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情怀”表象下的“快餐”套路

yangguangjujiao 2016-08-05 15:58:06 姜 郁 总第225期 放大 缩小

在中国观众眼中,《西游记》、《葫芦兄弟》、《舒克与贝塔》、《黑猫警长》这些儿时记忆中的“虚构英雄人物”,无一例外地拥有精彩的故事框架和良好延展性的人物设定。其中,《葫芦兄弟》中7个身具各种超能力的好兄弟组团打妖怪的模式,更被网友推崇为可以编织出无穷新支线与新故事的精彩动画原型。

近日,新版《葫芦兄弟》于30年后再登电视荧幕。但是,整体“萌萌”的画风、毫无新意的故事内容和场景动作,惹来众多批评。有观众吐槽,制作方打着“怀旧情怀”的旗号进行创作,实际上是在日渐多元、激烈的竞争面前,躲进集体记忆里逃避、取巧。另外一部受热议的真人电影《忍者神龟2》虽然票房一路走高,却有被认为是用怀旧的表象堆叠出全是“套路”的快餐戏码。

童话大王郑渊洁之子郑亚旗曾说:“现在大家都是在用情怀搞创作,情怀很重要,但是我认为不能当饭吃。”童年经典为何成了“毁童年”的失败之作?在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急功近利、情怀“变现”的隐忧?

书写记忆,回溯昨日,原本是一种无可厚非的创作方式。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是近年国内影视创作打出的第一张成长的“怀旧牌”。作为“未映先火”的典范,《致青春》被定位为“大众青春文艺片”,不但吸引了大批70后、80后观众,年轻的90后也成为票房主力军。究其原因,《致青春》戳中了观众心目中关于青春回忆的“痛点”。

“情怀挽救票房”的另一个例子是今年6月上映、改编自网游ip的电影《魔兽》。在该片全球4.3亿美元的票房中,有超过89%的票房收入都来自海外,其中中国观众贡献了2.21亿美元票房,超过一半,来自中国内地的票房成绩和影迷评价都远远超过了北美本土。影片一开始,当熟悉的游戏logo亮相时,放映厅内游戏粉丝一片欢呼。有观众评价说,《魔兽》电影版戳中的“情怀”,就是每个玩家青春岁月的缩影,难忘但不可重来,只能通过特定的方式重新回味。

无论是换上新装、描上粗眼线的新版《葫芦兄弟》,还是《我是歌手》第四季舞台上老狼等摇滚“老炮儿”的重聚和老歌串烧;无论是愤怒的小鸟、忍者神龟、人猿泰山等经典动漫、游戏角色纷纷重现大银幕,还是以哆啦a梦、hello kitty为主题的公众展览火爆登陆各大城市……这一切都在印证知名学者戴锦华的一句评论:集体式怀旧,往往能够迅速成为一个文化市场的热销卖点。

近年来,“怀旧热”的持续升温,让不少影视创作者放下手头计划,转而寻找和挖掘集体回忆的“金矿”。“怀旧情怀在中国的流行,除了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身份与指认方式,还在于它为当代中国都市人无处停泊的怀旧之船提示了一个空间、一个去处。”戴锦华表示,当这些失落在记忆缝隙中的碎屑,重新汇集、凸显在公众视野中的时候,它激发的是每个人“对自我的讲述”,也即“怀旧热”在心理学上的本质成因。

《葫芦兄弟》的重制和重播,也是顺应了这股“情怀消费”的潮流。让不少80后、90后重温童年,本来立意相当之好,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股高涨的“怀旧”情绪,也存在因过度消费导致“虚火”蔓延的隐忧:一方面,“怀旧”风潮陡然刮起,带动和刺激了影视创作;另一方面部分作品存在用情绪虚化内容的弊端。

就《葫芦兄弟》而言,原版的结构和人物设定算得上严谨和饱满,情节也相当曲折,无论从故事体系还是核心冲突设定上,原本有着可以挖掘的深度及开阔的创作空间。但这一次打着“怀旧牌”的《葫芦兄弟》,却完全放弃了内容的再创作。新版的内容依旧是遵循了芦山神发现阴谋的故事大纲,复活了爷爷和穿山甲,让它们去找葫芦兄弟打败蛇蝎二妖,阻止金翅雕的阴谋……

有观众吐槽:这样的剧情是不是有点熟悉?喜羊羊式的“你打我,你打不死我,我再去打你,我也打不死你”的无聊循环……并且乘以260集!“这真是一部ip底下好乘凉的快餐动画!”

在作家马伯庸眼中,“葫芦娃”貌似简单幼稚的故事后面,其实隐喻着一个关于信念、救赎和牺牲的故事。“比起锋利的刀刃,它更像是吟游诗人的纤细手指,只需不期然的几下撩拨琴弦,便触摸到了人类内心最深处,总能令我们在夜里惶然惊醒,然后怆然泪下。”马伯庸说。

全是“套路”的“炒冷饭”,正是新版《葫芦兄弟》遭到诟病的原因。无独有偶,近期热映的《忍者神龟2》、《人猿泰山》,也被认为是简单粗暴的视觉快感加动作戏份的快消化复制产品。

有电影业内人士说:“拿青春片来说,‘青春’是对电影自身的定位,而‘怀旧’则是电影的营销定位。现在太多人把‘怀旧’定调为主题,其实是一种局限和错误。一部电影的内容才是主角,电影的类型归属是由内容来决定,而不是营销手段。单纯承继市场热点效应,套用‘怀旧’营销模式的作品,可以说是‘成也怀旧,败也怀旧’。如果将‘怀旧’这个营销噱头拿走,你会发现,有些作品几乎无法归为任何一种类型,内容和定位都是混乱的。这样的作品自然无法找准观众,打动观众。”

另外,还有评论指出,一味借助“情怀”的天然吸引力,以大众心理取代内容,将“消费”作为文艺创作的最先考虑因素,这对于远未成型的中国电影、电视及动画市场伤害很大。

“我们迷恋,我们言说,我们到底是在营造一些虚假的、被别人导演的梦幻,还是在推出一些自觉和自信地去找寻自己、塑造自己的电影?”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眼中,“怀旧”提供给电影的只是“万分之一个情绪出口”,永远不能代替真正优质的内容。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