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洋节日”来啦!

pinweiyuedu 2017-01-05 15:12:37 式 微 总第234期 放大 缩小

还有几天,圣诞节又要到了。不论是圣诞节,还是万圣节,甚至感恩节,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些舶来的“洋节日”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所在,但是,大家喜欢,总是说:“哎呀,圣诞节到了呢!”欢欢喜喜的,虽然并没有见到他怎么去庆祝节日,只觉得沾染了一点节日的快乐气氛,就可以暂时忘却烦恼和忧愁似的。

最近这几年,眼见这些“洋节日”,其中以圣诞节和情人节为最,在中国有越来越大行其道的趋势,很多人开始担忧了起来。因为他们总是认为中国人喜欢忘本,“洋节日”过得多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怎么办?难不成都被别国去联合国申了遗霸占了去。“崇洋媚外”这根被遗忘多年的大棒重新又举了起来,准备随时砸向某个中国人的脑袋上。“洋节日”为什么越来越热?中国的传统节日又为什么越来越被冷落?去年此时,有家英国媒体气愤地表示:“在中国只有无知的年轻人才会去过圣诞节!”到底是谁无知呢?

有趣的中国式圣诞节

在离圣诞节还有很多天的时候,很多大商场、小商铺就开始装点起来,又是雪花又是圣诞彩灯又是圣诞老人又是雪橇又是驯鹿,圣诞气氛爆棚,然后购物促销紧跟着“双12”就要来了。你说,他们喜欢过洋节,不,不,不,购物促销才是最终目的。

圣诞节期间,很多商场、超市的员工都穿上圣诞服装或戴上圣诞帽,以此来增加节日气氛、吸引顾客光临。各大商圈内,到处都笼罩着浓浓的圣诞气氛。尤其是年轻人,个个兴奋不已,好像过年都不见得他们有这样高兴。“商家为了赚钱,怎么宣传都情有可原。让人想不通的是,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这个‘洋节日’?尤其是都市青年和白领阶层,‘洋节日’得到了他们的青睐,而且还成为放松和聚会的最好理由。”有许多人很不能理解中国人对圣诞节的钟情从何而来。

有媒体做过调查,每年过圣诞节,中国人的年龄结构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7%,28岁以上的占29%,18岁至25岁的占46%,25岁至28岁的占18%。“有的人过圣诞节多半是为了‘赶时髦’,而这时髦无疑离不开商家的蓄意炒作,吸引人们去吃、去玩、去住、去娱乐……”有人认为,喜欢过“洋节日”的绝大部分中国人,对于西方国家真正的圣诞文化毫不关心,圣诞节更多成为了一种“圣诞消费”。这与中国人爱凑热闹的跟风心理有关,更是商业宣传和包装的结果。

有专家表示,造成西方节日“入侵”的原故,一方面与西方较强的经济与文化大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市场把这些外来的充满新鲜感的节日,当做商机,大力炒作,奉为时尚。“人们对‘洋节日’的热衷并非只有简单的‘崇洋’心理,这里面有商业运作的‘魔力’。发达国家对节日市场的运作相当成熟,在输出节日商品的同时,也随之输出了他们的文化,而这些文化输出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被同时‘消费’。”

也有人认为,“洋节日”符合了很多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工作节奏加快,人们特别希望能在过节时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压抑太久的情绪。“洋节日”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也因此受到青睐。除了圣诞节,很多年轻人对其他“洋节日”也很感兴趣,比如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等,年年十分红火。而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甚至是春节,却渐渐冷淡。

圣诞老人的形象被广泛应用在商场、餐厅和影院里,目的是为了招徕人气。年轻人在这个节日里聚餐、K歌、购物、看电影。对于年轻人来说,圣诞节和万圣节、情人节一样,既有节日的名头,又有氛围,却无须像中国传统节日一样,需要回家拜见长辈,显得格外轻松。这也难怪年复一年,圣诞节越来越大行其道。有人认为,“洋节日”总让人感觉年轻的活力,又有兴奋感,加上商家的商业宣传包装,整个大街都有节日的气氛。中国的传统节日,则让人觉得过于隆重,反而有失轻松。“纯粹的中国人爱凑热闹的思想在作祟。中国人其实并不关心圣诞节的实质,只把它当做一个娱乐的平台。”

对中国人过“洋节日”这件事忧心忡忡者为数不少。反对者提出,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气氛不足,“洋节日”却大受追捧,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曾经有湖南高校学子穿汉服举标语“抵制圣诞”,西安一高校甚至平安夜封校。不过,在圣诞节浓重的商业氛围之下,这些反对的声音显得微不足道。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从来都没那么脆弱。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华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原因就是它的兼收并蓄。洋务派讲西学为用,鲁迅说拿来主义,对于圣诞节的“利用”,其实只是一种实用主义。对于过圣诞节的中国人来说,它只是一个放松的借口,并不会淡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所有的节日都在某种意义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细化需求:尊重母亲,过母亲节;感谢他人,过感恩节;想秀恩爱,过情人节。至于中国式圣诞节,它是孩子挂在床头的空袜子,想要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

该不该过圣诞节?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具有宗教性质。西方国家的商店、餐馆在节日当天不营业,人们放下工作回家与亲友团聚、吃饭,或者去教堂。因为接近年尾,颇有点“辞旧迎新”的感觉,倒是和中国的春节有点相似。

圣诞节来到中国之后,对于非宗教人士来说,宗教的因素算是给剔除得一干二净,还剩下什么了呢?对,一个字就是玩,两个字就是狂欢,三个字是尽情玩。

有人认为,现在中国人过的是“变味儿”的圣诞节,已经不具备西方传统意义,而是经过了改造,融入了国人特有的过节方式。圣诞节在国内已经变为一个年轻人社交、狂欢的社会性节日。究其原因,可能与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较注重家庭、缺乏社会节日有关,很多人希望有新的节日来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眼下看来,不仅是圣诞节,其他来自西方的节日如情人节、母亲节等,中国人一样过得有滋有味。每至2月14日花店里玫瑰花热卖,巧克力销量大涨。万圣节等较为“专业”的节日,在中国也逐渐风行;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如腊八节、中秋节却大有被“淡化”的趋势。这种现象曾引起担忧:中国传统节日会被“洋节”取代吗?

提及这种担忧,一位文化界人士表示,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可以算是西方节日中国本土化的过程。“此前西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在文化方面影响力较大,因此一些年轻人会对类似‘圣诞节’等西方文化感到时尚、新奇。这只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其实外国人也会过春节之类的中国节日。”或许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共享与互相欣赏已成为常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首先应做到珍惜自身传统文化,不能一味迎合西方。而把西方文化中一些有益成分作为欣赏对象,也未尝不可。

一位高校教授表示,作为中国人不应盲目追捧圣诞节等“洋节日”,而应更推崇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部分网友也抱支持态度,认为中国人越来越关注外来的“洋节日”而忽略了传统节日,是新时代的数典忘祖。眼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确实在变小,现代化生活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传统文化长期被淡忘,仅在近几年才重新得到重视。政府、媒体、学者乃至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维护复兴传统节日,把自己的文化传承好,这是一种义务。“同时把我们节日文化中的精华总结出来,适当加以改良创新,相信对年轻人同样具有吸引力。”

然而,更多的是一片反对之声。不少人说,他们并不在乎圣诞节有何内涵,而是希望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有一个节日可以休息、放松,暂时抛开压力和烦恼,没有宗教信仰并不妨碍他们过一个欢乐的圣诞节。现在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大,有这样一个节日能够舒缓工作压力、与朋友共同娱乐,大家都乐意接受。所以,有人认为,如果在传统节日中适当增加一些与时代贴近的元素,如游戏、娱乐成分,使之变得更有吸引力,更好玩儿。

但是,中国传统节日并不因此而被“洋节日”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已有几千年,根基深厚。中国人对之也具有特殊情节,有责任心把这种传统传下去。随着中国的强大,文化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目前看来,可能的趋势是把西方一些节日文化融入到中国文化中。”中国节日形成的历史上,便曾有与佛教有关的节日,如盂兰盆节,被吸收、发展为现今中国节日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对“洋节日”盛行不必过分忧虑。

过别人的节开自己的心

在中国,过“洋节日”很大程度上还是年轻人的专利。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找到一个聚众疯玩的借口,找到一个快乐的理由而已。假如他们了解那个节日的内涵,他们至少会想想:基督和我有什么关系?不过,即使不了解又有什么关系?快乐需要理由吗?过别人的节,开自己的心就好。

反观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围绕着吃。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连冬至什么的都要吃饺子吃面条。人们只注重吃,三句话离不开吃,不是说爱吃不好,不过如此“爱吃”却把传统节日的精神内容给吃丢了。而且,中国的节日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带有同一种意义,要求在外辛苦打拼的人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年老寂寞的父母们似乎每天什么事情也不干,就心心念念地盼着节日的时候,孩子们回家“洗洗盘子刷刷碗”,老人家再顺便催催婚、帮孩子相相亲。孩子们一年在外,辛苦工作,待得过节放假,想要好好休息轻松一下,却背上了一个个“不常回家看看就是不孝”、“我也不要你多有出息,你就赶紧找对象好让我抱孙子”的沉重的“道德负担”。更别提,还有送礼、送红包、走亲戚等一系列让年轻人头疼的事儿。

传统节日里,月饼、元宵、粽子等都是商家不肯放过的利润点。然而,过分地强调饮食使传统节日变成了“饮食节”。春节吃一顿年夜饭、元宵节煮一锅汤圆、中秋节送几盒月饼、端午节吃几个粽子,节就过完了。传统节日给现代人留下的似乎只剩了饮食,节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意境,变得越来越淡了。没有繁琐仪式要求的洋节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圣诞节的彻夜狂欢、情人节的互赠礼物、万圣节的魔鬼面具,“洋节日”的随意简单让现代人很容易找到情感的发泄渠道,于是它们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

“洋节日”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商业、娱乐和文化消费,逐渐变成都市生活中的狂欢节。于是,伴随红衣红帽的白胡子圣诞老人、闪闪发光的圣诞树、驯鹿拉的雪橇以及“铃儿响丁当”的乐曲,消费场所利用圣诞节大搞促销和特色服务活动,制造了独特的消费文化,吸引了无数目光。

有一位外国作者这样写圣诞节在中国:“在中国,对圣诞的庆祝,商业气息远甚于宗教意味,但庆祝理由却是与全世界相通的:这是与家人和朋友团聚的节日,也是给予祝福的时刻。”她进而得出结论:“圣诞节不再只是个宗教性的节庆,它开启这座城市居民的快乐之路。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说,圣诞节的商业化是一种冒犯,但对于北京的居民而言,这只是一个祝福人生与好运的理由。”

其实,中国人在越来越热衷“洋节日”的同时,也并不是一味地排斥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比洋节有着更为丰富的活动,比如元宵节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爬山、野营、赏菊,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这些节日活动不仅内涵丰富、内容充实,参与过程也十分有趣,而且更加亲近大自然,能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近中加深对亲情的理解,又获得更多的欢乐。有专家指出,在新时代条件下,不断挖掘、恢复和创新互动性强、参与性高、热闹欢乐的民俗文化样式,培育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向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将会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中华传统节日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

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早已根植于中国人的基因和血脉,我们并没有因为过“洋节日”就忽视和遗忘自己民族传统的节日,“洋节日”之盛,并不代表传统节日就式微。知名学者张颐武分析指出,中国年轻人过圣诞节并没有太多宗教和文化的含义,对于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没有太大的冲击,两者并不矛盾。“春节还是中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事实上,强调传统文化的意义,与过不过‘洋节日’,并不是不可共存的关系。”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