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支付宝们迎来关键时刻

yangguangjujiao 2015-08-17 17:42:16 张 恒/特约撰稿人 总第202期 放大 缩小

位于北京西城区成方街32号的那栋大楼,是中国金融业的权力中心,央行就在此办公。7月31日,周五,接近下班时间,这里刮起了一阵风暴,并迅速席卷全国,数亿人牵涉其中。

下午四点,央行的官网上发布了一份公告:《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意见的公告》(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这是史上针对第三方支付最为严厉的管理办法,一旦施行,其影响几乎难以估量。而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微信的用户,更是要和网络支付的便利性再见。

指责纷至沓来,网友以调侃的语调称央行为“央妈”,说它拉偏架,为了维护传统银行这个亲儿子,不惜牺牲掉第三方支付这个收养的孩子。

从距离上看,确实亲疏有别。中国几乎所有商业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北京的金融街,这里距央行几个街区,那些金融大佬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就能看到央行门前的五星红旗。而支付宝和微信的总部,一个在杭州,一个在深圳,距离“央妈”十万八千里。

但事实上,这种指责并不客观,它没有意识到央行大楼里对风险隐患的焦虑,而这种焦虑,也绝非庸人自扰。

苛刻的监管

周五是一个消费的时刻,人们用打车软件叫车,用支付宝或微信结算车费;在饭店里吃饭,用第三方支付购买优惠券;甚至回家路过水果店,买上一个西瓜,都可以扫码支付;电费不够了,直接打开手机就可以缴费买电。

政策的传递多少还是有时间差的,要到周末上午惺忪醒来,对于《征求意见稿》的解读才会出来,享受着第三方支付便利的人们,才会大吃一惊,忧虑重重:这样的生活,以后可能会一去不复返了?

在《征求意见稿》里,对消费者进行了数重限制:支付机构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开立支付账户,要通过三个(含)以上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对客户身份基本信息进行多重交叉验证,如果开设的是具备理财功能的综合账户,验证机构则要高达五个。

尤其让人觉得是维护传统银行利益的一个限制是,支付账户余额仅可用于消费以及转账至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这意味着,用户将不能再使用支付宝里的余额转账给他人,甚至转到自己另外的卡里都不可以,免费转账时代将就此终结。

对网购一族来说,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消费、转账已经交由第三方支付来完成,比银行的服务要便捷很多。但按《征求意见稿》规定超出部分跳转网银后,将难以在移动端一键完成支付,有网友吐槽道:“出门也不可能总把U盾带在身上吧?”

而交叉证明“你是你”的条款更被指责为在跟消费者玩逻辑游戏,这无疑人为提高了使用门槛。

但央行的工作人员认为很多问题并不存在,比如支付限额的问题。《征求意见稿》出台的第二天凌晨,央行就火速回应“5000元消费封顶”的解读称,5000元限额只是针对支付账户的扣款,而不针对银行账户,在用户消费过程中并未限制额度,相反更多地考虑了用户的支付安全。

一位参与意见稿起草的央行官员也表示,在网购扣款时,当消费金额超过5000元,从支付账户扣除5000元后,超出5000元的部分从银行卡账户扣除。所以,消费额度实际没受影响,只是扣款渠道不同而已。

针对年度累计限额这一质疑,央行用数据进一步做出解释称,在《征求意见稿》公布前,已做过大量的考察和数据论证,规定的账户封顶额度并不会影响绝大多数人的常规需求,比如2014年98.5%的个人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进行消费、转账、购买投资理财不超过20万元,99.72%的个人客户支付账户余额用于购物消费不超过10万元。

“第三方”生死线

2013年6月21日,也是一个周五,这一天,央行和金融街的各位大佬们翻看《人民日报》时,一定会看到这家党报对马云的一篇报道,文章的主题是《金融行业需要搅局者》。

“中国的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服务了20%的客户,我看到的是80%没有被服务的企业。”

这个精瘦的互联网大佬在这份保守的报纸上直言不讳地说道:“金融行业需要搅局者,更需要那些外行的人进来进行变革。”

他确实成了银行的搅局者。彼时,他集团旗下的支付宝刚刚推出了余额宝业务,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进而对传统银行的存款、理财业务产生很大冲击。

可以想见,那些金融大佬们,少不了对一街之隔的央行进行抱怨。过去两年,央行也不断就对此有所行动,但大都没有从根本上影响第三方支付具体的交易方式,直到两年后的7月31日。

马云迅速得到了这个消息,而他手下的得力干将们也很快聚集起来,研究《征求意见稿》里的内容,商量对策。他们对外的回应显得颇为官方:“一个健康发展的行业需要监管,不断开放进步和前瞻的监管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是在央行及各级监管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中蓬勃发展起来的。

这些互联网巨头,虽然距离央行较远,但也有自己的渠道可以与之沟通。 腾讯集团互联网金融相关方面就表示,近期腾讯相关业务团队会和央行保持紧密沟通,为正式的管理办法建言献策,努力创新、提高便利,共同促进支付行业发展。

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并非只有支付宝与微信两家,一位业内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现在拥有牌照的支付机构有270多家,但是,真正赚钱的不超过10家,“也就是说,有200多家都挣扎在生死线上。

若非互联网金融这个创新产品的出现,很多第三方支付平台早已经倒下。据连连支付副总经理曾毅介绍,在互联网时代,每个领域做不到前3名,几乎就无法存活,这就导致剩下的企业必须要在其他地方突破。后来,互联网金融爆发了。

但新出台的《征求意见稿》则明确规定,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对依靠这个业务生存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这不啻于釜底抽薪,断了他们的生路。

影子风险

6月12日中国股市站到今年以来的最高位后,仿佛遭受了惊吓般,突然掉头向下,一场股灾席卷全国。位于北京金融街19号的富凯大厦证监会,成为风暴中心,而证监会主席肖钢,则承受着最大的压力。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场影响至今未散的股灾之所以爆发,主要原因在于未受监控的场外配资,而很多场外配资,则来源于“影子银行”。

曾在央行工作多年的肖钢,对此并不陌生。2012年底,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的他,在《中国日报》发表的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章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在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一旦失去信心并减少他们的购买或退出理财计划,这样的击鼓传花便会停止。”此前几个月,他在达沃斯论坛上,也下了一个忧心忡忡的判断:中国金融五年内最大风险是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

目前“影子银行”有三种最主要存在形式: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而第三方支付,也已经成为“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牛在线CEO王永杰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坦诚,第三方支付机构原本仅仅只是一个支付通道。但从目前情况看,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开始一点点走到了“类银行账户”的角色上去,离当初的牌照定位,相去甚远。

这次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政策收紧,是否受到刚刚过去的股灾的影响,很难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央行在这个时间点上出台《征求意见稿》,显然并非仅仅是担心用户的财产安全,“毕竟大量的资金滞留,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金融监管失控,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是央行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以央行必须要把这种风险放在可控范围之内。”王永杰如是分析道。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邓建鹏接受《法制日报》采访时也分析道,现在第三方支付很多资金流向是没有跟银行挂钩的,很难监管资金的流向,不利于国家对洗钱、海外热钱通过“地下钱庄”流入中国的监管。

但是,监管与效率,限制与创新之间的界限在哪里?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运营者,也撕扯着掌握“生杀大权”的央行官员们。可以想见,类似的争议以后还会继续出现。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