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科幻“教主”刘慈欣:《三体》不是里程碑

yangguangjujiao 2015-09-21 08:56:04 总第204期 放大 缩小

最近一条关于刘慈欣《三体》获雨果奖、且为亚洲首次获奖的新闻冲击了国人的视野。刘慈欣真的是横空出世而得奖的吗?《三体》代表的科幻文学跟普通文学有区别吗?作者的创作历程到底是怎样的?

1989年,刘慈欣开始创作科幻小说,当时国内的科幻迷为数不多。刘慈欣用DOS系统下的WORDSTAR一行一行地敲出自己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几经易稿、删删改改了十年才得以发表。

刘慈欣形容自己写作“就像打印机一样快”,因为时间都花在了思考上。只有在走路和坐车时,“思考得才比较灵活一些”。有时一不留神就走出十几公里,醒过神,才发现“走得天都黑了”,赶紧找车,坐了一个小时才回到家。这种思考方式逐渐成为他写作的常态,为此付出的代价,是“鞋子坏了好几双,有的都磨变形了”。

刘慈欣表示,科学需要实践检验,而科幻是可能性的文学。“科幻作家往往并不着迷于可能性很高的设定,而是更喜欢最不可能的那种可能,但最不可能的往往最终被实现了。”“科学是翅膀而非桎梏。”刘慈欣提出科学知识为科幻的想象提供了依据和空间,这是神话等形式不可比拟的。

但他认为中国科幻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恰来自于科学,“迅猛发展的科技将科幻中的奇迹变成了现实,它消除了科幻的神秘感。”

提到文笔,刘慈欣说:“我的文笔是读者诟病最多的一条,真的谈不上好。我一直想,如果我有现在那些‘80后’、‘90后’青春文学的文笔,再加上我的故事,那将是一个很完美的状态。但现实中要想做到文笔既好、创意又好真的太难了。”

刘慈欣另外表示,“我们不要和科幻自己比,要和别人比。首先你是大众文学,就要卖得好,卖不好就不合格。科幻小说比起别的小说,没有把读者挡开的东西,阿西莫夫的《基地》等科幻经典,初中毕业生都能看懂。我们现在的读者绝大多数是大学毕业的,如果说科幻还有门槛,那就只能是作者自身的问题。”

 “三体”系列小说的创作正是源于刘慈欣本人对于三体问题的兴趣。

2011年,《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刘慈欣。今天看来,当时的问答现在依然可以回答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

《中国科学报》:《三体》三部曲是近年来最“火”的科幻小说,能否先谈谈它的创作过程。

刘慈欣:5年前,写完《球状闪电》后我就打算写一个长篇。《三体》最初的构想其实很简单,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是想写一个有着三个太阳的外星世界,“恒世纪”与“乱世纪”变幻不定,所以这个世界的人们想方设法计算三个太阳运行的规律;第二个构思来源于吴岩一篇没有发表的短篇小说,描写“文革”时期中国人不顾一切地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很悲壮,因为我也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所以勾起我也想写一篇“文革”背景的科幻作品。

这个书本来只打算写一部的,后来发现故事盛不下,甚至第一部我已经写过一个结尾,现在还在我电脑里存着,就是把都德的《最后一课》改了一下,把其中的普鲁士人换成了三体人,写人类面对三体文明侵略后开始悔过,但一切都晚了……是一个悲伤的结尾。但写到这里发现故事还能写下去,所以就决定要写后两部了。

《中国科学报》:当时后两部的故事框架都有了吗?

刘慈欣:是的,一开始就想得很详细,很多细节都有。我是想好了才能动笔的,其实我很佩服那些能够边写边想的作者。我写作有个缺点,写出来的东西匠气太重,不够灵动,所以很多读者发现书中前面任何一个很小的暗示后面都有对应,这样也好也不好,缺点就是结构太死了。

 《中国科学报》:你对三部曲的哪一部最满意?

刘慈欣:写书就像生孩子一样,很难说对哪部满意或不满意。我写书至少要在当时很满意时才会拿出来,否则再痛苦也会返工。相比之下,感觉对第三部不是很满意,无论结构或故事上都不如前两部,虽然故事创意很多,但没有一个精彩的。但这也是自然规律,系列作品总是一部比一部差。

《中国科学报》:我个人认为第三部最宏大,想象力也最丰富。

刘慈欣:好像很多读者反映第三部比前两部好,可能是种累积效应,此外,第三部还有一个题材上的优势。因为对很多读者来说,这种题材是完全陌生的。国内从科幻或其他文学类型来讲,这么大尺度的题材好像还没有过长篇,所以《三体3》具有题材优势。中国大众文学凭借题材优势红极一时的作品是有先例的,如《第二次握手》等,但过多少年后再看就十分平庸了。我自己对《三体》还是很清醒的,现在第三部出版才一年多时间,虽然大众文学不可能要求流传多远,如果三五年后人们还能保持好的评价,那说明还是相当不错的。也许读者的热情过后,会觉得它很平庸,那也是很自然的。

《中国科学报》:《三体》中好像有意无意地阐述了很多社会学方面的现象,你是想要表达什么吗?

刘慈欣:我小说中的社会学层次,很简单甚至很幼稚,我写小说只是从科幻出发回到科幻,并不是想隐喻现实。具体到《三体》,我可能只是想表达一个道理,就是人类的道德观、价值观并不是永恒的。

你来之前我正在看凯文·凯利的《失控》,他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人们都认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前提是生物圈的稳定,如果剧烈变化就会使生物繁荣面临危险,但事实恰恰相反,变动状态才产生了地球生物的繁荣,但人们都不愿意接受这种变化。我觉得这个观点与我的想法有些不谋而合,其实变化不是坏事,平衡和稳定才意味着死亡,这不是很深的道理。

《中国科学报》:很多人把你的作品归类为“硬科幻”,你书中所涉及那么多的自然科学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刘慈欣:知识的积累只有看书,我也不认识什么科学家,我喜欢看历史、科学、军事方面的图书,有时也看科幻,目的只是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别人已经有了,现在我已很难从科幻作品中获得阅读乐趣。

《中国科学报》:你刚刚获得星云奖的两项金奖,很多人认为《三体》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刘慈欣:我不认为《三体》是里程碑,中国科幻有里程碑吗?你可以看看今年刚出来的“中国作家富豪榜”。“富豪”轮得上科幻吗?你别嫌我俗,这个能让科幻界的人很清醒。科幻作为一种大众文学挣不到钱,理由在哪里?唯一的原因只能说作者和出版商无能,作者当然也包括我。

今年榜单第六位的《龙族》是奇幻文学,这个和科幻有关系,说明幻想文学能够畅销和产生影响力,但人家的版税拿了790万,中国科幻全年产业能不能有790万?说《三体》是里程碑,其实大家是在自娱自乐,现在《三体》三本加起来也就卖了40万册。                                

                                                       (中国科学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