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王子与贫儿

pinweiyuedu 2016-07-09 16:27:56 式 微 总第223期 放大 缩小

听说今年高考的时候,有个孩子考完语文,因为觉得自己作文写得不好,出了考场情绪激动,几个人不得不拉住他,最后医生注射了镇静剂才安静下来;那几天网上有个帖子回忆2003年高考的时候,因为考试前数学试卷被盗,不得不临时启用难度据说相当于奥赛的备用卷,结果,考完数学考场外哭声一片,还有个本来数学成绩不错的考生,因为题太难受到刺激,冲到阳台上想跳楼,被监考老师死死抱住;还有个孩子,不知是哪一年的高考,因为迟到被拒之门外,孩子和母亲都跪下来给监考老师磕头要求通融,最终仍然被拒,孩子母亲破口大骂老师没有同情心。看到这些,心酸的同时到底还是庆幸自己没有遇到这些事,虽然当初高考的时候也有一些波折,不过有惊无险罢了。

虽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在中国,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通往罗马的往往只有那么一条路——高考。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叫《王子与贫儿》,故事讲的是同一天出生的两个主人公——王子爱德华与贫儿汤姆的故事。王子一出生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人上人的生活;而贫儿汤姆的出生只是给家人徒增烦恼,从小靠乞讨为生,最基本的温饱常常都是奢侈。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人交换了身份,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人生——汤姆过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王子生活”,而小王子爱德华却被误认为一个小乞丐,饱受欺凌。在好人亨顿的帮助下,王子经过重重劫难,改掉了自己的坏习惯,最终回到了皇宫。而贫儿汤姆在良心的谴责下,将不属于自己的王位还给了真正的王子。王子因此了解了英国的社会现实,这使他成为一个爱护百姓的仁君,从此以后和他的子民们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而小贫儿汤姆也被命运眷顾,做了新国王的顾问,住在皇宫里。

所以,我们(穷人)常常因此感到愤懑难解,都感慨自己不会投胎。对于有钱人来说,条条康庄大道通向罗马;而在穷人眼里看来,通向罗马的只是那一条风雨无常崎岖难行的弯路,有钱似乎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到,连罗马也可以搬到自己家里来。又是眼红又是嫉妒,于是穷人之间便常常传颂着这两句话: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长生不老买不了;都说钱能通神,事事顺心买不了……诸如此类。

穷人和富人,差的只是钱吗?

穷和富

有一个调查研究比较了一下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异,有点意思。

自我认知。穷人:几乎天天都在做梦怎么赚大钱,常常自己感动自己,但是真正付诸于行动的极少,失意时用“自己命中注定就是这样无法改变”来安慰自己;富人:即使失败也不肯认命,总是认为自己命中注定只能越来越成功。

休闲。穷人:在家看电视,为肥皂剧感动得痛苦流涕,为了自己的偶像可以做出平时做不到的事情,并以此为傲;富人:即使打高尔夫球也不忘带着项目合同,当然没有时间看肥皂剧和追星。

交际圈子。穷人:穷人的圈子大多是穷人,也排斥与富人交往(自尊心作祟),久而久之,心态成了穷人的心态,思维成了穷人的思维,做出来的事也就是穷人的模式。大家每天谈论着打折商品,交流着节约技巧,虽然有利于训练生存能力,但是眼界也就渐渐囿于这样的琐事,而将雄心壮志消磨掉了,所谓生活的苟且就是如此;富人:永远都在结交比自己更有成就的人。

学业。穷人:大学里选的专业无非是教育、语言、经济等等;富人:电视剧里的富二代上过大学的几乎学的都是商业管理。

时间。穷人:穷人的时间是不值钱的,甚至多余,可以因为买一斤白菜多花了一毛钱而气愤不已,却不为虚度一天而心痛,如果有一天突然良心发现,开始心痛被自己虚度的光阴,但光阴往往又在你的无聊抱怨中虚度了,这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富人:真真的“一寸光阴一寸金”。记得一个鸡汤段子说的是有个大富豪,人家问他如果看到地上掉了钱,会不会去捡,大富豪回答说,不会,因为就在弯腰捡钱的这几秒钟内他可以赚好多钱。

归属感。穷人:穷人以为出身卑微,缺少安全感,迫切地希望自己从属于并依赖于一个团体,于是他们以这个团体的标准为自己的标准,让自己的一切合乎规范,为团体的利益而工作、奔波,甚至迁徙。对于穷人来说,在一个经济效益不错的企业里稳定地工作几十年,如果能够升职加薪,那就是梦想实现了;富人:团体的领导者通常都是富人,他们总是一方面向穷人灌输团结就是力量,如果你不从属于自己的团体,你就什么都不是,一名不文。但另一方面,他们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招兵买马、培养新人,以便随时可以把你替换掉。

激情。穷人:总是按部就班,一般不会出大错,也绝对不会做到最好。他们的激情总是消耗在一些细微琐碎的事情上:上司表扬了,他会激动;商店打折了,他会激动;自己的偶像撞车了,他会激动地跑到车祸现场打着横幅声泪俱下地支持偶像;富人:对于他们来说,激情就是生命力,有了激情才有灵感和创造力,才有了解决问题的魄力和方法。

自信。穷人:穷人的自信要通过一身昂贵的穿戴和大屏幕的苹果手机来彰显,他们的自信往往不是发自内心和自然的;富人:李嘉成在谈到他的经营秘诀时说:“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光景好时,决不过分乐观;光景不好时,也不过度悲观。”富人不信命运,只信自己。

你们的眼里就只有钱

有研究者认为,穷人和富人的确存在思考方式、价值观、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并不只是钱。低收入家庭与中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可能 1 岁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不同的发展潜力了。到了孩子进入中学,中等收入 (或以上) 家庭的孩子就明显在各个方面都优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而这个差距只会随时间变得更大。虽然我们有时会看到“寒门出贵子”的励志故事,比如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一对夫妻住在厕所里,却培养出两个名校研究生的儿子”,但是这种激励穷人的实际事例还是极少的,和“如何走向致富的成功之路”之类的富人故事一样大多不可复制。

资源和公认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人所在的社会阶层(或阶级),而社会阶层和阶级决定了人的思想方式:对于处在上层的人,他们的思考方式更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或唯我主义,他们更注重自己的状态、愿望、感情,以满足自己的动机为主要考虑;而对于处在下层的人,他们的思考方式更注重周围环境,或环境决定论,他们更关心外界因素如社会约束(法律法规道德)、外在隐患和威胁、其他的个体,他们做事情更考虑除自己以外的影响。

这个理论获得了很多证据的支持。在这里的穷和富是相对的,如果非要给个标准,穷泛指工薪阶层以下,富泛指中产及中产阶级以上。穷人对外界威胁更敏感,容易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富人更重视自我表现和与众不同,更重视做好自己,有时候为了追求一点点提升而不惜代价。

根据一项基因研究,影响富人家庭小孩智力的因素中,基因成分占70%,而影响穷人家庭小孩智力的因素中,基因只占10%。这个数据如何理解?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可以更方便地做自己,而不会受到外在的约束或要求(比如金钱、人脉等资源限制),因此你的基因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你的发展;而穷人家的孩子受到了很多外在的约束和要求,他们不得不依靠勤奋来谋求发展,以弥补基因上的劣势,或者反过来,良好的基因很可能受到环境的限制而缺乏表达,因此基因的影响减少,环境影响增加。

在父母教育方面,穷人家的父母通常会问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玩得好不好,有没有朋友,在学校有没有听话——因为他们更重视孩子对规则的遵守、对环境的适应;富人家的父母则会问孩子: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你有什么想法——他们更重视孩子的智力成长和主见。(这个在中国可能区别不是那么明显,因为我们的文化是比较注重他人的文化,不过,你也会发现一些很富裕的家庭呈现这样的特性。)

穷人和富人之间还有其他一些有意思的差别,比如,在情感判断方面,穷人对别人的感情更敏感,判断他人感情方面更准确,而富人家的孩子则在判断别人感情状态方面比较差。也就是说,有钱人通常不那么在意别人的感受;在解释一件事的原因时,穷人更注重外在原因,富人更注重内在原因;在社交中,穷人更友善,更重视互惠,尤其是惠及他人,而富人更重视关系间的公平,一物换一物;在道德判断方面,穷人比较注重安全和纯洁,而富人则更重视公平和选择,或者说,穷人有某种程度上的道德洁癖。

另有一项意大利的研究显示,在婚姻上,穷人离婚的三个主因是:家庭经济状况不稳定、家庭经济拮据、家庭暴力;而富人离婚的三个主因是:他/她不满足我、他/她不让我成为我自己、他/她跟我没有共同爱好。

所以,我们可以大致总结一下,穷人和富人的思想差异存在(不能说差距,并非一个绝对好一个绝对坏),主要来自于唯我主义倾向和环境决定倾向间的差别(这种差别不是绝对的,而是说这两个群体中相对多数是这样的)。富人虽然更自主、更自由一些,但穷人关心他人、对环境敏感的倾向也不错,有时候很有帮助(虽然有时候是负担)。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

你以为富人真的只有“钱”吗?在财富的表象下,更重要的是社会资源与优质人脉的占有。在耳濡目染下,富人孩子拥有比穷人孩子更开阔的视野、人脉和资源,穷孩子要得到这些资源就很难。而且两者在心态上也有差别,有的穷人在自身混得不好的情况下,更喜欢怨天怨地怪社会怪政府,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很多穷人的孩子继承着父辈对社会的抱怨和戾气,也继承了父辈的贫穷:而富人则较少怨天尤人,更多从自身找原因,抓住下一个机会默默努力。所以说,与其说很多富二代继承的是钱,不如说他们继承了这种心态。

富孩子和穷孩子截然不同的生活水平,造成了他们长大之后能利用资源的不同以及人生轨迹的差异。知乎上有人说得很现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站在柴火垛上,能一样吗?为什么柳传志的女儿哈佛毕业,成了滴滴总裁,侄女也是Uber中国区高管?很简单——创二代的资源传递。

一个女孩子,老爸开厂,家里数套商铺,家境非常优越。喜欢画画,学的也是哲学这种“高冷”专业,大学毕业时没有去找工作,而是接单画画,收入不能稳定。后来,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一年利润很快过百万。即使我们知道这样做下去可能会成功,但也没有像这样的魄力和眼界去等待,因为穷孩子输不起。

穷人家的孩子往往因为被生活所迫,不得已干一些勉强能糊口的工作,说不上讨厌或者喜欢,唯一的目的仅仅是养家而已,如果以后能有钱买车买房就是实现梦想了;富人家的孩子当然从来不必考虑这些,他们完全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他们看得更远,不会让眼前的小利益约束和限制自己的手脚。但是穷人家的孩子没有耐心等待,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对眼前利益考虑得更多。

当下可谓新一轮创业潮,到处都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相对于穷二代,那些富人家的孩子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他们的父辈大多是文化层次高、在改革开放初期奋斗出一定财富的60后,也是当下中国社会的顶梁柱,他们有足够的能力给自己的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就像那个大富豪给自己儿子5亿零花钱出来闯世界的都市传说);相比而言,那个二十年前就出来打工、子女留守老家的农民工群体,作为父母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可提升孩子,他们自己也仅仅是活着而已,虽然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无限的厚望。寒门再难出贵子,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因素是,穷人家庭的父母忙于赚钱养家,每天疲于奔命,没有很多时间来和孩子互动,如果孩子不听话,他们通常也没有时间和耐心仔细了解情况,往往非打即骂,简单粗暴,还生怕孩子不知道是为他好,苦口婆心,感天动地似的;而富有人家一般会有一个全职妈妈全力陪伴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在穷人家的孩子还等待妈妈回家的时候,富人家的小孩已经在上昂贵的早教班。彻夜排队等待想找一个好的幼儿园,以便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那些父母其实已经输了。

高度的社会流动性意味着人们可以凭借个人的才能取得成功,而不是依靠家庭的财富和关系取得成功。然而,本世纪初的调查显示,社会流动性早已经陷入枯竭。美国社会学家通过研究一段时期内749对美国父子的收入和职业,发现社会地位的流动性已经僵化,这段时期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更倾向于维持父母的特权阶层或社会弱势群体的身份。

英国的学者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在英国,私立学校学生上牛津和剑桥的比例是公立中学的13.47倍。从上世纪70年代起,英国政府就想法设法打破这种现象,比如加大对公立中学的投入,学校尽量录取各种社会背景的学生,然而这些努力全部以失败告终。

在我们这个阶层固化严重的国家,教育从来就不是“小孩自己努力”就可以达到的事情,在你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地方,都是贫富的比拼。你觉得富人的教育是靠真金白银上点补习班、出几趟国出来旅游就可以的?优质人脉、思维方式、教育理念和陪伴时间都远比人民币更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并悄悄地完成财富的代际传递。普通人不是不能逆袭,只是机会太少,所以才叫“逆袭”。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