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元世祖忽必烈与蒙古新字

pinweiyuedu 2016-09-14 17:17:33 包玉瑞/文 总第227期 放大 缩小

世祖忽必烈建国后,十分注意发展蒙古族的语言文化。成吉思汗建国时,曾由塔塔统阿依据畏兀字母拼写蒙古语言,制成蒙古文字使用。这种文字已通用了近六十年。

1260年,忽必烈封吐蕃萨迦的八思巴为“国师”,命八思巴率领一些吐蕃语文学者重新创制蒙古文字,称“蒙古新字”或“蒙古字”。现在国内外学术界通用两种名称,一称作“八思巴文”;或称作“方体字”。八思巴文有音无义,类似音标。按忽必烈的规定,八思巴文是用来“拼写一切语言”的。

“蒙古新字”于1269年2月颁行全国后,窦默等奏请设两翰林院:其一专掌蒙古文,以翰林学士承旨撒的迷底里主管其事。同年7月,就设立诸路蒙古字学,招收生员学习。1270年4月设诸路蒙古字学教授。1271年,在京城大都建立蒙古国子学,以蒙古文字教习诸生,以《通鉴节要》蒙文译本为教材,教习蒙古文字。规定生员免一身差役,学习两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酌量授以官职。各路蒙古官员子弟均可入学,回回、畏兀儿等色目人,愿入学者,不受额数限制。

1273年春,“敕自今并以国字书宣命。”整个元朝统治时期,凡是皇帝的诏旨和一切国家颁发的文告、法令、印章、牌符、钞币等一律使用国字。诏印章、牌符旧用畏吾字,“今易以国字”,“以国字书之”。1285年五月,敕中书省:“奏目及文册,皆不许用畏吾字,其宣命、札付并用蒙古书。”1293年,河南、福建行中书省臣请诏用汉语,有旨以蒙古语谕河南,汉语谕福建。蒙古国字还用来翻译汉文的经、史等文献,“敕宗庙祭祀祝文,书以国字。”1282年,刊行用蒙古、畏吾儿文字书写的《资治通鉴》。还用八思巴文铸过有限的几种钱币。计有世祖至元年间“至元通宝”,成宗元贞和大德年间的“元贞通宝”和“大德通宝”,武宗至大年间的“大元通宝”等几种。

八思巴文作为元朝的国书,作为一种通用于多种语言的统一的书面形式,拼写蒙古语和汉语的资料较多,其中包括元朝官方文件的原件和碑刻,以及铜印、牌符、钱钞、图书、题记等。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历史资料,加强了蒙、汉、藏等民族的语言文化的交流。1368年元朝退出中原后,八思巴文遂逐渐被废弃。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