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新一轮涨价,撬动快递业变局

2017-11-14 20:48:27 总第期 放大 缩小


  继中通快递近日率先宣布调价后,韵达速递在官微发布告客户书,宣布即日起对快件价格进行调整。离“双11”已经越来越近,“三通一达”中的两家企业接连调价,在行业产生重大反响之余,也吸引诸多消费者的关注。

  为何涨?

  对于涨价原因,韵达速递的告客户书提到:“受人力、物料以及运营成本攀升等影响。”中通方面给出的涨价理由,与韵达基本一致。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成本的增加,是快递行业一直面临的挑战。随着中国快递业进入“单日亿件”时代,快递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根据第三方机构调查,约70%的快递员表示不堪重负。

  要稳住快递员队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其派件收入。在此次宣布调价前,已有快递公司宣布上调派费标准,1公斤以内每票加收0.2元。作为快递成本的一部分,派费上调必然会传导到快递价格中去。

  包括纸箱、打印面单在内的物料成本增加,则是今年以来的突出现象。今年9月,国内最大瓦楞纸箱原纸企业玖龙纸业宣布提高瓦楞纸箱原纸的价格。统计显示,近一年来,瓦楞原纸的价格上涨了7成左右。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一个纸箱售价因此涨价0.2至0.5元不等。

  由于“双11”将至,此次涨价的时点也值得细究。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分析,今年是快递企业集体上市之后的第一个“双11”,一旦出现服务问题,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涨价一方面可以缓解成本压力、稳定服务质量,同时还能实现利润承诺,回应投资者期待。公开数据显示,宣布调价后,中通快递股价一度上涨5%以上。

  涨多少?

  对于具体的调价幅度,中通和韵达均没有给出具体数字,称“具体情况咨询当地网点”。中通表示,因各地成本结构费率不同,具体调价幅度,由各网点根据当地市场和经营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上海到北京,寄一票普通快件(1KG以内)是12元,现在价格还没有调整。双11前应该会上调,大概一票涨一块。”上海浦东北蔡镇一家中通网点负责人表示。别小看这一块钱,中信证券测算显示,预计今年11月快递业务量规模约为50亿件,平均单价提升0.5元,行业毛利多增25亿元。

  价格涨了,服务质量能不能跟上,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国家邮政局统计显示,今年8月,消费者关于快递服务的有效申诉达13309件,同比增长17.3%。其中,丢失短少、延误等服务问题,同比分别增长28.7%、27.5%。

  “其实,并不是特别在乎多掏一两块钱,但快递的服务质量确实要提升。有时候,货还没收到,却显示已经签收了。还有一次,发生过寄件丢失的问题,索赔起来也是费时费力。”上海的消费者黎赟说。

  韵达速递副总裁赖世强表示,快递的服务质量,重点体现在末端派送环节。“双11”期间,为了保证服务质量,韵达将投入几千万元到各个基层网点。通过网点的绩效激励机制,来提高快递员的积极性。

  影响几何?

  此次发布调价通知的中通和韵达,按上半年业务量计算,分别是市场占有率第一和第三的快递企业,在行业内拥有较大的影响力。“除了顺丰这种走高端路线的企业,其他快递公司预计后期也会跟进。”业内人士表示。

  快递提价,除了缓解成本压力、保证服务质量,对整个行业的走向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6年,快递平均单价从15.69元/件一路降至12.71元/件,基本上保持着“每年降一块”的幅度。以低价抢占市场份额,过度依赖电商件,导致基层网点劳动强度大但收益甚微。“涨价找死、不涨价等死”的说法,形象地描述了快递行业深陷价格战的窘境。

  不过,六大快递公司集体上市后,行业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集体上市后靠价格战追求市场份额的行为告一段落;另一方面,三四线快递公司大量退出市场,新进入者已不构成威胁,行业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期。”中信证券表示,经历多年“双11”后,主要快递公司越发追求网络稳定和服务质量,逐步放弃降价换量的行为,涨价就是明确信号。

  “涨价直接目的是对冲成本压力,根本目的是帮助快递企业迈出摆脱低价红海的第一步,并且这一步要和服务质量同步提升。”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说。

  涨得名正才能言顺

  在这个以市场逻辑为主流的时代,仔细打量快递行业,此时喊涨,其实并没太多意外。

  从历史背景来看,经历过低价竞争、同质竞争的丛林生态后,快递业已经重新洗牌,市场秩序得以重建,行业相对稳定,这些传导到服务价格上,理所当然;从现实背景来看,中通和韵达所提及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提升”客观存在,包括涨价方提到的“服务质量”,都是快递行业所面临的供需函数变量,将会直接反映在价格的调整,这符合市场逻辑。

  当然,对行业变化的观察,尤其是这种关切到无数人切身利益的变化,听从于一方的说法,显然是不理性的,市场也不欢迎企业的“自说自话”。两个快递企业的“告客户书”如此不约而同,背后是否有不可言说的故事?在快递行业的供需函数曲线上,是否存在非正常存在的自变量?诚如有专家担忧的那样,快递涨价背后是否有隐形联盟的黑幕,此番涨价是否为联合提价?

  这样的担忧并非仅仅源于合理猜测,而是有案例在先。比如在2016年,广东圆通、中通等5家快递公司就曾协同涨价,还因此收到广东省发改委65万元的罚单。可以肯定的是,在那次“集体涨价”中,5家快递公司一定不会在“告客户书”中直陈“协同涨价”的事实。

  当然,至于此番快递行业的一片“涨”声到底“声”起何处,任何妄自猜测都是不公平的。它首先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同时也应该接受来自公权部门“有形之手”的检视,调查清楚涨价的依据是否充足、涨幅是否合理等问题。涨价并非不可理解,只要名正、言顺,反映在具体的市场关系中,能体现因涨价而带来服务改善、市场秩序向好,民众便会为快递涨价买单。

  会出现下一个垄断的“滴滴”吗?

  宣布涨价的快递企业给出的理由差不多:“受运输和人工成本提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另几家主要快递企业中,仅顺丰明确回应不会跟进涨价,而申通尚未作出表态。

  某种程度上,本轮涨价可谓“靴子落地”。几个月前,“三通一达”以及百世、天天等六家快递企业同步上调派件费,此举就曾引发社会关于快递涨价的猜测。而从快递业自身发展来看,涨价似乎也合乎逻辑。

  之前中国快递业的迅猛发展,“白菜价”是重要动力。行业发展初期,快递企业普遍把重心集中在扩张企业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上,并未过多考虑盈利能力和亏损,甚至还不惜通过烧钱补贴,以接近或者低于成本的定价吸引“剁手族”以及电商企业的大订单。而早先“价格大战”的负面效应至今仍在发酵。过去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快递企业快件的平均收入减少近一半。快递行业成本高企、价格过低,微利、无利甚至亏损也成为业内共识。

  现在,随着众多中小快递企业的陆续退出,几家主要快递企业基本占据了固定的市场份额。进入相对稳定发展期的快递行业,客观上也就有了涨价的动力,这样才能为其收割利润。从市场规律论,这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就跟当初滴滴合并快的、收购优步后马上涨价一样。问题的关键,是要看企业因涨价获得的利润是否属于垄断的超额利润,舆论的担忧也在于此。

  不过从目前来看,涨价的快递行业并不会成为另外一个“滴滴”。经过近些年的“攻城略地”,快递行业并未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是形成不同快递企业、快递企业与电商、电商与消费者之间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在这一链条中,多家实力相当的企业相互制衡,各自拥有不同的细分市场,相互间也会客观产生抑制价格不合理变动的力量。

  与此同时,快递行业也不等同于常规的物流运输服务。作为电商的配套产业,快递行业的发展完全离不开电商产业的带动。快递行业的主要用户其实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活跃于电商平台的中小型企业。相比普通消费者,这些大客户手中的订单是更重的议价筹码。在这些因素的约束下,快递企业即便涨价,也还远没有到随心所欲的地步。而身为“剁手一族”的普通消费者,也不必对早可预见的快递价格上涨太过于恐慌。毕竟,电商产业本身是一个竞争相对充分的市场,在消费者已经对“包邮”或者“白菜价”的快递价格习以为常时,聪明的商家不会轻易把上涨的快递成本转嫁到商品价格上。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快递业涨价可以完全高枕无忧,而在涨价之外,快递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也需要更多倒逼因素。“涨价”并不是止损的唯一途径,更深层次的转型升级,构建精细化、标准化的管理和运营体系,才是长久之计。这些年,快递变“慢递”,暴力分拣、快递丢失、货物破损等问题时常发生。如果只顾涨价却不见提升服务水平,涨价获得的短期利润,未来或许会加倍还出来。

  而这种转型应当是系统性的,也应包括快递员收入待遇的“转型”。网络中盛传的快递员“月薪过万”毕竟还只是孤例。现实中,超过7成的快递员月均收入仅在3001元至5000元。在涨价的同时,如何更多地让快递员群体有获得感,也是快递企业应该思索的问题。

  (编辑组稿/式微)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