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让马头琴唱出草原故事

banyuesudi 2015-10-15 17:01:21 吴勇 陈立庚/文 总第206期 放大 缩小

“手工精琢的马头琴不仅需要琴匠娴熟的技巧,更需要制作者懂得‘声音的味道’,以此平衡马头琴的艺术性与实用性。马头琴是有灵性的,只有用心才能做一把好琴。”

时而深沉粗犷、时而高亢激昂,马头琴沁人心脾的音色向世人传唱着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人们沉醉于马头琴演奏的曲调,却鲜有人关注马头琴制作的艰辛。

制作一把传统手工马头琴,从选木料到设计绘图,从锯木到精工雕琢,从上色到不断调音,往往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有可能更长……年近不惑的蒙古族马头琴匠人腾龙如是说。

内蒙古2003年启动草原文化研究保护工程,使得许多一度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

草原上家家都有马头琴

马头琴,蒙古语称之为“绰尔”,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其木质琴身约长一米,琴弓与梯形共鸣箱分离,两根琴弦分别由数十根马尾制成。2009年4月,蒙古族马头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蒙古族代表性乐器,马头琴虽然历史悠久,具体产生于什么时代却鲜有文字记载。而大草原的蒙古包中却传唱着一个关于马头琴的美丽传说……

广袤的察哈尔草原上住着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在他放牧回家的路上捡回一匹刚出生的白色小马驹。光阴荏苒,小白马在苏和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长大。

一年春天,草原上传来王爷举办赛马招亲大会的消息,苏和与白马在比赛中拔得头筹。但背信弃义的王爷不仅没有兑现之前的承诺,还将苏和的白马夺走并把他打成重伤。当天夜里王爷为喜得良马摆席庆贺,席间白马将试骑的王爷甩落马背,狂奔突围。气急败坏的王爷看追马不成便下令放箭射杀白马,身中数箭的白马用最后的气力回到苏和身边,不治而亡。

“主人,你若想我就用我的筋骨做一只琴吧!”深夜,苏和在梦中看见白马复活。第二天,苏和将白马安葬后,用白马留下的筋、骨和马尾制作成一把马头琴。从此,牧民们拉着马头琴,用“好来宝”传唱着属于蒙古族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在草原长大,家家都有一把马头琴。”生长在通辽奈曼旗科尔沁草原的腾龙回忆,每当牧民们放牧归来,便会三五人围坐一团,悠扬的马头琴声伴着蒙古族的“好来宝”传唱着大草原的故事。

用心才能做好琴

从北漂学艺到回呼和浩特打拼近十载,“成天钻在木屑里的”腾龙做了10年传统手工马头琴。选材、绘图、锯木、雕刻、拼接、上色……为制作手工马头琴,腾龙“吃饭也想、走路也想、睡觉前也想”。

与其他马头琴匠人不同,18岁自学制作马头琴的腾龙在传统手工制作的马头琴中融入了西方提琴乐器的制作工艺。

琴杆的设计与琴头的雕琢是马头琴制作的“独门秘笈”。设计琴杆不仅需要马头琴制作者有成熟的经验,还需要将时间沉淀出的灵感雕刻出来。腾龙制作的马头琴无论是绘图还是制琴,全程只凭借双手完成,设计不合理或者雕琢“失之毫厘”都会使成品的艺术感大打折扣。即便是技术手段突飞猛进的当下,马头琴琴头和琴箱的设计工序只有通过原创设计才能使制作有所突破。

“手工精琢的马头琴不仅需要琴匠娴熟的技巧,更需要制作者懂得‘声音的味道’,以此平衡马头琴的艺术性与实用性。马头琴是有灵性的,只有用心才能做一把好琴。”腾龙说,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造就了马头琴,马头琴的精髓就是让动人音色直达人心。

如今,音质音色清晰、富有空透力的马头琴声早已成为世界音乐殿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但仅凭雕琢精美的琴杆还无法满足马头琴张弛有序的乐器表现力,如何通过平衡琴杆与琴箱的重量调出专业马头琴的声音圆润、低回宛转的音色?手工打造的马头琴又有什么“秘诀”?

“制作马头琴的木料软硬程度很关键,其次是它的纹理对称度、密度、硬度。”腾龙娓娓诉说,每一块木头都是有性格的,制作马头琴的过程也是与木头沟通的过程。马头琴不同部位虽由不同木材制成,可其中正梯形的共鸣箱与琴杆多用色木(又名五角枫)。色木又分为“北木”和“南木”,不同木质的马头琴在音色柔脆的表现上有很大差别。

“马头琴所需木料至少要是5年以上的木材。”腾龙说,每隔几年,自己都要前往东北、西南各省寻找能达到马头琴制作标准的木料。每当寻找到一块能制作好琴的上等木材,就好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友,因为“木材选择直接决定了马头琴在演奏时能不能发出甘美、浑厚的音色。”

“手工马头琴设计再精美终究还是为了演奏,不然就成了摆设。”无论是木质、设计、琴箱还是上漆,都是为了最后调音做充足的准备。自己的马头琴销量一天比一天好,但腾龙自己却认为,骨子里还没有对蒙古民族文化的信仰和现代元素的把控。

当划破天际的长调声传来,优美的情调随着马头琴声弥漫,传统手工马头琴带着鲜明的蒙古族文化特色,续写着马背上民族的坚毅、不屈与豪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