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国产剧的未来

yangguangjujiao 2016-01-04 17:35:52 王子墨/特约撰稿人 总第211期 放大 缩小

2015年,似乎是国产电视剧的逆袭之年。从《伪装者》、《琅琊榜》、《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再到现在热播的《芈月传》,几乎每一个都是话题之作,都可以在舆论场起到刷屏的效果,这景象是近几年少有的。这些剧的出现告诉了观众,只要有良心,抗战剧也可以不雷人不狗血,古装剧也可以不浮夸不出戏,都市剧也可以不只是在婆媳矛盾、多角恋情里反复挣扎。

一朝逆袭,却不是一日之功,国产剧在近些年也在缓缓发力。从《北平无战事》、《甄嬛传》、《咱们结婚吧》等近些年评价较高的电视剧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国产剧苦修内功的痕迹。2015年,国产剧似乎来到一个风口,口碑、话题及社会影响似乎都达到一个峰值。接下来,国产剧将如何走得更远、它的方向在哪里,是值得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

不精益求精没有出路

最近热播的《芈月传》,其口碑如同过山车。开播前豆瓣评分高达8.0,所受期待非同一般,网播单集价格200万元,未开播就已收回成本。但开播半月后,评分暴跌至5.8。该剧尚未播完,评分掉得如此心惊肉跳,最后是否会狼狈收场,恐怕剧组是战战兢兢的。

平心而论,虽然《芈月传》如今口碑不佳,但这并非是一部粗制滥造的作品。《芈月传》由《甄嬛传》的原班人马打造,后者在豆瓣上的评分可是高达8.9,是国产剧中少有的高分。导演郑晓龙也拍过多部佳片,可以说是业内的王牌导演。从表演、细节、编剧来说,可以说这部剧还是狠下了一番功力的。

但为什么没有令观众满意?因为还是不够精。台词有点生硬、造型有点浮夸、剧情有点牵强、人物有点脸谱化,虽然比诸如《花千骨》、《云中歌》等古装剧好多了,但就是因为“有点”,就是不令观众满意,只要不够精,观众就直接差评。

今天的观众越来越挑剔了,粗制滥造是糊弄不了的。想想在《琅琊榜》里梅长苏抠手指的细节设计,都会被观众拿来反复咀嚼,可见观众的眼光有多么“刁钻”,导演、编剧的设计得多么细致。这其实是国产剧自己埋下的坑,往往一部好作品,就能拉高整体的评价标准。

如果不精益求精,面临的下场是什么?像《芈月传》这样跌口碑就算了,今年有一部抗战神剧《一起打鬼子》,因为“裤裆藏雷”等雷人情节,被直接停播。可见导演、编剧如果不控制住自己的想象力,不在情节安排上多花些脑细胞,一部剧的生存都会出问题。

反观欧美的电视剧,往往在细节考究、精心设计方面达到了“强迫症”的程度。美国HBO与英国BBC电视台联手制作了史上单季制作成本最高的电视剧《罗马》,所有出现的寺庙、元老院、长袍都要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当时的情景;就连其中出现的罗马便士,都是专门在梵蒂冈铸造的;还要按2/3的比例重建整个古罗马斗兽场和亚历山大灯塔;3000件以上古罗马时代的戏服必须严格按照两千多年前流行的布料制成……

如今国产剧的制作成本也是动辄上亿。从制作成本看,《芈月传》3亿、《大秧歌》2.08亿、《琅琊榜》1.1 亿、《花千骨》1.05亿……恐怕在将来,大制作会成为国产剧的常态。投资成本攀升,并非仅仅指道具、服装这类硬件,还有价值观、情节设计、人物定位等软实力,这都需要国产剧越发“走心”。

IP+工业化制作,国产剧的下一个风口

如今,IP已经是个热门词汇。所谓IP,就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如今在影艺圈,不谈IP简直都没法开口说话。所谓IP,其实就是好的故事与角色,涵盖游戏、动漫、影视、衍生品、文学等多个领域,其实就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把电视剧裹挟到一个新方向。

这些年备受关注的电视剧,几乎都有着IP的影子。《花千骨》、《何以笙箫默》、《琅琊榜》、《芈月传》改编自网络文学,《仙剑奇侠传》、《轩辕剑》、《古剑奇谭》改编自游戏,《秦时明月》改变自动漫……这与过去编剧们苦心孤诣地创作已经大不相同,往往先有IP,再谈制作:利用已经成熟的题材,乘着粉丝经济的东风,再配合影视公司的工业化制作,一部产生无数话题或是吐槽的电视剧便可应运而生。

正如《伪装者》、《琅琊榜》的制作人侯鸿亮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只有让那些已经不看电视剧的人回到电视机前,才能证明我们的价值。”为什么国产剧流失观众?题材模式化是一个重要原因。似乎古装剧就是宫斗,抗战剧必定雷人,都市剧就是职场厮杀、婆媳冲突。一成不变的模式,自然留不住观众。因而需要大量鲜活的新思路、新创意来打开局面。相比较有限的编剧团队,涵盖一切、浩瀚无垠的IP市场,被国产剧“拿来主义”也在情理之中了。

因此,甚至影艺圈甚至有“得IP者得天下”的豪情了。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给在座的编剧指一生路”的说法在业内激起滔天巨浪。按徐远翔的说法,只要有IP基础,有资本投入,连专业编剧都可以不用了,一时间该表述引发专业编剧集体讨伐。

无论舌战观点如何对立,IP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但是否意味着有了IP有了资本,无所谓专业编剧,便可以有优秀作品呢?恐怕尚不能如此乐观。前段时间有一部网络季播剧《盗墓笔记》,这部作品借用了一个网络小说《盗墓笔记》这个超级大IP,也有着李易峰、唐嫣等一线演员,但是口碑不佳,吐槽堆满了整整一屏幕。其重要原因,就是编剧的失误,情节、剧情安排得不够缜密与合理。可见,仅仅握着一个IP,缺乏成熟地改造,也未必能成功。

与其财大气粗地说“IP+资本”的模式是下一个风口,倒不如审慎地说“IP+工业化制作”模式,可能才更符合实际。IP改编剧的威力已经初显,若要走得更远,恐怕还得借助已经相对成熟的影视剧工业生产体系。不然制作的失败,不仅是毁掉一部剧,可能连原初IP都一同毁掉。

全产业链开发是必然趋势

国产剧现在也越来越重视全产业链开发。目前来看,国内电视剧的盈利模式都很单一,基本以电视首轮、二轮播映权,网络版权、海外版权的出售以及广告植入为主。但从国际经验看,全产业链开发是必然趋势,国产剧也已开始了尝试。

前几年颇受欢迎的《武林外传》即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案例。当电视剧热销之后,产业链开发电影、游戏、动画片、漫画书、手机视频、话剧、川剧、玩具等衍生产品。电视剧的成功形成品牌效应,并拉动一系列产业布局,几乎已成为业界共识。

而游戏则成为近些年影视剧衍生品的首选,尤其是古装武侠剧。比如近日华策影视即将开拍的新版《射雕》,电视剧尚未拍完,手机游戏、网页游戏、客户端游戏等网络游戏产品就已经在开发了。电视剧和游戏联动,是近些年国产电视剧的新现象。

不止《射雕》,《琅琊榜》、《云中歌》、《花千骨》等都开发了游戏。不过从目前的趋势看,游戏基本都集中在古装武侠题材,这也是游戏本身的性质所限。而且这些游戏主要还是搭影视剧顺风车,开发投入不足,反响也一般,尚不足以对原生电视剧产生足够的利润反哺。

不仅是游戏、动漫、音乐等虚拟产品,包括实体产品,也有电视剧开始试水,进行产业连接。今年,当《何以笙箫默》上映时,天猫宣布与上海文广影视剧中心合作,观众在看电视剧之余,还可以掏出手机,在天猫上买到剧中演员身上的服饰,实现“边看边买”。如今的电视剧,已不再是被动接受广告植入,而是主动选择广告,为广告定制内容,勾连起了电视产业的上下游。

在打通产业链上,海外影视公司的运作比较成熟。比如有一部美剧叫《欢乐合唱团》,以几个角色实现自己的歌唱理想为主线。这部电视剧,被开发出了音乐专辑、演唱会、电影、游戏、小说、服饰等一长串附加衍生品,甚至还有专门的选秀节目为剧组输送年轻演员。可见影视公司是掘地三尺般、脑洞大开地开发电视剧价值,这是值得当前国内的影视公司借鉴的。

未来,优秀的国产剧打造系列产业链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用衍生利润回报电视剧的制作体系。当然,这并非坦途,其根本,还是得有优秀作品的支撑,还有待影视公司的前赴后继。已经可以成为城市地标的迪士尼乐园,也已经过了60年的苦心经营。但想到前段时间有多个地方争夺“琅琊阁”的所在地,其实只要有足够优秀的作品,国产剧渐渐也会有在其他领域攻城略地的底气。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