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身份感真的那么重要吗

pinweiyuedu 2016-08-05 16:11:41 谭洪岗 总第225期 放大 缩小

电影《10件或更少》里,男主角是年长的演员(摩根·弗里曼饰演),沉寂几年后复出,因考虑接拍新戏的超市店长角色,来到小超市体验生活;女主角是年轻的超市收银员,负责10件以内货品结账的专用通道。两个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机缘巧合有了半天的相处。

这段偶然的相互陪伴,不经意间帮助两个人完成了身份角色的转换——小姑娘正在找公司文员的工作,虽不自信,但决定不再回小超市;老演员原本不太情愿跟他认为资历浅的导演合作,最终还是决心签约新戏。

片中两人逐渐能够敞开心扉交流,这样的信任让人感动。细想起来,能打动我们的,从来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年龄性别、身份角色、社会地位之类,只相当于暂时穿着的外衣。

只不过,在我们真正认识自己之前,太习惯于用工作角色来定义自己,以为那就是我的身份,那身份就是我。甚至还以为,所扮演的角色在别人眼里重不重要,便决定了生命本身的价值。然而,把扮演过的每一个角色都看得太重,容易束缚自己,就像为一件外衣而忽略了生命本身。影片里的两位主角,呈现的都是超越局限、拓展自我的历程。

力求衣食住行等等都要符合自己认可的某种身份感,可以理解,别太累就好。而生活中若出现了真正重要的追求,那昨日的身份感,大概就算不得什么了。对于片中男主角来说,既然要复出,导演水准如何、剧本好不好、要出演的角色是否适合他,这些远比企图维护的身份感更重要。

不再为昨日扮演过的角色而小看自己,是一种突破;在真正重要的事情面前放下细枝末节,不再去维护高高在上的身份感,同样是一种自我超越。

读过一段印象深刻的小说情节:故事里一位小男生,原本家境优裕,在学校里也聪明伶俐,招人喜欢,十几岁之前,有如天之骄子。后来父亲过世,家道中落,他不但无法继续念书,小小年纪就要去谋生养家。中学还没毕业,他能做的事并不多,便先在原来就读的学校门口,摆起了小吃摊。无论别人的眼光中有无惊诧、同情、幸灾乐祸,他都不卑不亢、大大方方地和昔日的老师同学打招呼。看到他的坦荡从容,老师们私下议论:这孩子将来能成大器。

是啊,但凡你清楚真正想要什么,从言行到心态,都与目标保持一致,那无论什么样的角色经历,都有机会帮你实现自我。暂时扮演的某个角色,暂时周旋的某种处境,既然只相当于生命的外衣,原本潜能无限的生命,哪里是任何外衣能够限制的呢。超越自我、转换心态,需要的只是我们先放下只认衣服不认人的眼光。

一生中,人人都会经历许多身份角色的转换。角色会改变,处境有起伏,那就像你可以更换很多件不同的衣服,并没有哪一件衣服能与真正的你等同。你若能在每一段经历中,越来越了解自己,活出本真的天性,绽放独特的天赋,那便容易胜任所选择的角色,让每一段经历都丰富而精彩。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