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一场以父爱名义进行的豪捐

yangguangjujiao 2015-12-16 16:04:27 总第210期 放大 缩小

□ 任大刚 (澎湃新闻评论主编)    □ 陈 方 (本报评论员)    □ 封寿炎 (《解放日报》评论员)

一场豪捐引爆舆论场,打动人的却不止是豪捐本身

陈方:这几天被扎克伯格刷屏了,舆论都称这位“脸书”创办人为小扎。刷屏的原因是,小扎的女儿出生了,他在社交网页上公布了一封写给女儿的信,宣布捐出自己99%的“脸书”股份做慈善。国外的富豪做慈善一点都不新鲜,所以,这封信更打动我的部分并不完全是“慈善”本身,而是“为了给下一代创造更好环境”的那种道义担当的情怀。

任大刚:扎克伯格的这封信里面,我觉得主要有两件事让他深感焦虑,一个是疾病,另一个是贫困问题。一个刚刚做了父亲的人,在女儿刚刚出生的时候,感到焦虑的可能就是这两个问题,这里面有人性共通的地方。只不过扎克伯格作为全世界著名富豪,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了人类的视角进行思考,这更能够“跨文化”地打动很多人。

封寿炎:小扎捐款的举动,既让人意外,也似乎在情理之中。我觉得他一直都保持着“平常心”。尽管富可敌国、誉满天下,可他的日常生活和一个大学理工男无异。朴素、低调,他对财富并不很在意,那更像是他努力工作的一个副产品,而不是他的目标。他特别让我感动的,就是对婚姻、家庭的态度。

陈方:我在读小扎那封信时,感触特别深的地方还是,对于一个男人来讲,做父亲这个时间刻度意义非凡,成为父亲后,男人身上的责任感似乎被激发得更彻底了。

任大刚:我的感觉是,一个男人一旦做了父亲,就有一种焦虑感,我想扎克伯格做了父亲之后,也有焦虑感。

封寿炎:人之所以为人,最主要还是文化意义上的。人必须扮演文化要求的角色,承担文化赋予的责任。文化赋予父亲这个角色的内涵,最重要的就是保护、责任和担当。文化的力量很神奇,经过恋爱、婚姻,再到婴儿的诞生,一个男人就会水到渠成进入父亲的角色,保护、责任和担当的潜能就会被充分激发起来。也正因为此,当上父亲,成为扎克伯格做出捐款这个重大决定的契机。

陈方:一个基本称职的父亲要让柔弱的生命逐渐强壮起来,让他对这个世界有基本的应对能力,最后能自如地生存下去,是个非常大的挑战。当然对一个富裕家庭来说,这种挑战相对来说要小一点。

封寿炎:不同的父亲对于责任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中国的父亲理解的责任,可能是要让孩子有出息。承担这种责任,往往以支配孩子为前提,就是“我对你有责任,但你必须听我的”。所以中国的父亲往往都比较霸道,要孩子服从他,听从他的安排。而小扎这种父亲理解的责任,是我必须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的人生中,不要因为外在的因素导致不幸。

陈方:寿炎说的“中国父亲承担责任习惯以‘支配孩子’的形式表现出来”,说白了,就是中国父母喜欢替孩子规划人生,在中国父母的概念里,孩子未来过得好不好,是自己理所应当承担的职责。中国父母还很容易将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这和他们本身所处的环境也有关系。

任大刚:怎样做好一个中国父亲,我到现在还没想好,传统的中国父亲,他的角色就是挣钱养家,教育孩子的责任,更多的还是要靠母亲和兄弟姐妹之间相互的照应。

陈方:很早之前我看过一篇文章,大概是说,人年纪越大,胆子越小,以前无所畏惧,现在却事事谨慎,为什么?胆小其实不是变得胆怯、变得懦弱,而是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担子越来越重了。有了责任,你就不仅仅是你自己,而是关乎一个家庭。

没有扎克伯格的陪产假,是否可以拥有扎克伯格的家庭观

陈方:扎克伯格豪捐式的父爱,大多数普通父亲做不到,但是,“职场父母花些时间陪伴新生儿,对孩子和家庭都会有更好的结果”这样的生活观,我们还是可以学习的。

封寿炎:从《爸爸去哪儿》开始,人们就一直争论,现在的中国男人应如何扮演好父亲的角色。除了赚钱养家,对于孩子,要给予感情,要陪伴,要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帮助他们的成长。这些都是对父亲提出的新要求。但这些要求看似简单,真要做到很难很难。

陈方:前两天在微信里看到一个儿童绘本的故事,名字叫做《小豆子》,讲述了一个叫做小豆子的小姑娘等待爸爸的故事。小豆豆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她一直梦想着爸爸能给他读本故事书,但爸爸一直忙,后来小豆豆习惯了爸爸的忙,她再也不烦爸爸了。有一次爸爸终于想起要给小豆豆讲故事,出差回来后往家跑,可是到家后小豆豆早已睡觉了。这个故事让无数爸爸感动,也让无数爸爸惭愧。我在朋友圈里转发后,好几位已做了父亲的都转发了,而且都说“很心酸”。

封寿炎:其实所谓忙,很多时候是个似是而非的借口。如果真愿意陪伴孩子,总能挤出时间。很多社交应酬都是无效的应酬,很多事务都未必真要花费那么多时间。但在中国这种环境里面,男人可能渐渐会丧失丰富的、柔软的心性,不太愿意,或不太能感受到细腻的感情,也不愿过多表露情感,不愿跟人有太多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我觉得这是文化给予中国父亲的一种束缚。

任大刚:据观察,孩子的确很希望父母陪伴他们成长,但是这个很难做到。要陪孩子,就要舍弃工作上的事情。就我的经验来说,要陪伴孩子,一是晚上的时间,你每天能否早下班;第二就是孩子学校或幼儿园的活动,家长能不能参加,这是最实在的问题。所以如果抽象地说陪伴孩子,很好回答;如果具体到特定的场景中,回答起来就比较难了。

陈方:我挺同意大刚老师的看法,具体到现实场景中,我们不能做到理念上的那般好。这不只是中国父亲的问题,刚才说的那个儿童绘本是英国的,最起码说明,英国父亲也存在这个问题。

没有扎克伯格的财富,是否能有扎克伯格式的情怀

陈方:从家庭小环境看,小扎一定要多陪孩子的生活观对普通家庭其实是有借鉴价值的;从社会大环境看,小扎“对所有下一代的孩子负有道义上的责任”的情怀是能打动人的。

任大刚:我们常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扎克伯格作为全球富豪,他配得上这句话。其次,他的这种责任,是一种自觉,并不是别人强加给他的,这非常可贵。再次,刚才也提到,他有一个文化传统在起作用,说他是犹太人也好,宗教徒也好,他不只是关注自己的事情,而是有一种胸怀天下的情怀。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达不到他的那种财富水准,但我们对家人子女和天下人的思想境界,可以与他共同进步。虽然不具备他那样的影响力,但我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做到让自己和家人满意,让周围的人满意。   

封寿炎:中国古人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实际上,我们最多的是对父母好、对子女好、对兄弟姐妹好,这当然有文化的因素在里头。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分亲疏远近。对于不亲不近的人,往往是漠不关心的。要爱天下人,就要有一种超越性的力量。   

陈方:我们没有扎克伯格的能力,但他的这种观念却可以影响我们。而且,每一代人的成熟多半都依赖上一代人的品质,如果上一代人能坚守正确的人生价值、道德和精神信仰,随着这些优秀品质在社会进程中沉淀,下一代人完全可以成长得更优秀。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开放性的爱。

                                (燕赵都市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