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文化】呼唤“大国工匠”精神

yangguangjujiao 2016-04-05 10:11:54 邱晨辉 总第216期 放大 缩小

米粒正在电饭煲里吸水、膨胀,一粒一粒逐渐变得香软甘糯、颗粒晶莹,包裹它们的除了水汽和温度,还有一颗匠人之心。

“米粒正在电饭锅里跳舞!”今天,全国人大代表、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忽然提到了“工匠精神”。

纯属偶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在几个月前就准备好关于弘扬工匠精神的提案,没想到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了一个呼应。

3月5日,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这是政府报告里第一次出现“工匠精神”4个字。

听到这句话,王向朝的耳朵一下子竖起来,“太好了!总理的话,讲到我心坎儿里去了!”

国人在春节期间去日韩扫货,飞欧美“买买买”的新闻还未淡去,一个多少有点惊人的数字已经统计出来——仅去年一年,中国人境外消费的总额就达到1.2万亿人民币。

把新西兰奶粉装在美国产的奶瓶里喂养孩子,再用日本洗涤液清洗餐具,出门散步把孩子装进德国产的童车里,洗澡时帮孩子擦上来自法国的沐浴露,几乎成为年轻妈妈的标配。“什么时候中国人能自豪地买自己的产品?为什么一提到国货就是劣质品的代名词?”这是一直令雷军苦恼的问题。

他试图在日本的电饭煲里找到答案。起初,雷军以为是个别迷信外国货的人掀起了抢购日货的潮流,直到他在日本的电饭煲里发现了只有几家公司能够生产的材料,这样的新技术和追求让米饭不止于熟,而是更好吃,“我觉得我们与日本最大的差距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如果站在一个足够长远的角度看公司史,会发现,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而在中国,创业历史超过150年的企业屈指可数。

在科技界别小组讨论时,王向朝和其他政协委员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并再次呼吁大家重视工匠精神。

“为什么我们钢产量严重过剩,但我们却连圆珠笔笔头上一个小小的‘球珠’都生产不了?”

议论声在会场弥漫开来,委员们侧头低声耳语。王向朝说的例子,出自今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一次会议上提到的“球珠”事例,当时就引发人们对“中国产品质量”、“工艺技术水平”乃至“中国制造水平”的关注和担忧。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胡卫告诉记者,令人震惊的不只是这些,比如,中国机床产量占到世界的38%,但高档数控机床还靠进口;中国虽然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码头上大吨位起重机的钢丝绳还需进口。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中国人对日本电饭煲的热爱。

“老百姓去买,当然可以理解!”王向朝认为,这不仅反映了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折射出中国当前经济主要矛盾在供给侧,而不在需求侧。

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到“圆珠”的会议,就是有关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其意也是剑指中国制造创造出一连串值得骄傲数字的背后,却是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劣质假冒产品泛滥的尴尬局面。

正是总理的这条新闻,引发王向朝对工匠精神的关注,他专门去做了一番调研,调研报告长达四五十页。最后发现,产品质量之所以差,在于中整个社会缺乏对产品质量的深度追求,而产品是人做出来的,这最终要归咎于工匠精神的缺失。

同样,雷军在两会上提到如何改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时,对李克强总理口中的“工匠精神”感触颇深,“新国货最核心是能不能打动人心。”雷军挥舞着手臂,想起一个接线板的例子。

中国每年有3000家公司在做插线板,供两亿人使用。如果将它打开,暴露在眼前的是粗糙的焊接。“我们的产品不仅要满足功能性需求,还要做得精致,打开也是一件艺术品。”这是雷军对李克强总理所说的“提升消费品品质”的理解。

“大家说起这个社会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浮躁。”王向朝说,这是工匠精神匮乏的现状:很多人梦想一夜暴富,很多企业追求眼前利润,“抄一把就走”。

而工匠精神,往往意味着执着、缓慢、劳作,甚至少量。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是绝对的平静,在所有的变数中,仍然要做到最好。

王向朝曾留学日本读博,他至今记得,一个日本学生,为了准备一个小时的论文答辩,花了整整8天的时间完善细节,“语音语调的拿捏”、“PPT字体大小、颜色”……事无巨细,“反观我们的学生有多少人能做到的?”

支撑日本制造的匠人精神,用日本人自己的话说就是,“追求自己手艺的进步,并对此持有自信,不因金钱和时间的制约扭曲自己的意志或做出妥协,只做自己能够认可的工作。一旦接手,就算完全弃利益于不顾,也要使出浑身解数完成。”

而在中国,工匠精神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和职业技能教育“被轻视”脱不了干系。

胡卫提到,中国在很多技能领域并不占优势,这与中国“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明显不相符。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界奥林匹克”,在德国、韩国、瑞士等制造业强国万众瞩目,摘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的“蓝领冠军”,丝毫不亚于体育明星。然而,这在中国并没有受到广泛关注。

日本厚生劳动省共认定全国149名手工艺人为“现代名工”,并对他们给予特别奖励。这一奖项是1967年设立的。

胡卫至今记得,韩国19次夺得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后的一个细节:韩国选手将参赛的工具量具摆放得非常整齐,操作行为规范,拥有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令人印象深刻。

前段时间热播的《大国工匠》系列节目,让胡卫备感兴奋:“那些技术手技艺精湛,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1/50,这种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正是当前中国制造业所缺失的,必须补上这一‘短板’。”

能做到极致的“大国工匠”也正是企业渴求的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介绍,目前,中国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出现“新蓝领收入秒杀众白领”的现象,许多制造业领域高级技工的缺口极大。以数控机床为例,掌握操控多轴联动数控设备进行数控多轴加工技术的“高端蓝领”严重匮乏,这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产品升级。

在他看来,如果说专业技术人员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头脑”和“灵魂”,那么能工巧匠则是创新发展所需的灵巧“四肢”。因此,他认为,要面向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创新方式方法,培养一大批未来的“巧匠”、“巨匠”。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副总裁袁利群提到一个研发电饭锅的例子。一个技术人员为了研发智能电饭煲,在两年内用了两吨米,这几乎相当于一个四口之家8年消耗大米的数量。测试、失败、测试、失败、再测试……只为了得到一个最佳的水、米配比方案。

据估计,在“日本奇迹”的主要创造者——420余万家中小企业中,有超过10万家百年以上的老铺,而它们的主要支撑,是几十万匠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