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洋文凭含金量今非昔比?

热点观察 2017-11-14 20:45:40 总第244期 放大 缩小

海归,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曾是高端人才的代名词。10多年前在人才市场,海归人才招聘会都设在贵宾室,留学生是抢手货。如今,这一现状已然发生巨变。

有媒体报道,杭州一个普通家庭为了凑学费给女儿去澳洲留学,卖掉唯一一套住房。留学6年花费200万元,回国后却被用人单位开出2000元的底薪。这一报道出来后,人们在惊叹海归贬值的同时,更多关心起留学的含金量。

留学文凭的含金量真的今非昔比了吗?BBC中文网的一份调查显示,具有博士学位的海归月薪集中在5000元至1万元之间;近5成硕士海归的月薪不足5000元。

重金留学就业处处碰壁

“国内的好多企业招聘只认211院校,海归基本没啥优势。”回想起3年前游走于各大招聘会时的情景,从俄罗斯留学归来的金玲(化名)仍忘不了当初的紧张心情。

2010年,在青岛读大学的金玲参加了学校的俄罗斯留学项目。因大学时主修国际商务,金玲便选择了贝加尔湖国立经济与法律大学的贸易专业。学费加生活费每年要花7万元,四年下来差不多是30万元,这对父母都是普通工人的金玲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2014年,留学归来的金玲每天都投简历、跑面试。她告诉记者,留学文凭在找工作时并没有什么优势,而她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国内外学校毕业时间不同,导致错过了招聘的黄金期。“我的经济类学科和国外的还有些差异,而且在国外四年,对国内的行情缺乏了解,济南的一些大公司更倾向于选择211院校的本科毕业生。”金玲说,几年来她换过3份工作,最终在今年考取了某街道办事处的公务员。

“虽然在国外读研,但和国内名校的本科生比起来真没优势。”对于就业困难,去年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陆琪深有同感。她大学毕业选择去美国读经济学,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二是为了提升自己。3年多花了100多万元。“去年7月份没课就回来了,去广州的企业当过实习生,也去北京的银行面试过,但最终都没能留下,一些企业宁可招国内的本科毕业生都不会选择海归。”她告诉记者,本以为海归文凭能帮她在就业市场争得一席之地,然而现实是她的求职之路处处“碰壁”。

企业不再迷信海归

“海归一般对薪资的要求较高,而且能力不一定比国内的毕业生强,有些海归会有高人一等的姿态,这对于团队精神的建设是不利的。”对于海归的就业现状,济南高新区某软件开发公司的HR刘先生认为,近几年求职的留学生人数与日俱增,海归文凭完全没有10年前有含金量。

教育部去年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1978年至2015年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404.21万人,其中221.86万人选择回国就业。随着回国就业的留学生数量增多,这些昔日带着光环的海归们的就业压力并不小。因为回国后就面临待业的处境,不少网友将就业尴尬的海归戏称为“海带”。

山东云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耿桂栩认为,海归的交流能力、演讲能力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往往很突出,但对于企业来说,招聘时面对的是庞大的应届毕业生群体,而海归对于国内的就业形势并不了解,且对薪资待遇的要求较高,有时甚至会眼高手低。“但并不能否定所有海归,有些国外名校毕业的海归在技术方面确实本事够硬,能给企业创造价值,企业也愿意花高薪聘请,但这类人才似乎越来越少了。”

留学门槛变低

媒体调查数据显示,海归回国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及部分省会城市。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海归就业的前十大产业中,金融业最多,其次为贸易零售业、建筑业及互联网。此外,76.5%的海归在回国后有跳槽的经历,两年内跳槽的比率高达39.5%。

藤门国际教育中国区一位业务经理称,随着中国海外留学人数持续增长,海外留学的门槛有所降低,有的国外学校出钱就能读,这样的海归含金量大打折扣,因此留学经历不再是人生履历上的“加分项”。

海归沦为“海带”,这一变化是怎么形成的?对此,山东师范大学一位教育学副教授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数量增多,而是质量下降。过去留学的多为优秀学子,学成归国后奉献自己的所学,而今留学成为一种潮流,且门槛低,一些未考取国内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纷纷出国留学,用巨额花费换取一张海外文凭,但实际能力却比不上本土毕业生。

海归从“黄金时代”步入“青铜时代”,这已成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一群体中的成员情况也是大不相同,其中有真才实学回国后受用人单位追捧的“香饽饽”,也有部分花钱买文凭滥竽充数的海归。对此,有评论员指出,表面上看,海归变“海带”是留学价值的消退,但其实质上更是一种倒逼,预示着理性回归,如果留学生的思维中仍把留学与镀金和利益挂钩,把回国就业的薪资作为衡量留学价值的标准,很可能会遭遇现实的“打脸”。

海归不等于拿高薪

我们没必要妖魔化留学这件事,不过海归不再神秘也已是常识,海归这些年在国内的待遇,不是天堂跌到了地狱,而是从梦境回到了现实。

“镀金式海归”面临淘汰,留学生年收入从几万元到上百万元分化严重。

新华社近日的一篇报道,揭示了回国留学生收入分化的现象。据悉,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将“是否掌握独特技术或技能”作为分割线,将海归群体划分为“小海归”与“大海归”。所谓“镀金式海归”,是指留学生到国外走一遭,虽然接受了欧风美雨的洗礼,但也仅限于此,没有本领与视野上的实质提高。有些人甚至只是花了一年时间拿了一个文凭,也就可以称为海归了。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关于海归找工作难、起薪低的新闻,都会让许多准备留学的人心生疑虑。其实毕业刚开始找工作,被开低价也属正常。有过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起薪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真正价值,往往要经受几年考验之后才会逐渐体现出来。

海归身份贬值,既是留学队伍飞速壮大导致的稀释效应,也是由于社会日趋开放、中外交流日趋密切,用人单位不再容易被忽悠,有些则是吃过亏长了记性。市场的眼睛是雪亮的,泡沫早晚都会破。

这些年来,中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早就已经过了只认身份不认能力的年代。如今的中国,人们更看重的是绩效,是一个人的能力,而不是一纸文凭。在许多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应该都有类似的体会:一个公司里,往往集中了来自不同地方、级别的大专院校毕业生,而他们都是在同一个平台竞争的,靠本事吃饭,谁能最终“冒头”或胜出,取决于做出的成绩,而不是曾经毕业于哪所学校或取得什么样的文凭。

某种程度上,一些海归的贬值,其实也恰恰说明了中国市场经济的成熟,以及整个社会人才评估愈发现代化。仅有普通文凭、缺乏技术与经验的“小海归”竞争力明显较弱,而有多年实际工作经历的“大海归”仍处在人才金字塔塔尖。与市场需求脱节,“镀金式海归”面临淘汰并不奇怪。

真正需要改变的是留学者及其家庭的心态。“海归就该有好工作”的想法就跟前些年“大学生就该有好工作”一样,都应该抛弃。留学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国际视野去学习新东西,拓展新“视界”,如果混个文凭就回来,找不到好工作也属正常,不必怨天尤人。

当然,我们还要重新定义“好工作”。媒体报道,成都一位妈妈花上百万送女儿去澳大利亚留学,谁知女儿毕业后居然迷上了按摩。回国后,女儿到了一家中医理疗店上班,干起了按摩师。这位妈妈感叹道,“让我这个当妈的如何见人呀?”

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这位妈妈是有道理的,可是如果女儿真的热爱按摩,难道按摩师不是对她来说最好的工作吗?以一种更为现代的人才观考虑,海归与按摩师不相容,同样是一种传统偏见。

淘汰“洗澡蟹”式海归是正常规律

留学一年取得美国高校商学硕士学历的张晴,没想到回国后找工作居然会四处碰壁。她原以为找个上万元的工作是底线,但投了无数简历后发现,仅靠留学文凭在招聘市场上根本吃不开。记者采访发现,把留学当“镀金”轻松溜一圈回国的“洗澡蟹”式海归,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淘汰,留学生年收入从几万元到超过百万元分化严重。

所谓“洗澡蟹”,是指蟹商将外地螃蟹贩运至阳澄湖,被放到阳澄湖里浸泡一段时间,最后打捞上来冒充“阳澄湖大闸蟹”,以求卖更高的价钱。而媒体用“洗澡蟹”式海归来形容那些把留学当“镀金”,轻松“溜一圈”回国的人。如今,这些“洗澡蟹”式海归面临淘汰,这是人才培养的正常规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大家的经济收入普遍偏低,那时候要想出国留学,大多是通过公派出国的方式,名额有限,几乎都是一等一的人才,用千挑万选来形容毫不为过。这些国内的人才们到外国去接受了不同理念的培养,加之个人比较努力,因而归国后受到职场青睐,是正常现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有条件花大价钱把子女送出国门去读书,无非两种心态:其一,多一种人生经历,出国留学可以开阔眼界,为职场增加砝码。其二,逃避现实困境,有的学生在国内考不上大学,或者读的大学不太好,在职场没有竞争力,便选择出国去读书。可以想象,在国内没有认真学习,没法读好大学,难道到国外就变成人才了?就能够拥有在职场叱咤的资本了?

我们国家的大学分了很多层次,有“985”高校和“211”高校,有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还有一些质量一般的本科院校,还有大专、高职院校等等。同样,在外国也有学校排名。很难想象,这些“洗澡蟹”式海归花大价钱出去是在哪些学校镀金?在国内考不上好大学,到国外就能读名牌大学了?职场很残酷,靠的是真本事,花钱“洗澡”“溜一圈”回来,终究无法带来多高的职场附加值。

当“洗澡蟹”式海归在人力资源市场不再受到青睐,不再趾高气扬,不再有用人单位为其“买单”,说明用人市场回归理性了,也更能净化一言不合就出国镀金的风气,让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才与这些“洗澡蟹”式海归撇清关系、划清界限,从而增加海归人才的附加值。

(编辑组稿/毕晓宁)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