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外国人怎么看《三体》?

yangguangjujiao 2015-09-21 09:00:18 总第204期 放大 缩小

在诸多领域,从体育竞技场到文坛,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等待世界的承认,而创造历史者定会引来狂欢。这次刷爆微信朋友圈的,是被粉丝昵称为“大刘”的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刘慈欣凭《三体》(The Three-Body Problem)斩获有科幻文学界诺贝尔奖美誉的“雨果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此前,这部作品曾获世界科幻文学另一大奖“星云奖”提名。

《三体》三部曲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刘慈欣也因此成为中国最有名气的科幻作家。这次获奖的是三部曲之第一部,第二部英文版(The Dark Forest)也已上市。据悉,第三部将在2016年与美国读者见面。另外,据《三体》改编的电影也已杀青,影片转入后期制作阶段。

“世界颠倒了,中国爱上科幻”

虽然此次《三体》获奖过程不乏戏剧元素,但刘慈欣被外媒关注并非最近一两天的事情。2014年,《三体》三部曲第一部由华人科幻作家刘宇昆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纽约时报》等外媒对其进行了大量报道。

作为中国作家,外媒看重的是刘慈欣对中国科幻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即大刘带动的科幻热,以及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的中国变迁。

《三体》英文版在美国推出时,《纽约时报》有关报道的题目是《世界颠倒了,中国爱上科幻》(In a Topsy-Turvy World,China Warms to Sci-Fi)。这个标题不仅点出了大刘的影响力,其中影射的中国政治社会变迁更是耐人寻味。

这篇文章之所以说“世界颠倒了”,是因为《三体》系列不仅“给这一饱受边缘化的文学类型吹进了一股新风”,而且刘慈欣的作品登上《人民文学》也标志着“科幻文学重新获得官方厚待”,而此前科幻文学一直是“官方普及科技知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工具”,甚至曾“被官媒批判为宣扬迷信和颓废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大刘作品的思想性本身也得到了外媒的高度认可。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认为《三体》用中文问出了一个科幻小说中最经典和古老的问题,即人类的命运。置身于宇宙之中,人类将去往何处?当人类遇到外星文明,并且与之发生交流时,将意味着什么?(What would it mean for the human race to come in contact with an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NPR在其报道中指出,美国的科幻小说市场每年有大量的英文原版作品诞生,虽然翻译自其他语言的科幻作品在美国也越来越普遍,但是他们面临的挑战往往也是巨大的。而《三体》作为一部来自中国的作品,试图回答一个科幻小说中的经典问题,其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显而易见的。

《纽约客》杂志的一篇文章将刘慈欣比作中国的阿瑟·克拉克。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并称二十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的克拉克,科幻作品多以科学为依据。他在小说里写到的很多对未来的预测,都逐渐发展成了现实。

虽然承认刘慈欣的作品是根植于中国的故事环境之下,但《纽约客》的报道指出,文化差异并不是刘慈欣作品如此出众的主要原因(But it’s not cultural difference that makes Liu’s writing extraordinary.)。作者认为,刘慈欣的作品,不仅仅是《三体》,还有其他一些中短篇小说,更多地像是有关人类发展的寓言故事(fables about human progress),具有严谨的想象力,同时还非常深奥(concretely imagined but abstract)。

令人佩服的写作力和想象力

本次“雨果奖”揭晓前,《华盛顿邮报》网站在8月8日推出一篇文章,题目直截了当:《为什么你需要读刘慈欣,中国最炙手可热的科幻作家?》

该文作者是康涅狄格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斯蒂芬·戴森(Stephen Benedict Dyson)。文章认为刘慈欣作品在文学性方面的一个特点就是将丰富的想象力和令人惊讶的细致的叙事相结合。同时,作者指出,刘慈欣对人类的政治思维以及仇恨、荒诞和偶尔超然的能力表现出了非常深刻的理解(Liu has a keen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political mind,its capacity for rancor,absurdity and occasional transcendence.)。

上述《纽约客》一文的作者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刘慈欣。他对大刘写作特点的点评是:能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别人认为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如“光年”、“宇宙的半径”等,在头脑中转化成非常具体的形象,并且由此激发人们的敬畏感。

NPR的报道认为《三体》是一部“硬科幻”,里面有丰富的关于技术层面的描写,包括量子力学、人工智能等,但是刘慈欣将这些科学理论与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叙述主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有欲罢不能的感觉(Cixin Liu supports all of that braintwisting theory with empathetic characters and a strong action-thriller backbone.)。

“大刘”的宇宙观

刘慈欣是一个非常谦逊的人,认为自己的作品没有外界评论得那么好。对于《三体》被翻译成英文,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给世界传递中国人的一种宇宙观。

刘慈欣回复《纽约客》的邮件(同样由《三体》英文版译者刘宇昆翻译)登载在该杂志的文章中。或许这是大刘口中“宇宙观”的最好的体现。

“在遥远的未来,如果人类文明能够生存并且在宇宙中扩展开去,那么人类将在更大的规模上创造技术上的奇迹。”(In the distant future,if human civilization survives and spreads through the cosmos,humanity must create technological marvels at ultra-grand scales)

“我相信科技将会把我们人类带到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是其过程将充满了困难,也需要我们付出代价。可能其中一些困难和代价会让我们损失惨重,但是最终我们将会抵达阳光照耀的彼岸。”(I belie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 bring us a bright future,but the journey to achieve it will be filled with difficulties and exact a price from us. Some of these obstacles and costs will be quite terrible,but in the end we will land on the sunlit further shore.)

获奖之后,刘慈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三体》获奖或许无法改变很多现状,其中就包括科幻小说在中国依旧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的事实。即使在美国,虽然科幻小说的市场相对较成熟,但是从大的视野来看,也无法改变其小众的特点。

大刘早先曾说过,科幻小说在全世界的文学版图中都是非主流小说。但这次,大刘毕竟创造了历史。

对了,说了半天,您千万别误以为“雨果奖”是为了纪念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而设立的。它是世界科幻协会(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为纪念“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每年所颁发的重要奖项。          

                                                              (新华社)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