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对不起,我是警察

yangguangjingpin 2016-07-09 16:07:52 总第223期 放大 缩小

最近一段时间,警察叔叔们的日子可真是不太平。先是雷洋案闹得“轰轰烈烈”、一波三折,然后是一位深圳的警察在向两个女孩查验身份证时涉嫌不当执法的视频在网上传遍了大江南北,再然后是一个不小心闯入执法现场的男人被警察暴打,被打断了7根肋骨……

然而,不止这些,还有一些发生次数太多以至于被我们熟视无睹的新闻:警察正常执法遭遇暴力反抗,警察因此而受伤,甚至死亡……

部分网友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加大对警察执法的聚焦度,跟风追捧,过度质疑,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警察群体的公信力。这个群体如今因为越来越高的曝光率,在执法时简直如履薄冰。民众也好媒体也好,别把质疑警察当潮流,跟风似地追捧。当警察的公信力不再的时候,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权益都会遭遇到更多的危险,这个社会会失去秩序。要监督但不要瞎监督。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如果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质疑行政行为,甚至抗拒行政执法,那么行政主体不但要在空转中失去效率,更会导致行政权威的消解和社会秩序的混乱。”还有网友表示:“司法权威不断遭受挑战,执法成本不断提高,违法者越发肆无忌惮,最终司法的公正性必然受到影响。”

多起涉警舆情的连续刺激下,网友容易形成“惯性思维”,仅仅看到片面便武断下结论,认定警察是过错方,如近期多起舆情中,“文昌警察殴打老幼妇孺?警方放现场视频破谣言”、“高考女生考场晕倒,警察无动于衷”等,最后都证实是不实信息,而民众的议论则在无形中成为虚假负面新闻的推手。

警察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负面舆情危害性极高,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较大,网友更应审慎判断和表达。因此,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和思辨能力,选择可信度较高的新闻源,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合理质疑新闻的真实性,加强甄别虚假新闻能力,辩证客观地思考问题,才能减少无形中“被站队”的风险。

法治社会下,义务必然伴随权利而来。“配合警察正当执法”,就是公民对社会治安的义务。现实中,有人一方面渴望用法律、用媒体来保护权益,另一方面,却不适应法律上的各种规定;一方面,对侵害自己权益的违法行为“咬牙切齿”,另一方面,自己依然能坦然违法、钻法律漏洞;一方面,仍怀着“有困难找警察解决”的惯性,另一方面,却缺少对警察必要的信任,对“警察执法在前,公民存疑在后”等原则,不了解、不配合。

或许,警民关系已经走到了这样一个节点:不重塑,无以前行。因为我们都认同,如果因为少数而否定了多数,因为“个案”而因噎废食,苦果最终将由整个社会买单。而警民双方在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中,如果能在法治的旗帜下,形成共识、形成默契、形成良性互动,就会重锻出新的警民关系,让每个人都免于恐惧。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