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情怀奈何总是狗血

pinweiyuedu 2017-01-05 15:15:17 堇 钰 总第234期 放大 缩小

近年来,“互联网+”深入各行各业,人们也渐渐认同了“只要与互联网挂上钩便能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看法,譬如——互联网慈善。事实上,网络骗捐事件近两年来已发生多起,2015年8月天津大爆炸事件中,90后女生网上骗捐;2015年9月女子被狗咬谎称救人;2016年1月“知乎女神”童瑶骗捐被扒;2016年11月罗尔“卖文救女”。这些网络“骗捐门”在网友们的扒皮之下,剧情反转堪比大片。天津大爆炸事故中“母亲早逝,父亲遇难成孤儿”,原来是90后女生趁火打劫;美丽、阳光、先天疾病的“复旦女神”,实则身体健康的男性;“救小女孩被狗咬伤”的英勇事迹,竟是蓄意策划;“承担不起治疗费用”的罗尔,却拥有三套房、两辆车,是两家公司法人代表,还是其中一家的股东。层出不穷的网络骗捐事件不断破坏慈善美名,透支社会诚信,引发广泛关注。

12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罗尔事件的几个糊涂之问》的评论。对于“罗尔事件”,多数人可能已经产生阅读疲劳了。与以往那些网络热点事件一样,它也始于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同情、感动和善良,并终于一地鸡毛的糊涂、暴戾和荒凉。只是在现实面前唏嘘不已之时,公众的美好情怀为何总是遭遇狗血结局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事情。

生活中应该是最不缺乏情怀的话题,因为我们都在经历着各自的人生,很多情怀也只有经历过才会深深懂得,所以善良的人们最懂得推己及人,也最有恻隐之心。有人说目前的社会状态是人心不古,人们的善意总是被一次又一次地利用,可是从我们所不齿的罗尔事件还是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富有爱心,这是不容置疑的社会正能量。狗血不可怕,可怕的是否认善意,可怕的是这些善意被无辜地利用,不能温暖更多的需要爱的地方。

可以预见,罗尔事件可能造成两个后果:一是一部分人再也不相信求助,让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失去机会;二是还会有类似的罗尔出现,让根本不该占有慈善机会的人获得大量的善款。罗尔事件之后百度全民话题发起“朋友圈募捐,你还会捐款吗?”的投票活动,截止至12月6日晚十点三十分,投反方的票数高达72%,这72%的人不会再捐款,并认为现在朋友圈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很多个人求助信息的真伪无从考证,筹款资金使用无人监管,自己的爱心捐助不过成了骗子的筹款渠道,信任被消耗,太寒心;而另外的28%认为因为意外或患病使整个家庭陷入困境,进而向社会求助是每个公民的权利,自己的一两块力量虽小,大家汇聚起来或许成救命钱,爱心捐助不能断。不得不说,72%还是代表了多数公众对无人监管的民间自发捐助的担忧与无奈。自“郭美美事件”后官方背景的红十字会名誉备受质疑,至今都仍未重获公众对其的信心,而此次“罗尔事件”又让民间慈善遭受重击,官方渠道不信任,民间自发又担心被利用。问题已经显而易见,如何解决问题更是考验着官方和民间组织的能力。

公益组织该如何完善、如何获得民众信任,募捐渠道该怎样合法合理?没有传播渠道的人如何获得帮助?这既是包括公益组织在内整个社会要思考的问题,也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网络诈捐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是官方募捐渠道弱化,原因之二是网络募资者常常轻而易举就能获得数十万的爱心捐献,这其中作为跟风者的大量网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正在好心办“坏事”。重建公众募捐信任固然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但是在募捐事件中作为媒体虽然不能从体制上、管理上解决问题,但是可以向公众科普慈善法,提供权威科学的捐助渠道,解答完整的捐款流程,帮助民众降低因善心而上当受骗的风险。而新媒体平台作为一个法制建设尚不完善的领域,成为部分投机分子利用不法手段谋取私利的渠道,也应采取相关措施规制投机行为。虽然平台方既不是内容生产者也不是直接受益人,但是仍需承担监管不力的责任。

本以为“罗尔事件”随着罗尔所收赞赏的退回也算尘埃落定了,却不料12月初又因罗尔接受视频采访时说房子留给儿子而硝烟再起,人们愤怒,因感到爱心被欺骗,也因这回应,折射出“重男轻女”的老思维。“房子归儿子,女儿归社会”的质疑,却又一次向公众展示了“没有不狗血,只有更狗血”的残忍现实。众筹时代,求助的底线没变。爱心能众筹,善念却怕消费,公众的善良,需要共同呵护,否则美好英雄情怀也只能变成他人的生意经,毕竟再多的内心丰盈也抵不过互联网的洪荒之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