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作家该不该热衷“出镜率”?

文化中国 2017-07-26 15:41:25 总第240期 放大 缩小

  看到近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出镜率”同样在考验作家》,很有感慨,值得我们从事文学写作的人读一读。文章分析如今文坛上一些作家为文的心态:“害怕被覆盖、被淹没、被遗忘的心理或隐或现地影响着这个时代的文学创作”,“先混个脸熟”成为一些新晋作家的现实策略;而在不少成名作家那里,维持“出镜率”亦成为写作的重要驱动力。半年不发表作品便有恐慌感,可视为新老作家们的集体心理写照。十天半月赶出一个“活”成为常态,“十年磨一剑”成为让人感慨、追忆和仰慕,却无意效仿的“古人行迹”。在一个信息海量呈现、资讯以秒更新的时代,作家的定力受到空前考验。

  何谓作家的“出镜率”?这是指,作家经常被文化媒体关注,经常参加自己或他人的新书发行会、推介会,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包装自己和作品,甚至炒作制造热点、成为话题人物乃至将自己明星化、娱乐化……在一些作家心中,正是因为“害怕被覆盖、被淹没、被遗忘”从而追求“出镜率”,所以多“先混个脸熟”和“半年不发表作品便有恐慌感”的心态……这些心态,催迫他们热衷于与文学写作关系不大的作秀、炒作、娱乐和商业活动。

  对于作家该不该“出镜”,在文坛上和一些作家中也是存在争议的。曾有一位作家对一档作家出镜参加真人秀的节目说,追求曝光率并没有错,“我认为去评判一个作家的好坏,不应该通过他的社会活动,而要去关注他的作品。一个作家,他的最新作品能不能代表他这一阶段的水平,与以前相比有没有进步,这才是最重要的。适当增加曝光率,可以使读者看到作家的另一面。”

  有一种说法是,当今文坛的作家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拥有读者的,另一种是拥有粉丝的。拥有读者的作家基本是以埋首书斋、写作、出书为主,被我们称为传统作家;而拥有粉丝的作家被称为明星作家,他们不但写书出书,还包装自己,出现在各种电视节目或营销活动现场,像明星一样生活在聚光灯下。时下文学圈,前者深居简出,后者光亮频闪——颇有一些作家热衷于“作家富豪榜”,有喜欢在衣香鬓影的商业活动中推介自己乃至频频走秀、通过团队把自己包装成为娱乐明星的,有在文化行为上甘愿把自己归属于“做市场化和商业化作家”的,有追求炒作以吸引眼球占据媒体娱乐版甚至热衷于掀起文坛“口水仗”来增加知名度的……不怕见光死,就怕关注之光照不到自己身上,很多有点名气的写作者对此孜孜以求。

  对于“出镜率”,无论是国际文坛还是我们的文学界,其实还是存在一个基础性共识。作家上电视接受访问、参与签名售书、参加社会和商业活动本无可厚非,但人们希望作家应该在文学创作方面拿过硬的作品说话,还是第一要义。不管你是谨守踏实、严谨、专业的行为准则,埋头创作,还是乐于被冠以“明星”,成为娱乐化、迎合大众趣味的人物,有一个道理不会变——没有一位真正好的作家是通过频繁“出镜”被包装宣传出来的。作家的声名来自于独一无二的人文价值,优秀作家的魅力来自于他的深邃思想、独立人格和写作才华,不是将指南针对准泛着泡沫的名利场。

  美国著名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围绕作品积累起多个年代成千万上亿的书迷,当然首推庞大的年轻读者群体,但在塞林格声誉日隆之后,他却深居简出,难得在公开场合露面,并拒绝记者访问。出版商知道他下笔成金,吁求他多多发表文章,他并不理会,不为时尚、畅销、“搏点击率”而写作,因而被美国文学界看作是“美国当代文学界中最出名的怪作家”,获称“美国遁世隐居作家中最极端的一位”。

  我们熟知的米兰·昆德拉在几十年写作生涯中,只接受过一两次采访。平时,他除了钓鱼和看书,就是写作,这不仅仅是高调低调的问题,而是作家理性看待名利场上不可承受之“轻”的选择。

  在此当然少不了说到《百年孤独》作者阿西亚·马尔克斯,他一辈子坚持在宁静中生活、在宁静中写作,作品也因此有一种宁静却巨大的内心力量。静谧和寂寞汇聚成的力量,沉淀在这些世界名家们的作品中,塑成了他们安静伟大的文化人格,为读者所真正尊重和敬畏。

  “‘出镜率’考验明星,同样在考验作家。”希望在这面“镜子”面前,作家们姿态各异,心曲不同,却不会忽视最本源的心灵状态和精神世界,愿你们守护应有的安静心灵,表现出坚定而超拔的灵魂,这是个体超越欲望的选择,也是人类向上向远处行进的方向。

               (新浪读书)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