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三生三世万千IP

banyuesudi 2017-04-11 14:45:56 文/式 微 总第237期 放大 缩小

  在我这个复古念旧的人还沉浸在30多年前的83版《射雕英雄传》中流连忘返之时,时髦的人们却在反复刷着“白浅”和“夜华”(最近大热的IP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人物)。看看如今的电视屏幕上,IP剧几乎占了大半壁江山,谁手里有了大IP就等于种了一棵摇钱树。其实,IP剧并不是现今才出现的,但是这个概念的大火,倒是第一次。每当一个所谓新生事物出现、崛起的时候,都有人欢呼,也有人哀叹。

  最近几年,“IP”这个词重复出现,似乎快要变成影视界的“陈词滥调”,有人趋之若鹜,也有人避之唯恐不及。仅仅在2016年,就有《花千骨》、《锦绣未央》、《青云志》等多部IP剧亮相。2017年IP剧热度依然不减,开年就有两部IP剧开播,一部是改编自沧溟水的小说《大唐后妃传之珍珠传奇》的《大唐荣耀》;一部是根据唐七公子同名小说改编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两部IP剧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和口碑。

  所谓IP,全名为Intellectual Property,原意指知识产权,在近几年的影视产业语境中是指原创性的、具有强大开发潜力和商业价值的知识财产,比如,优秀的文学作品就被视为典型的IP。IP不是一个现攒的作品,而是一个经过了相对意义上的时间检验和口碑积累、获得了庞大受众基础和关注热度的创作。这意味着它一旦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就有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成功的可能性。

  目前IP作品主要来源于各大原创网站的热门网络小说,故事性较强,但是基于市场选择下的类型化、模式化以及互联网独特的创作营销环境,容易导致网络文学题材单一、剧情雷同,引起观众审美疲劳。好的剧本是保证剧集质量的前提和根本,如果说满屏鲜肉是玄幻仙侠剧的标配,演技不够,剧情必须来凑,若编剧失败,则一切完蛋。

  如今已是IP剧的天下

  古装仙侠玄幻剧一直是一些网友吐槽的重灾区,然而今年初《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横空出世,被认为是古装IP剧的正名之作,让仙侠玄幻题材的市场预期骤然升温。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里,观众将看到古装仙侠玄幻剧大量涌入荧屏。

  虽然有人认为IP剧目前已经呈现出盛极而衰的趋势,但是,根据有关调查报告分析,未来两年,大IP仍然占据国产剧的半壁江山,古装玄幻类题材也仍然是IP剧的主流。《花千骨》、《青云志》、《幻城》等改编自网络文学IP的奇幻古装剧先后播出,鹿晗主演的《择天记》,赵丽颖、林更新主演的《特工皇妃楚乔传》,黄轩、窦骁主演的《海上牧云记》等剧即将播映,后者更是以一支气势恢宏的先导预告被赞为“中国版《权力的游戏》”。玄幻古装题材IP已成功地成为电视剧、电影、网路游戏青睐的素材。

  此外,取材自经典IP的大制作剧集《帝王业》预计将在2018年与观众见面。作为“架空历史及女强小说的第一代表作”的《帝王业》虽然尚未开机,但关于选角、剧情等话题已经在网络上讨论热度颇高,足以见得这部已出版十年的IP在网友们心中的地位,也可以看出观众对一部阵容强大、剧情靠谱的IP剧有相当高的期待值。

  根据清华大学公布的《2016中国IP产业报告》,显示超级IP前100名中,《斗破苍穹》、《凡人修仙传》、《星辰变》、《搜神记》、《九州缥缈录》等数十部玄幻IP的版权都已是影视公司的囊中之物,平均每部版权费约100万元,时至今日,开价达200万元以上的网络小说不在少数。

  具有卖相的古装IP剧为数不少,但不是每部作品都能复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成功路径。眼红别人的成功,大家争相一拥而上,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不太好。一窝蜂的市场行为难免会造成交通堵塞、频频撞车。一场厮杀过后,有的成为爆款,而有的则可能化为泡沫,甚至成为笑柄。

  人人大赞的背后是五毛都不值的特效?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全剧播完,纵使抄袭、盗版等争议,以及穿帮镜头不断,仍坐拥全网240亿的总播放量,引来各界对玄幻概念网文IP剧的讨论,认为“五毛钱都不值”的特效,过度消费与观众的审美疲劳,即使砸大钱仿好莱坞的宣传手法都不能提振,IP剧终将泡沫化。

  纵观IP剧的整个生产链条,造假现象无处不在。从IP剧的源头——原著小说来说,就带有抄袭的原罪,几乎每一部热门IP剧的上映,都会随之而陷入抄袭的漩涡。《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改编成电视剧之前,就陷入过抄袭传闻,而《锦绣未央》更是被网友扒出抄袭了219本书,全书294章,仅有9章没有抄袭。当然,即便如此,也没有妨碍它的热播,没有挡得住如潮的好评。据说,还有“网络小说生成器”这种东西,只要动动手指搜索(抄袭)一下,一部小说就“生成”了!

  剧本是抄袭的,表演是替身的,后期是抠像的,声音是别人的,甚至,脸也是别人的……还有一样:评分是刷出来的。奇葩中之奇葩,要数不久前的“水军讨薪”事件。就是那部“片方把天价片酬交给了明星,把制作交给了抠图,把宣传交给了水军”的《孤芳不自赏》。这部电视剧可谓集“IP剧之恶”之大成,几乎样样都占全了。临到最后,竟然还被水军拖出来“吊打”。2月20日起,《孤芳不自赏》官方微博留言区出现大批水军,他们疯狂刷留言“讨薪”:“豆瓣买水军刷好评,做完后赖账不付款。”

  在业内人士看来,“IP本身不是金罐子,也不是灵丹妙药,如何改编、如何制作的转化过程更重要。”他们分析,如今国产剧已呈现出四大问题。

  高片酬扼住了国剧的喉咙。SMG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表示,“2016,比房价涨得更离谱的是明星的片酬。我粗略统计了一下,仅在2016一年时间内,一至二线演员的片酬增长了将近250%,在一些更为倚重流量偶像的IP大剧中,明星片酬在制作成本中的占比甚至升至75%!在高片酬的压力下,国产剧制作成本大幅度攀升,电视售价每集500万,网络售价每集1000万的价格天花板不断被刷新,销售市场节节高的数字背后,是平台的广告收入与采购价格倒挂,使卫视已经失血乃至卖血!”

  数据污染暗流涌动。“2016,各种数据怪相仍然暗流涌动。一些电视剧的收视率与口碑质量不匹配,一些剧的网络播放量超出基本的数字常识,一连串的数据之谜,引发业内邻人疑斧,互相猜疑。打破唯收视论,增加更为科学、更为全面的电视剧评判新维度势在必行。”

  IP“药效失灵”。“从去年暑假到2017年第一季度,一些所谓的大IP项目口碑相继败北,为什么?主要有三大症结:高度雷同、低转化率以及创新缺失。大IP主要来源于网络小说,高度商业化写作的网络小说本身就有类型化、模式化的先天不足;网络写作软件的出现,又引发了各种撞梗、融梗的后天缺陷,雷同不绝。此外,制作公司选择购买IP时,集中在仙侠、宫斗、女强等几个门类,人为造成‘交通拥堵’、‘频频撞车’。还有就是IP孵化团队的转化率低。”

  快餐式制作透支国剧信用。“现在的观众人人都是朝阳群众,个个都有火眼金睛。比如,不但知道了什么是抄袭,还知道了什么是似抄非抄的融梗;不但懂得了‘倒模式表演’,还学会了分析‘抠像式后期’;就连明星是真人还是替身都能分辨出来!观众‘天天向上’的同时,部分制作却是裹足不前的快餐制作:模块式剧本、挂名导演、轧戏主演、‘急就章’后期制作……快餐制作走的是一条缩短项目周期的捷径,但输的是长远口碑,而可能崩坏的是整个中国电视剧行业的信用。”

  而其中,IP剧又有四大问题:重点击、重大小、轻改编以及轻制作。

  业内金牌制作人侯鸿亮就曾将《琅琊榜》、《欢乐颂》这类的“非著名IP”改编成了现象级大剧指出,“IP就像选演员,我们有一个角色,要去找一个合适的演员,我们看到一个所谓的IP,这个基础是IP能够改编成电视剧,演员如果用明星当然加分,IP的名气够大也会给改编加分。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公司只看IP的点击率,而不看是否有改编的基础;就像选演员只看名气大不大,不看是否合适。我们都知道,IP的点击率其实是可以刷出来的,排名可能是前列,但不去了解内容就不会知道是否适合改编。”

  浑水摸鱼的市场混乱不堪

  资本热捧,制作能力良莠不齐。如果从电视剧数量来说,中国电视剧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仅2016年全国各电视剧制作机构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国产电视剧达330部14768集。如此数量庞大的电视剧,得益于社会资本对电视剧的追捧,大小影视公司如过江之鲫。电视剧市场鱼龙混杂,影视公司的制作能力更是千差万别,当然就有人浑水摸鱼,什么地方老板为捧小姨子投资定制剧、三流演员带资入剧组的新闻时有耳闻。

  高价片酬,明星抬高电视剧制作成本。最近有电视剧制作人士说,一部剧制作成本1亿,其中明星片酬9千万。这对本已混乱不堪的影视剧市场实在不是什么好事。王磊卿戏称明星片酬涨幅早已超越房价,某些剧的明星片酬在制作成本中占比升至75%,甚至二线演员的片酬上涨幅度都超过了250%。明星的片酬直接挤压了电视剧的制作经费,抬高了电视剧的制作成本,而电视台的购剧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高价购买电视剧已经成为卫视难以承受之重,并因此引发了一些列恶劣的连锁反应。

  畸形审美,片面追求高颜值。一部电视剧的演员该如何选择?是要求适合人物角色的演员,还是要有市场号召力的演员?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二者兼顾。可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为漂亮却半点演技也无的“演员”买单,演员的高片酬或多或少与这种畸形的审美有关。几乎所有的企宣都在围绕着颜值流量而来,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炮制出了一大堆有人气无口碑的电视剧(当然这个人气是不是刷出来的还未可知)。反观2016年的电视剧市场,一些由小鲜肉挑大梁的青春偶像剧的市场表现并不突出,甚至恶评累累。有颜值无内容,只能让观众对国产电视剧越来越失望。

  IP迷思,热IP不等于优质剧。在当下的电视剧市场中,除了迷信高颜值之外,还充斥着一直对IP的迷思。几乎所有的电视剧制作公司,都想不劳而获,依靠原作IP的读者群嫁接高颜值的明星来获得成功。这似乎是在重复多年前中国电影的道路,回首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等著名导演巅峰时期的作品,按照现在的说法都是取材于热门IP。

  但是中国的电视剧产业在对IP的追捧,背后更多充斥的是对利益的追逐而非对艺术的推崇。当所有人都想着走捷径,靠着热门IP一炮走红的时候,市场的吊诡之处就开始呈现了:IP的价格开始暴增,直接增加了制作方的制作成本;为了回收成本,制作方又竭力选用有明星影响力的颜值偶像;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年代,高颜值意味着高薪酬,于是乎雪球越滚越大,当滚到接盘侠——各地电视台时,天价剧已成定势,电视台不得不卖血卖肾买剧了。

  本末倒置,重宣传轻制作出烂剧。当演员和IP耗费了一部电视剧的大部分投入后,那么剩下的资金就可以全部用于电视剧制作吗?别幼稚了,请到了大明星谁还愿意用心制作剧集啊。被网友戏称“抠图不自赏”的某剧是这类电视剧不正之风的典型代表。人气偶像拿走了大量的制作资金,但是并没有回馈应有的演出表现,甚至连基本的拍摄时间都无法保证,只能依靠抠图加替身来完成一部剧,电视剧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收视造假,劣币驱逐良币扰乱市场。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是,那些观众眼中的烂剧却有着相当不错的收视率。电视剧低口碑高收视的诡异现象一直存在于电视剧市场上。收视造假已经成为电视行业的一个毒瘤,今年两会上陈道明和曹可凡都痛批了收视率造假的问题。当购剧成本直线上升时,电视台必然期待自己的购买剧有收视保障,因为收视的高低决定了它能否收回自己的购剧成本,于是乎制作公司踊跃造假,这时某家制作公司不买虚假收视率的话,那么临时撤档的事情也是预料之中了。

  与虚假收视相类似的,还有评分造假。水军虚假打分让一部3分的剧刷到7分,这对于没有刷分的6分剧来说,就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直接扰乱了电视剧行业的健康发展。不过目前大多数电视剧还是在比烂的阶段,即便是刷分,制作方也只敢期待刷破3.8分。年年烂剧的熏陶已经让精明的观众看穿了皇帝的新衣。

  前景仍是光明的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表示,IP剧确实有与观众亲和度高、更易沟通等先天优势,但严格来说,没有什么IP剧和原创剧的差异,更多的是好剧和坏剧的差异。对IP剧来说,好的原著、好的编剧、好的制作团队,才能完成一部好的作品。在《如果蜗牛有爱情》、《他来了,请闭眼》等知名电视剧原著作者丁墨看来,作品改编成影视剧,难点在于改编的整个风格定位,以及如何平衡书粉和电视观众的口味。“应该是抱着开放的心态,尽量找到一个平衡点。”

  除了原著和编剧,制作团队有着什么样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在嘉行传媒副总经理赵若尧看来,剧本讲的是故事,在精彩的故事、严密的逻辑、丰满的人物基础上,一定要找到最适合的制作团队,把故事很好地讲述出来,同时,美术、音乐、特技,任何环节都不容忽视。“所有的主创团队,在对作品定位的认知非常清楚的前提下,各司其职、各展所长,才能够共同制造出好的品质大剧。”由于IP剧的原著作者、编剧、平台方、资本方的审美和诉求有所不同,各方对品质的要求也有不同的界定,然而“品质是指底线,品质越高底线越高”。

  在编剧张蕾看来,选择IP的时候不应该考虑它的市场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是否能打动你,是否能跟编剧建立起生命体验上的共鸣。只有建立起这一点,编剧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的精髓。很多IP剧粗制滥造并不是IP本身的问题,创作者是否用心才是问题的核心。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