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科幻世界怎样讲政治

yangguangjujiao 2015-09-21 08:56:40 王钟的/特约撰稿人 总第204期 放大 缩小

科幻事关科学与技术,但科幻绝不局限于技术进步,一个合理科幻世界的构建与人类社会的各个维度息息相关,当然也包括一个大胆想象的政治形态。

在《三体》中,作者就构想了为应对三体人入侵而演化的人类政治模式:三支庞大的太空舰队各自组建了自己的国家,并以舰队的名字命名,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太阳系内的太空空间内,这三大舰队共同组建了人类的第二个国际,被称为舰队国际;而原先在地球上的国家经过合并后,保留为地球国际。有趣的是,联合国依旧在小说中得到了保留,而安理会及其升级版——行星防御理事会的作用被增强了。

如果说科幻世界里面的技术,是当今的人类难以企及的;那么科幻世界里面的政治形态,除了依附于技术发展实现,还更取决于人类的天性、道德与彼此约束的力量。通过对政治形态所展开的“政幻”,科幻作者也是力图设想一个更完美或者更糟糕的人类社会。同样,这些设想也可以作为现实社会中政治文明的参照物。

科幻与现实的交接点是科幻小说,而此次刘慈欣获奖后的一句反馈,或许可以印证科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共通:“雨果奖评选十分复杂,有很多政治方面的力量在博弈和斗争。《三体》的获奖可能是一种偶然和幸运。”

集权政治从来没有过时

尽管技术发展可以让地球变得斑驳陆离,但是人类对自我的限制,尤其是对人际关系的限制,哪怕到了一些科幻小说家笔下,也是一个难以突破的障碍。集权政治这一古老的意识形态,在科幻世界里似乎依旧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很多时候,科幻作者似乎也在提醒着人们:技术的边际可以信马由缰,但政治生活的缺陷并不会因为时间的线性前进而被同步克服。

就拿《三体》来说,尽管三体世界在技术上高度发达,远远超过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并且利用一种被称为“智子”的设备控制了人类科学理论进一步发展,但是,发达如三体的国度,也不得不采取集权统治方式。作者展示的三体世界具有极端理性的社会思潮,三体人通过脑电波交流思想,而且不存在欺骗和隐瞒。或许,这种应对较恶劣生存环境的集权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然而这也提醒我们集权可以通过各种理由控制政治空间。

早在1895年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发表《机器岛》之时,未来世界的集权形态就被清晰地勾勒出来。值得玩味的是,集权统治往往与乌托邦设想紧密结合起来,机器到就是钢铁制造的一座长七公里宽五公里的流动岛。这座岛的两侧装有强大的推进机器,可以在大洋中漫游。岛的中央有一座电气化科学化城市,住在这个城市里的除了一些服务性的人员以外,都是吃年金的富翁。然而,这样富庶、美好的移动岛屿,却在民主选举的尝试中失败。

1986年获得昂格莱姆国际漫画节大奖的法国科幻漫画《雪国列车》,由韩国导演拍成电影并于2013年上映后在韩国掀起了一股科幻热。故事背景是地球陷入冰河灾难,人类文明登上了一列永不停息的列车,列车上有种植车厢、养殖车厢、豪华餐厅以及你所能想象到的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设施。但是列车上等级分明,人口数量被严格控制,末等车厢的居民饱受压迫。而剧末更是揭示出永动列车是不存在的——被抓走的末等车厢居民其实被用作肉体动力。

从上面所列举的几个例子来看,科幻社会中普遍存在集权现象。有的属于一种无可奈何的必然,即集权属于一种社会意义上的自然选择;有的则是主动为之,技术的掌控者反而可以利用技术这种权力固化集权。令人不得不承认的是,技术文明与政治文明是存在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既不是政治随技术发展的正相关,也不是政治与技术发展背道而驰的负相关。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妥协,新世界能否尽善尽美,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类的选择。

对政治文明的虚无主义

一些科幻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批评,集中体现在作品对政治的讽刺中,于是我们经常可以在科幻作品中看到虚伪的政客、傲慢的官员、僵化的体制。这一系列的科幻作品思考的并不是未来宏观的政治体制,而是告诉我们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政治因素可能继续成为羁绊。有些时候,不管是科幻作品的作者,还是科幻作品的读者,都表露出一种对政治文明的虚无主义心态。

虚无首先体现在对政治体制和政治家的不信任。有些故事本身就讲述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比如美剧《升天号》:美国在冷战期间发射了一艘巨大的飞船“升天号”飞往外太空,他们的任务是开拓一个能供人类生存的宇宙殖民地,保存人类生命火种。50年之后,升天号已经到达了无法再回头的距离。此时,一场飞船上的谋杀案引发了飞船上的权力地震——更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一场恶斗之后,有飞船上的人被抛到“太空”中,却发现飞船根本就没有起飞,一切都是一场骗局,飞船里面的人被封闭了50年只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实验。

类似阴谋论的演绎还可以从热映电影《星际穿越》中看到。当地球陷入了沙尘时代,农业生产成为了人类延续文明的基础,航天项目等高科技项目表面上落马了。而在学校里,老师教给学生的则是阿波罗登月是一个骗局,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决定能不能上大学,就被安排了未来能够从事的职业。然而,在暗地里,被取消的NASA依旧在运行着,一切似乎跟原来没有两样。这部电影还告诉我们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不信任是双向的——人民会认可阿波罗登月是一个阴谋,而政府也担心暴民冲击宇航项目而将NASA秘密运作。

电影《月球》在阴谋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政治伦理的思考。宇航员山姆在一次事故后,发现自己是一个克隆人,另一个山姆跟他一样,觉得存在两个自己这件事情不太能接受。两人分头行动,最终发现了密室,里面躺着数量非常大的“自己”。政治与密室搭配在一起,难免让人联想到“密室政治”这个组合。实际上,雇佣克隆人开展工作的公司,其最大的秘密就是隐瞒了真正的原版山姆早就回到了地球——谁都是山姆,而谁都不是山姆。

政治无时不刻都在骗人,而技术是不会骗人的,科幻小说的这些假定,无疑会让技术至上者感到释怀。然而,以上虚无主义的态度,无疑回避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在现实的人类社会里政治依旧是必需品,与其一味否定不如好好改造。技术或许是准确的,但未必是正确的,做出正确决定的标准有很多,这其中也包括了政治。

科学伦理与政治伦理

科幻小说常常涉及科学伦理,以及与其相关的哲学思想;而归根结底,科学伦理与科学哲学是与政治伦理与政治哲学密切相关的。不管是科学还是政治,其目的都应该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远在人类工业革命前后科幻小说兴起之前,先贤就对理想的政治体制有过设想,无论是苏格拉底提出的知识即道德的伦理体系,还是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城邦,都可视为那个时代的“科幻”——而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既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政治思想家,科学与政治两者在天平两端实现了平衡。

目前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于1818年创作的《弗兰肯斯坦》。故事讲的是年轻科学家弗兰肯斯坦从停尸房等处取得不同的人体器官和组织,拼合成一个巨型人体,并利用雷电让巨型人体取得了生命。但是这个巨人无比丑陋,无法融入人类社会,甚至不能体验到人类通过正常途径能够取得的感情。为此巨人要求弗兰肯斯丹再创造一个女巨人——然而这时,人类维护自身安全的伦理与巨人的诉求发生了冲突,弗兰肯斯坦选择了牺牲巨人,销毁了即将完工的女性巨人。

无疑,科幻作者在构建科幻社会时,大多选择了人类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无论是地球人类与外星人的关系,还是人与机器的关系,都是以维护人类利益为最高准则,这似乎构成了科幻小说创作的政治正确。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阿西莫夫在其代表作《我,机器人》中,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原则,至今也已经被严肃科学界所采纳,即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按照这一逻辑顺序,机器人的法则依次就是保护人类、服务人类和保护自己。

直到现在为止,人类所发明的机器人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化的人工智能能力。现下发生过的各种机器人伤人事件,几乎都可以归结为机械故障和人为操作不当。但是,假以时日,如果科幻家设想的情况都变成事实,那么人与机器人的伦理关系就是一个基础性问题。在那时,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简单地用三大原则来概括,显然也是一个待定的问题。

正如许多科幻小说后来所证实的那样,科幻最终会回归现实,而且服务于现实。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