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教育公平”的骨感现实

yangguangjingpin 2016-06-21 16:57:30 总第222期 放大 缩小

说起高考,有个段子曾经屡次被提起:“北京考生说:‘老爸,分出来了,我530耶,比一本分数线高了整整46分耶!’‘儿子,真有出息,走,咱去上海旅游去!’山东考生:‘爸,分出来了,我……530,跟二本线差了20分……’‘真没出息,考这点分能干啥?别上了,滚到上海打工去吧!’”作为一名曾经的山东考生,对此可是深有同感,想哭也哭不出来,只能认命。

所以,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山东考生在高考之前突然失踪(对班主任说自己生病不能参加高考),然后,“biu”一下突然出现在东北某地的高考考场上,像个人生赢家似地睥睨群雄。

这就是所谓的“高考移民”。据悉今年全国有940万考生走入考场,较之于2008年创历史新高的1050万考生,明显“减负”不少,但仍然是一个庞大的基数。据媒体调查,2012年~2015年的84份高考舞弊裁判文书中,“高考移民案”27份,约占1/3。

高考移民,就是指采取“空挂学籍”的方式,在异地参加高考。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投机行为,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不仅破坏了高考秩序,而且损害了教育公平。

同样是寒窗苦读12年,因为地域和户口的不同,高考录取分数前差距如此之大,所谓的公平体现在何处?而这种教育的不公平更不仅仅体现在录取分数的高低,还有发达和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的问题,甚至还表现在,同样是高考,各地却有着不同的考卷。而这所有的差别对待,无不是因为一个户口的问题。很多家长费尽周折地把孩子户口迁移到录取分数较低的省份,无非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在一个相对合理和公平的环境下参加高考。

说到“教育公平”,就不得不说前阵子因为高考“减招”闹出的纷争。在自媒体上流传很多家长在讨要说法的现场视频,其中不乏有些家长采取过激的行为。在现实和网络的围观效应之下,两省教育部门先后回应,承诺不会损害本省考生权益,会确保各批次招收本省学生的规模不低于去年。

白纸黑字的“减招”数字在前,各种承诺确保在后,要想说服抚慰火烧火燎的家长,恐怕不是易事。高校招生名额的地区分布,原本就是矛盾重重的领域,从网上相关留言来看,身处不同省份的人视角不同,江苏、湖北区域的人抱怨本来竞争激烈、让出名额考大学会更难;一些落后区域的抱怨好学校太少、努力也摸不到门;当然还有抱怨北京、上海这样的教育特殊区域。总之似乎人人都是受害者,“教育公平”成了一笔剪不断理还乱的烂账。

在如此复杂的教育图景下,要谈教育公平本该格外慎重。公平作为抽象的理念很美,但在现实中必然是各种立场和利益的权衡妥协。教育资源相对富裕的省份,适当帮扶教育资源贫乏的地区,在道义上说得过去。但问题在于怎么帮,如果要抛开地域利益至上,在全国范畴内“分蛋糕”,总得要有一个说得过去的游戏规则。

因为眼瞅着别人的蛋糕似乎更大更美味一些,所以心怀不忿。所谓公平,不过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其进行呼吁,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利益,公平便有了不同的定义,其实,谁不想要最大的那块蛋糕呢?

这世上当然没有绝对的公正。美国曾采取的补偿教育政策,比如为了照顾黑人等弱势群体而提高他们的入学率等,也一再面临争议。对于一个存在发展差距的大国,永远会存在这样的“分蛋糕”的矛盾,但至少应努力通过公开透明的程序,尽可能达成底线的共识,减少因不理解而激发的大范围矛盾。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