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西式教育,让人生更开阔与自由

yangguangjujiao 2015-09-02 12:40:30 李 妍/特约撰稿人 总第203期 放大 缩小

英国广播公司日前出品了名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的纪录片,在中英两国教育界以及媒体上引起了中外教育模式优劣的争论。对许多问题来说,争论或许有助于反观自我,客观公正评判自我与他人。但在教育问题上,比起孰优孰劣的争论,相互借鉴与融合发展恐怕才更为重要。

相比这次“中国教育走出去”的实验,中国教育从来就没有停止将“西方教育”请进来的脚步。从各种国际学校风靡内地,各种以西方教育理念为卖点的培训机构受到热捧,到家长们争先送孩子出国读书受教,中国家庭及学校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西方教育理念的洗礼。自由、开放的西式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颠覆着传统、僵化的灌输式中国教育模式。

这其实是好事。正如著名社会学者费孝通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教育是育人的行业,对待千变万化的差异个体,育人者只有学会积极拥抱这种差异,从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取长补短、去粗取精,选择更适合个体的教育方式,才能推进我们的教育真正走向因材施教,让孩子成长为主动的求知者,并在这种求知中逐渐建立自信、自尊,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也只有在这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才可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自由地开拓未来,从而拥有幸福与美满的人生。

启发式西式教育让中国家庭备受启发

“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灌输式,美国教育注重启发式。”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谈及中外教育差异时所说的话。的确,但凡接触过西式教育的国人,恐怕都很容易有这样的感受。

在网上,一篇流传甚广的教育文章中,作者就这样谈到了西式教育带给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冲击: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英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英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英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英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英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英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事实上,不仅是“自由”的教育,让这位中国家长深受震撼。更开放开明的教学,也让中国父母折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学校布置的作业让家长大开眼界。比如,老师会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英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此外,诸如“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关于“二次世界大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这类开放性的话题,也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写文章等方式去探索。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学校向孩子们传输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会了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

西式教育更崇尚开放、独立、自由的思考与探索,更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天性,这种感受不仅来自家长,也来自一些去西方学习过的中国学生。有到英国参加夏令营的初中生就惊叹于英国课堂竟然可以这样:历史课是到实地参观,戏剧课则是角色扮演,数学课则会在课堂上放歌曲;英国老师跟学生之间毫无距离感,喜欢开玩笑,有和学生一样的爱好。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自由与开放,最大程度地释放了人的天性,尊重了人的个性,才让西式教育拥有了无限魅力。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中国家长也不再一味紧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更加关注孩子的综合素质。尤其是80后一代的年轻父母,对于教育,他们往往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与看法,也更加崇尚西式的自由教育。因此,不少西式理念的教育机构、国际学校以及出国留学这类求学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中国家庭青睐。

“不为什么而读书”让孩子走得更远

“孩子去了国际学校后,更开朗,也更开心了!”在国内,不少崇尚西式教育的家长正在成为国际学校的拥趸。近年来,国际学校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截至2014年,在中国大陆注册的国际学校由22家激增至338家,就读学生人数达到18.4万多人,上涨了25倍。将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开始成为众多中国家庭的选择之一。不少名人更是早早便将孩子送入国际学校,让孩子不输在国际视野的起跑线上。

姜文的两个儿子就被爆料都入读外资国际高级学校,与姜文住在同一小区的邻居倪萍的儿子也在同一学校,该校还有多位明星的子女。王菲的女儿窦靖童原就读的学校是上海德威英国国际学校,采用的是英国传统教育,可以看做是绅士、名媛的“大本营”。著名影星黄磊的女儿黄多多也在北京某著名国际学校上学,她在电视节目中展现出的流利英语,曾一度让观众们惊叹。

之所以争相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除了学好外语的考虑,不少家长坦言,“传统学校里压力较大,晚上10点甚至11点还在写作业,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认识世界。”这是促使家长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的主要原因。而在国际学校,老师则不会强迫所有学生的成绩达到同样的标准,功课上的要求也没有普通学校那么严格。所以,学生的学习要靠自己,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家长也要更加关注自己孩子的能力发展和进步。相比于学习靠自觉,对于国际学校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节日庆典、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要积极参加,将自己融入到社会集体当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意识。同时,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并在适当的活动中协助教师组织活动,支持和陪伴孩子学习和活动。

西式教育灵活、开放的教育方式,植根于“不为什么而读书”的非功利教育目的。一个曾经在中国读过小学的英国学生,就讲了这么一个有关中英不同教育目的培养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有趣事情:中国小学生在讲述自己志向的时候,大多都会说要当科学家,还有要做宇航员的,但没有人像英国小学生那样说长大要做自己父亲做的职业,比如木匠、电工、水暖工等等。

不同的志向反映了社会价值、教育目的和社会运作的不同。英国学校初中后就把升高等教育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分流,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诸如电脑、会计、水暖工和其他技工等职业发展途径。在他们同龄人大学毕业面临就业的时候,职业培训的学生往往已经开始就业并取得了经济独立。往往在大学生还在求职或工作还学生贷款的时候,他们进入职业教育作建筑工人或汽车修理工的同龄人,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住房,有的已经结婚生子。而在讲究读书高人一等的中国,由于观念和价值认同原因,学生普遍只愿意走“高考”这一座独木桥,教育的应试功利色彩十分严重。其结果,就是不仅职业教育难以充分对接社会用工需求,大学毕业生更是不愿意去填补蓝领工人的需求缺口,求职时容易“高不成低不就”。

庆幸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学校和家庭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重要性。启发远比灌输有效,“听从内心”则比“功利主导”走得更远,中国传统教育只有剔除了功利成分,真正从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去变革,既能保持中国传统教育中打好基础教育的优势,又能吸取西式教育中自由、开放、尊重创造的精髓,才可能让学校教育成为孩子一生中的宝贵礼物,而不是重压与负担。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