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天寒气短,责任不在“煤改气”

深度 2017-12-31 15:03:33 总第246期 放大 缩小

  这次气荒,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指责“煤改气”,要加强对天然气供应和消费的特性进行分析,加强统筹规划,提前安排好供气,有序推进。

  11月28日,河北省天然气供应率先进入Ⅱ级预警,省政府的公告表示,该省供需缺口达10%至20%,不仅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多地天然气供应纷纷出现短缺局面。且停气、限气已向南方蔓延,出现于浙江、江苏、湖北等地。11月下旬后,华东地区液化天然气也出现供不应求现象。2017年3月,环保部制定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省的26个城市要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进行电代煤、气代煤改革。12月4日,环保部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下发《关于请做好散煤综合治理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工作的函》特急文件,快速推进中的“煤改气”被暂缓。发改委表示,各液化天然气企业不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不得实施其他任何形式的价格违法行为和价格垄断等行为。

  天然气供应短缺,现在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很多地方“煤改气”之后,天然气还供不上,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一些媒体和专家都说是“煤改气”造成的。中国能源网首席研究员韩晓平表示:我不太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因为天然气来了,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在煤改气,否则我们用天然气干什么?因为煤炭污染环境,我们要用更多的天然气来替代煤,让我们的空气变得更加清新;那有的人说不是“煤改气”造成的,而是“煤改气”走得太快了,那也不对,为什么?

  中国的天然气储备远远不够

  十三五规划规定,到2020年,国家的能源消费在50亿吨标准煤当量,而天然气要占所有能源供应中的10%,也就是5亿吨标准煤当量的天然气,大致上需要4167亿立方米,才能满足这样的增速。到去年为止,中国天然气消费只有2058亿。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从今年开始,每年的实际增速都不能低于19%。但是今年的增长,前几个月只有18.7%。能源局也制定了目标,最低的保供也应该在3600亿立方米,即每年增速为15%,总体而言并没有高于预期。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的规划是这样做的,天然气跟不上?我们知道,要执行一个规划,上中下游要一起来努力。我们的下游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老百姓的需求下,城市燃气公司积极地推动天然气的煤改气,那么中游管道的建设就滞后了,上游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投入也不足,为什么?前几年油价非常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亏损,它们用在上游勘探开发方面的投入就不够了。由于前期的投入不足,现在需求突然上来以后,整体的供应能力就跟不上。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地下储气库。天然气的一个主要用途就是用来采暖,夏天的用气比较小,冬天的用气比较多,有个用气的不平衡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全世界都采用了同样的办法,就是修地下储气库。全世界平均的水平大致上在11%左右,也就是说总共的用气量里的11%,要通过地下储气库储起来,留给冬天需求高峰的时候来使用。欧盟大概在15%以上,因为欧盟国家的天然气资源比较少,都是从外部来的。乌克兰前几年受到了俄罗斯的天然气掐断脖子的事,所以他们特别紧张,乌克兰的天然气储气能力已经达到了60%左右。而像美国、俄罗斯这样的产气大国,为了应对冬天的供气,他们的库存也都在16%~18%之间。德国因为用俄罗斯的天然气,担心没有保障,而且冬天相对也比较冷,所以他们的储气能力为25%。可是中国的天然气储备远远不够。按照今年的目标,现在的需求很可能达到了2300亿到2400亿立方米。但是我们的储气能力据一些数据统计,只有67亿立方米,是整个全年用气量的2.78%。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差距,人家是20%、30%,我们是2.78%,那你的储蓄量不够,冬天当然无气可用。

  老百姓的气价相对比较低,所以供气方又背负了很大的压力,要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可能要更多看重那些大的用户。所以在这些年天然气比较低迷的情况下,供气方发展了很多天然气的直供用户,这些直供用户价格可能比老百姓的用气量要大得多,价格要高一点,又签了合同,一旦出现供应紧张的情况,不能轻易断气。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出面制定规则,首先要保证老百姓的民生,老百姓不能挨冻。

  我们必须有更多的制度来保障,像地下储气库的建设,政府应该给出明确的制度,才能保障天然气的供应,同时政府还应该有配套的政策。这样的话,就会有很多企业愿意来做这件事情。但是,我们还面临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的地质资料是保密的,第三方不能够接触,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有企业能够拿到,而很多国家的地质资料都是公开的。对于中国来说,把一些废弃的油田、废弃的气田的资料公开出来,允许第三方来参与和投资,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办法。

  垄断与共享

  根据海关统计,今年1~10月份,中国天然气进口5416.5万吨,同比增长了24.9%。据专家估计,其中“煤改气”带来的新增消费量近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16年全年全国天然气消耗量的1/10。进口天然气绝大部分来自央企的中石油、中石化与中海油。其中,管道气部分主要来自于中石油,使得“三桶油”之外的企业很难从事天然气进口,管道资产成为天然气输入的咽喉。对于管网改革而言,打破三家分治、打破管网垄断已经势在必行。目前,中石油华北地下储气库已提前严重超采。在华北、两湖、西北和华东四大气区联网后,华北地区天然气消耗猛增,也影响了其他地区的天然气供应。

  今天我们都在讲共享的时代了,但是一些上游的企业和中游的企业,由于他们在市场上占有支配地位,所以他们还是停留在独享的阶段。其实独享对他们来说也不好,因为你独享,所有的责任都是你的,而且这些投资都要你来完成,哪来那么多钱?现在石油的市场不好,资本市场上股票价值也不高,没办法融到足够的钱,然后你就没办法建设,一旦出现问题,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你,后果不堪设想。

  要从根本上解决好“气荒”问题,需要整个社会方方面面进行更好的配套。前线的公司、临近老百姓的城市燃气公司,要更多地努力,把管网铺设起来;中游建设管道、长输管道的公司要进一步开放,实现互联互通。应对危机的关键就是中海油的管道,因为中海油有LNG(液化天然气)的码头,可以进口更多的液化天然气和中石油的管道连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保。如果这件事情在几个月前就完成,现在就不会这么被动。所以天然气的深化体制改革,必须要加速推动,要解决各个企业之间、管网基础设施的互相开放。只有如此,整体才会形成一盘棋,最终服务好老百姓。

  清洁取暖应“宜气则气,宜电则电”

  今年夏天,国家发改委印发《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和2030年,分别实现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达到10%和15%左右。改革的重点包括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业和民用“煤改气”、天然气调峰发电、天然气分布式、天然气车船等。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统计,使用天然气取代煤炭,二氧化碳排放将减少44%,二氧化氮排放将减少80%,二氧化硫排放量则将减少99%。也就是说,使用天然气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和PM2.5前体物的排放,从而减少雾霾。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原热能工程系主任姚强表示,各种研究表明民用散煤确实加剧了北方地区冬季雾霾,而发达国家治霾经验之一就是使用清洁能源,这也符合中国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大气污染治理的实际,从今年环境质量也能反映出来。今年11月,2+26城市,PM2.5同比下降37%,改善程度前所未有;北京重污染天数从去年11月的7天降至今年11月的1天,“煤改气”、“煤改电”的贡献功不可没。

  “‘煤改气’是指将散烧煤改气,并不是所有的煤都要改用天然气;并且,民用散烧煤无法有效治理,替代是最佳途径。”姚强强调,宜气则气,宜电则电,无法替代的也要采用清洁煤。同时,在“煤改气”、“煤改电”设施没有完工的地方,原有的燃煤取暖设施也不能拆除,同时对于可能出现的天然气供应问题做好预案。

  姚强认为,如果天然气的供应侧不出问题,民用“煤改气”的用量是完全可以满足的。并且,他还发现,对于出现天然气供应短缺的时候,基本的政策应该是压非保民(压低非民用气,保障民用气),但很多地方措施不落实,未能及时制定严格的、详细的、能落地的“压非保民”措施,未能将增加的用气量用于民用,而给了工业;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情况,如,由于民用气和非民用气价格双轨制,一些城市燃气公司“趋利”,打着民用气的名义申请到更多天然气,却将低价购得的民用气销售给出价更高的非民用使用,赚取差价,从中牟利,使本该保障民生的天然气供给更加紧缺。

  “这次气荒,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指责‘煤改气’,要加强对天然气供应和消费的特性进行分析,加强统筹规划,提前安排好供气,有序推进。”姚强表示。白皮书建议,持续深入推进油气勘查开采市场化改革,不断引入竞争机制、降低开发成本;建立天然气调峰政策和分级储备调峰机制,强化对储气调峰责任和价格的合同约束;加大地下储气库扩容改造和新建力度,构建和完善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

                                    (编辑组稿/式微)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