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不妨做一个较真的人

pinweiyuedu 2016-04-05 10:51:30 总第217期 放大 缩小

最近,一篇名为《疫苗之殇》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一夜之间,问题疫苗成了人人谈论的话题,在网络时代,每一个人都变成了讨伐者,种种质问抛向了涉事单位、政府部门。这种人人争相维护权益的场面,不得不说是国人在权利意识上的又一次进步。

其实,近些年国人在面对有损自身利益的事情时的维权事件不断涌现。2015年2月,广西南宁的李先生将当地一家超市告上法庭,原因是其销售的一款价值9.9元的中性笔标示不合格(外包装未注明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但超市并未充分履行查验义务而继续售卖行为。又如一个价值8.8元的奶嘴并不存在质量问题,但零售该产品的超市却因为未验明其 “一等品”标示是否合法,而被消费者以“误导消费”为由诉诸法院。据广西《南国早报》3月15日的报道,这两个事件中的消费者都获得了终审胜诉的判决,获赔500元。

或许有人会说,疫苗事件毕竟事关千家万户,而刚说的两例超市案件多少有些“矫情”。为一件不足10元的商品,而且本质上并未存在质量问题,或存在使用时的安全隐患,竟然有人宁愿付出与“8.8元”价值不对等的申诉时间和一笔诉讼费,也要“争”一个说法的行为,就是反应过度,太“较真”。

可是,我却很赞赏这种“较真”,看多了朋友圈形形色色的“心灵鸡汤”——“人生何必太较真儿”、“太较真儿,你就输了”云云,往往就会反过来思考,我们的生活不是最需要“真”吗?如果人人不较真儿,这世界岂不就混沌不堪啦?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到我喜欢的“谢耳朵”,他可谓是“较真”的典型,跟室友合租要签订细化到哪一天哪一刻谁用洗手间的合同,吃个外卖要也要计较“鱼香肉丝里面怎么没有鱼”,并为此学习中文,去到中餐厅讨要说法。

可是,不知从何时起,“较真”这个词被划到了贬义的阵营。比如说谁爱“较真”、太“较真”,言下之意是此人不好相处、认死理儿,甚或还有愚钝、狭隘、遇事爱钻牛角尖、与人斤斤计较的意思。这多少有些一刀切,一棍子打死的意味。如果人人都“随大流”、“装糊涂”、“怕麻烦”,整个社会又有何规矩可言?试想想,如果布鲁诺不是宁肯被烧死也要坚持“日心说”,袁隆平不是较上了杂交稻的“真”,或许科学史的许多章节都将重写。假如“华南虎”、“毒奶粉”、“躲猫猫”等一些公共事件中缺少了媒体、政府、公众对事实真相的追问与“较真”,假如汶川桑枣中学的叶志平不是一次次“较真”去搞校舍加固和安全演练……那么若干事情的走向与结果,可能不会是现在所乐见的。难道我们不应当看到,倡导较真儿,并不是跟自己过不去,而是为了生活更美好。

对于“较真”的看法,鲁迅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曾经说过,中国人生着一种病,那名称就是马马虎虎,“不医好这个病,是不能救中国的……应该学习认真,除去这一味药外,没有别的药了。”而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也是批评国人的不认真精神。毛主席也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如今,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也多次强调,要坚持讲认真、动真格、求实效,要求我们在认真、较真、求真上下功夫,以认真的态度、较真的勇气、求真的精神,推动党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深入开展。如果分析处理问题,不较真,就会问题拣轻的说,剖析往客观上找,隔靴搔痒,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较真,就难有“辣味”,更不可能有“火药味”,既红不了脸,又出不了汗,更触动不了灵魂,无法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交锋。所以,在政协和代表委员当中,最让人敬佩的就是这样一种人,他们识民情、接地气,带着群众的呼声和期盼,提意见、讲建议,反复多次、直言不讳。他们不是好好先生,而是“较真”先生。

如今,一些国人的马马虎虎,与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二战后的美、日、德等国)的严谨认真之间,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真希望,国人们能在学术上多一分较真儿,就不会有“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的口诀;食品安全上多一分较真儿,也会少见许多地沟油、三聚氰胺等骇人听闻的事故;做人上多一份较真的心思,就会多一分真理,少一分谬误。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