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梅葆玖:一代大师 风骨永存

pinweiyuedu 2016-05-19 17:27:19 王云伟/本刊记者 总第220期 放大 缩小

他是一代京剧大师之子,也是一位京剧大师;他是会说英语,爱吃牛排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是49个徒弟的恩师,他是20只猫的主人……贴在梅葆玖身上的标签很多,但如今所有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2016年4月25日11时44秒,时间将永远定格在这一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梅葆玖先生(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子)因病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2岁。

噩耗传来,无不令人扼腕痛惜……想到今年3月份在人民大会堂采访全国两会,梅葆玖先生还欣然给我社《阳光》、《瞭望中国》两刊和晚辈我题词、殷切勉励时,不禁泪眼婆娑……生命是如此无常,人生总是匆匆太匆匆……梅葆玖先生一生光明磊落、淡泊名利、平易近人……他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他的仙逝不仅是梅派艺术的损失、中国京剧界的损失,更是梨园国殇……愿梅葆玖先生一路走好!艺术生命之树亘古长青!一代大师,风骨永存!

矢志不渝 梅派艺术的传承者

1934年,梅葆玖出生于上海,是梅兰芳与福芝芳夫妇所生的第九个孩子。在他之前,梅兰芳有过许多子女,他们其中有的夭折了,有的则并没有继承家学,因此,在梅家,继承京剧艺术的,只有梅葆玖与姐姐梅葆玥两人。而梅兰芳先生所独创的京剧“梅派”旦角艺术,梅葆玖更是梅家人里唯一的继承者。当年,为了培养梅葆玖,梅兰芳为他请的启蒙教师是王瑶卿之侄王幼卿,武功教师是陶玉芝,昆曲教师则是朱传茗,后又师从朱琴心学习花旦,都可算得文武昆乱不挡的一时之选。梅葆玖10岁开始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剧,成年后又多次与父亲同台演出,甚至拍摄了电影《断桥》,在艺术上深得其父的教诲和指导。

梅兰芳逝世后,特别是经历了“文革”浩劫后,“梅派”艺术一度一蹶不振,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十旦九张(张君秋派)”依旧是京剧界不争的事实。就在这样的危急存亡之时,梅葆玖扛起了振兴梅派艺术的大旗,恢复演出经典剧目,整理父亲的唱片、传记,积极开办梅派艺术学习班,多次组织大规模南北梅派名家汇演。十几年过去了,梅派艺术在梅葆玖的努力主导下,人才济济,欣欣向荣,逐渐恢复了原来的兴旺局面。

其实,如果不是父母希望他继承梅派艺术,或许梅葆玖的人生会是另外的样子。从小喜欢研究机械的他,曾经长期钻研录音技术,还为父亲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演出实况资料。在“文化大革命”不堪回首的岁月里,梅葆玖负责剧团音响,其调音水平之高令人称赞。玩音响是梅葆玖一辈子的爱好,从小生活在上海的梅葆玖,虽然有着“京派”的血脉,身上却又不折不扣地流淌着“海派”的血液与基因。新潮、洋派、前卫而不保守,对京剧既有着继承发展的眼光,又不乏时代的浸润,在这一点上,他与父亲梅兰芳如出一辙。

一旦与他聊起京剧,说起父亲梅兰芳所创造的梅派艺术,梅葆玖则始终心怀敬畏。在他的口中,始终拒绝所谓的“京剧大师”桂冠,“大师那是我爸爸,别这样说我,饶了我吧,让我活得轻松点。”一番话看似戏谑,实则再明白通透不过了。的确,作为大师嫡传,作为当代梅派艺术的掌门人,梅葆玖一生最大的功绩,恰在于原原本本地继承了梅兰芳大师的艺术,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地普及、推广、传承,穷其一生,矢志不渝,因而桃李满门,影响深远。

承前启后 不断革新的艺术家

不同于自己的父亲,梅葆玖并不是一位开拓型的艺术家,他的一生恢复、改编、整理了不少梅兰芳一生的经典之作,却很少看到他用家传“梅派”排演过哪出新戏。充其量,也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完成了两部作品——《大唐贵妃》与《梅华香韵》。

终其一生,梅葆玖始终以维护梅派的正宗、正腔、正韵为己任。恰如他自己当年担当起梅剧团时所说的那样,“父亲在台上是怎样的,我一定还是要维持他这样子去演,一点都不敢乱动。”可同时他又是一个不断革新的艺术家,从交响乐伴奏版《贵妃醉酒》,到轰动一时的《大唐贵妃》,也包括在晚年顶着各方压力,全力支持陈凯歌拍电影《梅兰芳》等等……可见他也是并不反对创新的。如何看待继承传统和改革发展的关系?梅葆玖总是笑吟吟地用父亲的话回答大家——“移步不换形”。

“我父亲本人就是一个喜欢改革、创新的艺术家。他并没有一味强调味儿要是那个老味,韵还是那老韵……那个时候跟现在,观众欣赏的眼光变了,咱不能说老先生不好,但是跟着时代的变化,咱们也一定得跟着时代走。我父亲的很多戏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所以即使他改了之后,也还都是有根有源的,那样观众才爱看。我也是这样的想法,你看《大唐贵妃》这戏,原来《太真外传》里的主腔主调我们都没敢动!包括《贵妃醉酒》,一个谱位都没动,加上交响乐为的是丰富一些,在戏剧气氛上增加一点韵味。”在梅葆玖看来,所谓的“移步不换形”,就是守住京剧艺术、梅派艺术韵律美的根本,却不妨在艺术形式、伴奏、戏剧节奏等方面,做更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改进与尝试。无论其结果如何,《大唐贵妃》是轰动而成功的,特别是一曲《梨花颂》,竟成了争相吟唱的名曲。

对于片段化、娱乐化的京剧表演,梅葆玖本人并不持肯定与支持态度。这是一位有良知的艺术家最真实、真切、深刻的想法,值得令人深思。

梅家两代人与南通的百年殊缘

梅兰芳与梅葆玖,两代京剧表演艺术大家,都与我的家乡江苏南通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这缘分,自张謇与梅兰芳相识而始,至今延续百年。

梅兰芳与家乡南通的缘分始于1914年,这一年,他与清末状元、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缔造者张謇相识。1919-1922年间,应张謇之邀,梅兰芳四年内三次赴南通演出,在这个南方小城,撒下了戏曲之花的种子。

晚年的张謇在实业与教育并举之余,对戏剧之功用亦很重视,于是,有了伶工学社和更俗剧场的诞生。梅兰芳是张謇心目中开拓这一事业的第一人选。“老夫青眼横天壤,可忆佳人只姓梅。”1917年,张謇先生赠诗梅兰芳,表达对这位京剧奇才的欣赏,更直接致函邀请:“吾友当知区区之意,与世所谓征歌选舞不同,可奋袂而起,助我成之也。”

然而,梅兰芳天生便是属于舞台的,最终,张謇找到与他齐名的欧阳予倩担任伶工学社的主任,梅兰芳则任名誉社长之位。作为新型科班,伶工学社前后仅举办了7年,1926年,张謇先生去世,遂因经费问题停办。但无论是伶工学社的“中西并进,新旧齐学”,还是更俗剧场的“前台无陋规,后台无迷信”,都在当时的中国戏曲界引起极大震动。而最为时人传颂的,当然是“南梅北欧”在更俗剧场的联袂演出,一出《游园惊梦》、一出《思凡》,为近世戏曲界之绝唱。

张謇与梅兰芳的书信来往一直持续到1926年秋。8月24日,张謇去世的消息传到北京,梅兰芳当即致电其子张孝若:“太翁仙逝,至深哀悼,谨唁。”寥寥数语,悲痛惋惜之情却溢于言表。

2014年10月底,梅葆玖率梅剧团来南通演出,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南通方面负责全程陪同的是梅葆玖先生的亲传弟子韦红玉。1983年,韦红玉还是南通京剧团的一名演员,当年,首届“梅兰芳艺术训练班”在上海招生,一共只招16人,她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毕业后,梅先生希望韦红玉能留在北京发展,但恋乡的韦红玉在几经思考之后,还是决定回到南通,在南通这个小舞台上,继续绽放梅派风华。2008年,韦红玉再次见到了梅葆玖,梅先生勉励她说:“你是学到真东西的,你得传,谁要学,你就得教下去。”

2010年初,在南通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韦红玉提交了一份关于“恢复、保护和利用伶工学社的旧址”的提案。为此,她还给恩师写了一封信。“这可是件好事!”一听是伶工学社的事,梅葆玖拎起电话,一连说了三个“好”,随即复信一封,就伶工学社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议。

时任南通市市长丁大卫当即批示:不仅要保护好,更要利用好这一文化遗存。2012年6月,梅葆玖亲自率团来南通考察伶工学社的建设情况,并在伶工学社的修复过程中,亲到施工现场,为伶工学社专门题词,同时又在他的提议下,把梅兰芳教育基地正式落户到伶工学社。百年轮回,梅兰芳、梅葆玖在南通播下的戏曲之种,在时间的余烬之后,再度发芽生长。

数万民众送别大师 梅韵清香满人间

2016年5月3日上午10时,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正门口,挂着“沉痛悼念梅葆玖先生”的悼念横幅,两侧挂着一副挽联,“梅韵悠长,玖玖存响”,告别仪式礼堂内循环播放着梅葆玖生前京剧经典曲目《梨花颂》。当天一早,就有数万社会各界人士从各地赶来,排成长队送别梅葆玖先生最后一程,有戏迷们还在现场演唱了梅葆玖先生的经典唱段。

除了戏迷,中国文艺界的许多知名人士也前来送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就是其中的一位:“先生对我们的教诲、音容笑貌、艺德风范一直都在我们脑海中。尽管我不是学习梅派,这么多年都是受梅先生和梅家的影响,所以我觉得无论是演戏做人,还是应该按照先生的教诲。梅派是最有质有量的艺术,我相信众多的弟子和梅派爱好者,都会把梅派艺术很好地发扬。”

著名演员六小龄童说:“葆玖先生对京剧、对梅派艺术的发展起到最大的作用,是我们京剧艺术真正的导师和大师,对我们国粹艺术在海外的推动也做了很多很多工作。大家一起来送梅先生最后一程,希望媒体也更多关注我们的戏曲国粹艺术。”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人艺副院长濮存昕说:“今年3月开会的时候,我们俩还在一起,中午坐一起吃午餐、聊天,当时葆玖先生的身体很好,没想到这么快就走了,我代表中国剧协向葆玖先生致敬。梅兰芳先生开创的梅派京剧,葆玖先生是传承人。这是梅派姓氏传承的一个阶段,但不是结束。有识之士、后起之秀要担当起责任,将梅派艺术发扬光大。”

梅葆玖先生的去世,也引发了社会对于京剧保护与传承的关注。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要大力推进京剧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就接触到传统文化熏陶。目前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正筹备小学版京剧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帮助孩子们认识京剧,喜爱京剧,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梅葆玖先生的驾鹤西归,连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悼念。这,或许是他自己意料不到的。他只知道,自己是梅兰芳的儿子,是梅派的传人,却没有想到,几代观众对于京剧,对于梅派的热爱与痴迷,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人们喜爱他,赞美他,怀念他,是源于一份对美的永恒热爱与追求,这种感情,岁月荏苒,历久弥坚……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