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网络暴民”不止在中国

yangguangjujiao 2016-09-14 17:10:55 野岛刚 总第227期 放大 缩小

日语里有个词我很讨厌——“炎上”(注:原意指着火并猛烈燃烧,多指网络上某一话题意外引发网友批判、嘲讽,演变成舆论事件)。翻译成中文没有太合适的对应词汇,但作为日式语感比较浓厚的词汇近年来广为流传。这大概与日本重视“空气”(氛围)、重视“安稳无事、与世无争”、重视“不给他人添麻烦”的文化关系密切。上述日本特色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绝不是坏事,很多时候还给外国人留下好感,但有的场合下似乎也会带来很大麻烦。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2014年,世界杯半决赛巴西对战德国。当德国队打入第7粒进球时,朝日新闻社会部的推特账号发了条推文:“都7比0了,换做地方上的高中棒球大赛的话,差不多该是裁判吹哨提前结束比赛的时刻了。”(注:在棒球比赛中因天气情况或球场上的特殊情况造成比赛难以继续进行,或根据比赛规则两队比分差达到一定的程度等,判定比赛不能继续进行时,裁判有权命令比赛提前结束。)

这条推文一发出,反驳与批评的留言如潮水般涌来:“这么说也太过份了”、“这样嘲讽东道主的惨败,是朝日新闻社的官方观点吗”、“足球和棒球的规则不一样,新闻媒体的人连这点都不知道吗”……大致是这种反响。

日本的互联网空间通常被所谓“网络右翼”的爱国青年们支配,而代表左翼势力的朝日新闻已经习惯了在网上被他们树敌批判。当时朝日新闻社会部的推特账号很快就诚恳道歉,发推文称:“上一条发言说得过分了,所以删除掉。向那些因此心情受损、造成不快的人道歉。”

道歉越早越好,为着起来的火苗“灭火”,从危机管理手册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做法吧。但这件事本身值不值得道歉呢?那条推文也不是在侮辱巴西,也没有写什么脏话。谁看了那场比赛的人应该都觉得“结果已成定局了吧”,只不过发推特的人选取了“提前吹哨结束比赛”这个措辞罢了。

如果连这都吹毛求疵,那说实话,包括推特在内的公司所有SNS(社交网络服务)账号都没法用了。如今朝日新闻鼓励员工们在推特上积极发言,想方设法吸引读者关注。可是,推特并非正式的新闻报道,很容易带出个人感情,SNS原本就是很私人的空间。如果媒体从战略上对其加以利用,那就应该事先考虑到伴随个人感情色彩所产生的风险,并保持一定的宽容。然而,直面“炎上”话题时,作为组织的防卫本能逐渐抬头,媒体就为那些出于兴趣找茬抱怨的投诉者(网友)献上了“战利品”。

我觉得这也与日本人对社会“空气”的变化比较敏感有关。日本人很害怕自己周围的“空气”(气氛)变得动荡不安。“空气”变了的话,就等于“给人添了麻烦”,赔礼道歉肯定没错——这种社会伦理总在发挥作用。这时,究竟给谁添了麻烦并不关键,当“空气”发生变化时,给包括所有人在内的“社会”带来麻烦了,所以作为一个组织就有十二分充足的理由向整个“社会”道歉。

一旦道歉就切断了讨论“什么是正确的,那里错了”的机会。可是,网络上大多数“炎上”的话题几乎都以“反正不管怎样先道歉再说吧”这种应对方式而告终。背后反映出一种强烈观念——在日本,仅仅“惊扰社会”这一件事就算大罪。这种观念变成SNS的弱点,助长了那些“炎上狂”,瞄准某个话题进一步煽风点火。

为什么在日本“惊扰了社会”是大恶呢?人们觉得,即使没违反法令法规或其他规则,惊扰(社会)本身就是大错。我记得,小时候父母和学校老师经常跟我们小孩子说“你千万不要成为一个惊扰社会的人”。

现在,日本各地都有“炎上”游戏。网友们努力寻找可能“炎上”的话题,每天在网上监视着我们。一旦发现燃火点,之后的事儿就简单了。在推特上发“某某说了什么什么话”,只要疯转扩散就OK了。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这种稍有些“违反道德”的做法确实为“炎上”游戏提供了绝佳的饵料。

网友们也是很聪明的。专栏作家小田岛隆在广播节目中针对AKB大岛优子的发言,用稍显过激的语言提出批评。可想而知不少人向广播电台提出抗议。最初,小田岛和广播电台都保持沉默静观其变。但网友们又向小田岛出演的节目的赞助商们发去了抗议:“你们公司所赞助的节目里播放了这种发言,贵公司到底怎么想的?”这种狡猾的举动很巧妙地理解了资本主义的行为方式。最终,广播电台不得不要求小田岛修正自己的发言。

“炎上”与游行示威不同。谁都可以在舒适的房间里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基本都是匿名的,所以连意见表达都算不上,真不知道该怎么反驳与辩论才好。并不否认,网络舆论有时比我们这些新闻媒体能够更敏锐地发现社会问题。

可是对那些过激的网络舆论太在意甚至忍让,反而会助长网民,让他们养成了把“炎上”当游戏的坏习惯,同时也滋生了另一个负面效果——让言论界的人士不断退化和萎缩。我开始觉得,是得想点什么办法整顿一下的时候了。但说实话,好像没什么良策。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