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李际同:在清明宁静中彰显内蕴

pinweiyuedu 2016-10-21 16:39:58 王宏伟/文 总第230期 放大 缩小

近十年前,际同与我曾一起求学,彼时他于绘画艺术便充满探知的兴趣与渴望。其后,我因工作、琐务等在此道中着力甚少,而他却兴致不减,创造条件一路画下来,前些时邀我相会,不想他竟绘就了一大批的作品,琳琅满目,一件件指着给我讲述绘画的过程及背后的趣事,一时间仿佛回到了我们一同求学的情景。

好古向贤 宁静清明

当下的中国画创作,以我的浅见,大约有几种路数,一是立足于传统绘画,向先贤取经问道;二是采取西法,细细描摹,各类展览上不乏这样的作品;三是以水墨的形式求新、求变,形式语言一改先人之法,似乎势头正盛。以际同好古向贤之秉性,作画自然多取法古贤,于此一追求用力最甚,同时取时人之长项,兼容并蓄,为己所用,就绘画面貌而论,呈现了一种“宁静”、“清明”的气息。

中国绘画的精神,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则展现中国人的“载道”,所谓“成教化,助人伦”,影响受众的精神追求,发挥绘画在社会教育和民众认知上的功能;二则追求绘画者个体精神的超迈,以其“畅神”,营造一种远离困扰、安享自在的属于个体的境界,达到精神自由的目的。际同的绘画,显然在后者的用意更多一些。

他画山水,取法传统,形式语言一派古贤的面貌,笔墨力求沉静扎实而不拘泥于僵死的皴法,画卷徐徐展开,犹可卧游,犹如一个明了的禅者向观者娓娓而道。

他画花鸟,题材多古已有之,以大写意之笔描绘荷、兰等植物,大幅的画面横向排开,笔墨恪守先人规范,但运用得从容不迫,图式尽量展现自己的心思,多呈疏淡和悦的面貌,使览者观后,似乎熟见,却又能发现新意。他画人物,犹有可取之处,画中形象多现参禅、顿悟之释者,并不拘泥于具体的五官相貌的刻画,而是着力于画面意境的探求,以简洁的笔墨概括画中人物的情态和形象,重绘画之神韵而非简单地图示某种景象,静坐其画前,可以感受到其作品虚静空明的灵光。这一方面得益于际同对释家的造诣和领悟,另一方面也是他在绘画中不断思索和追求的结果。

谦逊蒙养 静观世事

当今,城市文明、流行文化似乎成为社会文化的主导,包括艺术家在内的知识阶层也不得不受到深刻的影响。很多画家为了引人注目,举全力追求视觉效果,讲究画面的构成关系、崇尚作品的色彩缤纷,甚至不厌繁复刻画,以求其工。诚然,这些手段的应用适应了当下求新、求变的艺术主流,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画家在不同程度上都疏离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奥义,流于一种虽得其“悦目”却难以“赏心”的境地。而际同多年来孜孜于传统绘画的研究,以谦逊蒙养之心静观世事之变,安享自己营造的精神国度,以陶冶自己的情操进而影响周遭之人的人生态度,其绘画艺术的价值就尤为凸显了。

相对于人的一生来说,际同的艺术探求还有很多路要走,量以他的勤奋和对艺术的执着,我相信,围绕着弘扬传统艺术他会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断精进,进而取得更为突出的成绩。所谓:疏花淡叶现灵光,清明宁静禅意长。不羡旁人金箔技,自家超逸便足扬。

李际同简历:

李际同,号文山,蒙古族,70后,研究生学历。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评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协会会员,内蒙古公安文联会员。数篇论文发表于国家核心期刊,美术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及省级展览。

李际同自幼师承家学,对绘画情有独钟。绘画师从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怀山导师,天津美院霍春阳教授,黑龙江画院副院长张冠哲先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张峻德教授;书法师从于当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光、言恭达、胡立民等先生。

李际同现为职业画家,弘济传统文化艺术园创始人。专门从事中国古代书画鉴定、蒙藏美术研究、书法、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等工作。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