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九又四分之三”的神奇世界

pinweiyuedu 2016-05-19 16:49:16 式 微 总第219期 放大 缩小

虽然,我几乎一口气看完了《哈利·波特》(Harry Potter)8部电影和7部小说,但严格说来并不算是一个粉丝。所以,这一篇并不是所谓的书评,只是随便写写,顺便勾起一些没有看过书或电影便对其有偏见的“麻瓜(muggles)”(指不懂魔法的人)的兴趣。

同样作为魔幻小说,中国的《西游记》在国内的地位和名气,应该和《哈利·波特》在英国国内的地位和名气差不多吧,国际上就差得有点多了。虽然如此,中国的奇幻小说近年来却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而风生水起。再远一点,就只知道《山海经》,不过很多人对山海经的故事并不熟悉,对希腊神话故事还更熟悉一点呢。

有人说,《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开创了一个时代。某种程度上,这句话并非言过其实。

很多没看过小说或者电影的人大概都以为它只是一部童话故事(或者神话故事?)。它确实是一部童话故事,但又不是一般的童话故事,它为读者创造出一个神奇世界,真实到阅读的时候可以感觉到自己置身其中,然后回味无穷;看《西游记》的时候,大概很多人都只能幻想自己是孙悟空,除此之外,读者和故事离得太远,无法感同身受。

《哈利·波特》满足的不仅仅是麻瓜小孩,还有麻瓜成年人的渴望,读者跟着一个瘦弱、带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进入魔法世界——霍格沃茨(Hogwarts),沉醉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奇特魔法和各种惊险刺激的冒险之中。

有人认为,罗琳在小说的情节设置上其实并没有特别的天赋(这个当然就见仁见智了),她的过人之处主要在于她在书中向读者介绍了许多稀奇古怪、让人惊掉下巴的东西:比如,赫敏的时间转换器,猎场看守人海格收养的各种让人心惊胆寒的宠物——挪威脊背龙、巨型蜘蛛(罗琳另外写了一部小说《神奇动物在哪里》,专门介绍这些神奇的魔法动物),居住着形形色色的巫师的村庄——霍格莫德;哈利父亲的“隐形衣”和那张神奇的类似现代GPS的“活点地图”;惊心动魄的三强争霸赛中威武霸气的火龙、有求必应屋、死亡圣器、魂器等等,更别提各种神奇的咒语和魔杖……哦,当然还有充满神秘和危险气息的禁林、代表死亡和绝望的摄魂怪和超级酷的魁地奇比赛。

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好像和哈利一样,面对着霍格沃茨,期盼着所有未知的冒险和奇遇。

罗琳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她所创造的魔法世界和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地紧密(就像金庸在小说里总是把虚构的情节和真实的历史背景结合在一起,让人恍恍惚惚、真假难辨),比如,真实的伦敦国王十字车站和虚构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就像《福尔摩斯探案集》里面的贝克街,或者《射雕英雄传》里面的桃花岛一样让人神往);魔法学校的女巫和巫师们也有成堆成堆的作业要做和恐怖的考试要应付,也有老师因为一己之私和个人好恶而偏袒学生。

同时,罗琳吸收了西方的民间传奇的精华,她将最能令人感到恐惧和神秘的角色在书中一一呈现:骑扫帚的巫婆、巫师,向动物发出的独特咒语、人性化的幽灵和千姿百态的怪龙,然后再对这些角色进行加工,让他们在书中变得不再令人感到恐惧和神秘,甚至赋予了他们几分可爱的色彩。

麻瓜渴望的神奇世界

在那个魔法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神奇,这里住满了巫师和女巫,猫头鹰当信差(据说剧组为了训练猫头鹰送信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犯了错,你可以给他寄一封“吼叫信”,把他给结结实实地骂一顿;飞天扫帚是他们的交通工具,骑着它可以快速飞行,当然还有神奇的咒语“幻影移形”(据罗琳说,飞天扫帚主要是西方巫师和女巫使用的交通工具,而东方人则大多习惯使用飞天魔毯,中国读者对这种神奇的毯子的了解应该主要是来自于《阿拉丁神灯》的故事吧);巫师下棋时不必动手,只要动嘴就可以了,棋子会自己移动到指定的地方;画像里的人是活的,他们可以谈话、还可以跳出自己的像框到别的像框里去做客。城堡里有许多鬼魂,他们可以到处飘荡、可以穿透任何物体。

罗琳用自己精巧的笔使每个读者都能重新进入童心未泯的魔幻世界:这里没有严肃的宿舍管理员,却有一副肖像画守在每个学院的公共休息室门口,只有说对口令才能进去;还有可以照出自己心底最隐秘的渴望的厄里斯魔镜(关于魔镜的传说和故事就有很多了);一家叫做“蜂蜜公爵”的巫师糖果店里卖各式各样最令人垂涎的糖果点心,比如乳香四溢的牛轧糖、巧克力娃等,当然读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比比多味豆,真的是什么口味都有哦,甚至有呕吐口味和耳屎口味。另外一些具有“特别效果”的糖果,例如可以让整个房间充满蓝色风铃草颜色泡泡的”吹宝超级”泡泡糖、怪异而且容易碎裂的毛毛牙薄荷糖、帮人喷火的黑色胡椒小顽童、吃了会在胃里活蹦乱跳的奶油薄荷糖等,另外还有异常风味的鲜血口味棒棒糖。

而卫斯理(Weasley)双胞胎兄弟的巫师笑话商店更是精彩纷呈,商店出售“肥舌太妃糖”、“打人望远镜”和“顺风耳”等等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最受霍格沃茨学生欢迎的是吃了会流鼻血、头痛、晕倒的速效逃课糖。在霍格沃茨最“黑暗”的日子里,这些速效逃课糖帮助很多学生摆脱了临时校长乌姆里奇的压迫。“比起旁边灰暗、贴满了海报的商店大门来,弗雷德和乔治店里的橱窗首先映入了大家的眼帘,那里像是在搞烟火展览一样。偶然路过的行人回过头来看着橱窗,有几个人甚至惊呆了。左边的橱窗上分类摆着吸引眼球的商品,有会转的、发出爆裂声的、闪着光的、会跳的,还有的会尖叫……”这些神奇的东西我们好像似曾相识,又像施了魔法般飘渺不定,都是我们这些普通的麻瓜小孩曾经梦想得到的。

那些五彩缤纷、奇妙丰富的想象——鬼魂们举行忌辰晚会、驻守在二楼女生盥洗室的鬼魂哭泣的桃金娘、各个学院的“驻院鬼魂”,和那个甚至算不上是鬼魂的捣蛋鬼皮皮鬼,还有从小被猎场看守人海格收养的蜘蛛阿拉戈克,身躯变得庞大之后不得不被送到禁林,居然还会说人话;人喝了药水就可以变成另外一个人(复方汤剂),或者在审讯的时候来一杯,犯人就会老老实实地坦白(吐真剂)等等,令人讨厌的魔药学老师斯内普教授的办公室里全是这样神奇又危险的药剂。

光怪陆离、诡谲离奇,又饶有情趣,有时阴森恐怖、惊心动魄(电影里的效果更佳),比如在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哈利在禁林里第一次和伏地魔相遇,或者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里,在墓地里,哈利第一次和伏地魔正面相对;有时又幽默诙谐,比如Weasley双胞胎兄弟每次出场时。

观赏《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一大乐趣就在于书中蕴含着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世界,这当然要归功于作者罗琳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扫帚与魔法、三头狗与独角兽、会动的打人柳与形似婴儿的尖叫的曼德拉草这些东西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同时吸引着我们的是它们背后蕴含的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老历史故事。但除了这些具有神话色彩的内容元素之外,哈利·波特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成功的第二个明显优势就在于现实和幻想的巧妙结合。

在这其中,最令人心向往之的就是哈利的成长环境——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从外观上来看霍格沃茨是充满了古老欧洲风味的城堡,里面充满暗道、机关重重,并且充满离奇的生物和鬼魂。虽然这些让哈利·波特的故事披上了中世纪神话的色彩,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和今天的学校也十分相似,这个相似是指学校作为一个社会单位,其中必然发生的人事关系:学校中的拉帮结伙、学生们之间暗中较劲、老师之间的互相对立、学校理事和校长的矛盾,无一不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经历的。这一点,就是哈利·波特这个故事把现实和幻想结合得最为巧妙的一个方面。

主人公与现代的孩子们处于同一时代,哈利成长,我们也跟着成长,环境也是现代社会,拥有电子游戏、广告和现代交通工具。巫师们也拥有“政府和银行”这类的社会机构,“飞天扫帚”的升级换代和现在的电子产品如出一辙,而紧急巫师救助工具——那辆骑士巴士和伦敦的红色巴士同样横行霸道。

在整个《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中,作者罗琳为我们建立起了一个简略但却脉络清晰的魔法历史: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在古埃及魔法融入到社会中,巫师们受到尊重。公元前382年,奥利凡德正式开张售卖制作精良的魔杖。公元993年之前,由于部分麻瓜们对女巫和男巫们的不信任,并且开始对其进行迫害,戈德里克·格兰芬多、赫尔加·赫夫帕夫、洛维纳·拉文克劳和萨拉查·斯莱特林四位当时最伟大的魔法师共同建立了霍格沃茨魔法学院。在只有纯血统巫师才能进入学校读书的建议被否决后,萨拉查·斯莱特林便在学校里建造了密室,巫师世界开始远离麻瓜的视线并向麻瓜隐藏了自己的存在。但是霍格沃茨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未就此切断,这个学校是一张巨大的网,连接着现实世界和魔法王国,上至校长,下到学生,他们的生活、起居、学习、休闲几乎都是在这个巨大的城堡中完成的。

   

哈利·波特的铁三角

据说,当初,罗琳在坐火车的时候,一个瘦弱的黑发小巫师突然出现在她面前,这是《哈利·波特》整个故事的萌芽。但是,罗琳怎么可能会让哈利一个人在这样的魔法世界里独闯呢?在11岁之前,哈利是孤单的、不快乐的,11岁之后,哈利得到了除了父母亲之外所有他想得到的——友情、快乐和爱,还有自信与尊重。

在《哈利·波特》中(不论小说还是电影),作者把读者想不到、做不到的事情变成了事实。以“哈利·波特”为主人公,有巫师、精灵、鬼魂、怪兽、龙,还有邪恶和正义。里面有朋友之间的友情、对校长和老师的尊敬、面对困难和邪恶永不退缩勇敢面对的精神(甚至有点多管闲事),拥有了这些,他们就一次又一次地逃过难关、战胜邪恶的黑暗势力。

在霍格沃茨,哈利学到了很多魔法,然而这些都不是重点,最最重要的是在霍格沃茨他发现了一样最美的东西——友情。哈利从小生活在姨妈家,被姨妈一家三口虐待了11年,他对人间中的温情感受得最早的,就是他与罗恩、赫敏的友情了,然后是卫斯理太太对他的宠爱和照顾。

《哈利·波特》里最让人佩服的就是哈利·波特和他的伙伴们,罗恩(Ron)和赫敏(Hermione),他们面对邪恶和困难永不退缩,他们始终有一个信念:“我们要战胜一切,战胜邪恶,用我们学到的魔法和常识来战胜我们的敌人,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可以战胜邪恶,正义永远战胜邪恶。”

罗恩,来自于一个纯血统的巫师家庭,家里有5个哥哥和1个妹妹,所以,倒霉的罗恩自幼便生活在表现优秀的哥哥的阴影之下。没有金钱、没有权势,也不够优秀,虽然是纯血统巫师,却屡屡遭到骄傲的小马尔福和老马尔福的嘲笑和轻视。

他和哈利、赫敏之间的关系,唤起了我们儿时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成为孩提时期友谊的最佳诠释,还有,罗恩和赫敏之间逐渐萌生、若有似无的爱情,也成全了我们少年时潜藏心底的无边幻想。

赫敏,一个来自麻瓜家庭的孩子,正因为家庭的原因才更渴望成为一名出色的魔法师,常在潜意识里自责不够优秀。做事一丝不苟,是个完美主义者,极度厌恶虚伪与不正当的事。在故事的一开始,可能很多人和罗恩一样不喜欢她,罗恩甚至说她“脑子有病”。她是学霸,对待学业严肃认真,每次上课,她几乎回答了老师提问的全部的问题,对违法校规深恶痛绝,这也难怪罗恩会讨厌她,明明是自卑嘛。当渐渐走入这个魔法世界后,才发现其实赫敏是一个活泼开朗有个性的女孩,聪明机警,是三人组的军师。富有正义感的她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帮助哈利通过魔鬼网和逻辑推理。为了找到神秘的密室所在地,赫敏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奔走于图书馆与研究药水的女厕所之间,毫不吝啬自己的能力,只为同伴能够成功找到密室。赫敏产生成立邓布利多军的想法,介入了魔法部神秘事务司的争斗,为此还受了重伤。

他们之间的友谊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里表现得更加突出。他们一起逃难、一起冒险,一起寻找伏地魔的魂器、一起躲避食死徒的追杀、一起战斗。虽然有过误解和争吵,但就如罗恩所说的“我一离开就想回来”,三个勇敢的小伙伴表现了惊人的胆量和智慧。尽管灾难的阴影随处可见,但光明的曙光总是在闪现,我们从而获得正义的支持,拥有了无尽的希望。

《哈利·波特》整个系列里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爱”(就像《冰雪奇缘》里对“真爱”的追寻,不管看起来有多陈词滥调,很多作家依然乐此不疲地将其大写特写)。它让哈利在1岁时从伏地魔的手中逃脱,并给其致命一击,然后在多年以后,又一次在伏地魔的手下幸免于难(《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并最终消灭了这个大魔王。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