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由深圳滑坡事故引发对城市建设中公共安全的思考

yangguangjujiao 2016-01-18 14:51:49 总第212期 放大 缩小

2015年12月20日,广东深圳市光明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人工堆土滑坡事故,附近西气东输管道发生爆炸。余渣泥土覆盖面积约38万平方米,相当于10个足球场;厚度达数米至十数米不等,致使工业园内33栋楼被掩埋。

人们不禁要问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应以什么为重?为什么安全事故屡屡发生?深圳余渣泥土堆积造成的滑坡不是个案,究其原因是责任心和安全意识的滑坡。

发达国家在城镇化建设的经验

强调城市发展的重点是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关系,强调经济发展要与环境协调,这是发达国家在城镇建设的共识。

德国在1996年城市化水平就已达94.6%,在德国的城市随处都可看到绿地,人均公共绿地在30平米以上。在城镇化建设中,德国十分注重环保,例如德国海德堡水泥厂,该厂是目前在世界水泥行业名列第3-4位具有悠久历史的老企业,通过使用静电吸附技术彻底解决粉尘污染问题,通过封闭生产设备解决噪声问题,厂内无论绿树草地,都一尘不染。生活在周边的居民没有一丝一毫的不安。

法国巴黎早在1833年就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条排水管道。现如今巴黎地下总管道的长度达到2400公里,并建有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约有2.6万个下水道井口。完善的排水系统不仅能迅速收集城市道路积水,而且还能对回收的废水进行储存与处理。

日本十分注重雨水调蓄设施的多功能运用,采取了降低操场、绿地、公园、花坛、楼间空地的地面高层;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等措施。政府鼓励各个地区和城市雨水利用,对地下储雨装置、水池、雨水净化器给予不同程度的政府补助,以促进雨水利用技术的应用和雨水资源化。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既减少了公共地区发生洪水的危害,又保证了雨水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公共安全问题

在城市建设中重审批,轻监管督查或疏于管理督查。无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过早拆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埋下安全隐患。无论是道路、桥梁,还是楼宇建筑都有豆腐渣工程、短命工程,不仅危害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恶劣影响,更严重的是政府的诚信越来越多地遭到质疑。

前后任官员缺乏连续性,出现的过早拆现象多数是以权代规的产物,因商业利益和政绩形象造成建筑拆除的占81%。相比英国、法国、美国建筑平均使用寿命分别132年、102年、80年,中国建筑平均使用寿命只有20年—30年。

中国在城市发展中更多地侧重于经济发展,依靠经济指标定成效。安全管理战略规划缺失是城市建设中普遍现象。很多城市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建筑非常高且密集,缺乏足够的逃生地带;甚至一些危险性的企业与生活区毗邻。一味地追求高效、规模、速度所留下的安全隐患,导致一系列恶性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其结果背上后天管理巨额投入的长久包袱。

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缺乏统筹和综合管理,地下管线建设往往滞后于城市道路建设。中国地下管线多为80年代铺设,工艺标准落后,老化腐蚀严重,且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维护更新。导致安全事故频发,轻则停水、停气、断电、通讯中断,重则因危险气体泄漏引起燃气爆炸等灾难性事故。近年来,一些城市遭遇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的事故时有发生,“遇雨必涝,遇涝则瘫”是一些城市的通病。

对公共安全的几点建议

要建立问责机制,层层问责,直至源头。城镇化建设中,要以绿色生态环境为前提,让绿色生态的理念植根于城镇化建设中。构建行之有效的污染防治体系,自然生态体系和人居环境体系;建设生态城镇。

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构建应以公共安全体系为基础。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对导致建筑质量事故的不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和追究。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注重雨水调蓄设施的多功能运用。中国一方面水资源紧缺,全国650 多座城市,有40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严重缺水;另一方面很多城市“遇雨必涝,遇涝则瘫”。既要重视地上下水道井口的设置,更要注重地下排水管的排查,尤其要重视蓄水池的建设。

建立地下管网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国家要尽快出台《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更新和利用制度》,加强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管理,以便对地下管线实现动态更新管理。督促各管线权属单位尽快建立地线管线专业信息管理系统,并和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定期对接。          

                                        (赛迪智库)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