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为国接盘”为哪般

yangguangjujiao 2015-07-28 16:48:03 朱昌俊/特约撰稿人 总第201期 放大 缩小

如果要为2015年选择一个最具年度话题性的人群,股民应该是当仁不让的候选人之一。彭博社报道引用新华社报道的数字称,中国共产党党员目前为8780万人,而中国证券登记和结算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国股民已经超过了9000万。

那么,股民的数量是如何几乎在一夜间实现暴涨的?

“强国自信”的驱使

前段时间股市大跌,与众多股民的哀叹声一齐出现的,是股票阴谋论的大肆传播。其中最典型的一条是:高盛等机构通过公募公司香港分公司,利用灰色区域,通过RQFII专户,裸空股指期货。南方基金香港公司先带头操作,金额有几百亿,这种裸空操作严重违法,可以通过中金所调查,凡这次被强平亏损的客户可以状告高盛和公募基金……

股市阴谋论一直是中国股市中一个阴魂不散的所在,每逢大跌都会有不同版本的耸人听闻之说出现。而与这种阴谋论对接的,恰如这些年“货币战争”论调在中国的大行其道一样,其背后涌动的都有某种虚无的民族主义情绪。

这一点,同样是促使部分民众在无任何风险意识和股票常识的情况下,依然争做股民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特别是在一路一带、亚投行等中国经济战略计划相继实施之下,一种想象中的“强国自信”逐渐升腾,不少人对股市的信心随之油然而生。加之前段时间中国股市多年以来首次突破五千点,由之甚至出现八千点、一万点的盲目期待,使得一部分新股民强势涌入。

虚无的民族自信与股市的“联姻”,并非无缘无故。股市在中国人眼中,一直就未被视为一个正常的资本市场。这次不顾现实经济形势而涌现出的政策市、改革市观点,就是很好的说明。这既是广大股民们的一种期待,更是长期以来民众对大包大揽式政府的一种习惯性想象,总觉得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工具来决定股市的波动,而股市的资本市场属性反倒被忽略了。

事实上,为稳定市场防范金融风险,中国政府每逢股市大跌,频繁出台诸如降息和定向降准、降低股票交易费用等多条政策出手救市,又进一步助长了这种心理暗示。于是,股市的风险被视为完全可控,股民自身的风险考量与投资理性亦被大大架空。其中,一些官媒在前期的“乐观”言论也为一些新手起到了“壮胆”的作用。

2001年,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发话炮轰股市,称“中国股市很像一个赌场”。在去年底,吴敬琏依然坚称,中国股市是一个“有人可以看别人牌”的赌场,是一个“信息不完全对称”的市场。但这样的忠告,并未引发股民的警觉心理,也不妨碍他们踏步进入“全民炒股”的行列。时下流行的“为国接盘”一说,虽属调侃,但并非毫无针对性。

投资饥渴的倒逼

进驻股市,最终还是要靠真金白银“砸场”。在某种程度上,股民特别是散户的快速增长,正是建立在中国中产阶级家庭规模近年来迅速壮大的基本面上。

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所谓“高速”家庭的总数将从8100万户增至1.42亿户,而“高速”家庭主要由城市地区的中产阶层及以上家庭组成。尽管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基本可以预期,这部分中产家庭在散户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这些家庭对于财富的安全感需求非常迫切,他们加入到股市,凸显的正是股市的理财、投资属性。随着房地产市场发展势头的整体趋缓,房价下降,中产阶级家庭的有效投资渠道进一步收缩,看涨中的股市成为不二之选。甚至,对于不少中产者而言,多年在房产市场习得的“买涨不买跌”经验,还可直接复制到股市的投资之中。

也正是由于收益有保障的投资渠道过少,投资经验有限,中国中产家庭的整体投资水平和抗风险意识其实是不足的。于是,对股市缺乏足够的风险预估,反而提升了盲目入市的几率。相较于传统的静态储蓄,股市的风险和回报显现,很多人期待赚快钱,怕错失新一轮的投资机会,也就贸然入市。

当然,股市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种投资,对于另一部分人而言,可能意味着基本的生活保障,甚至肩负起寻找人生第一桶金的“重任”。比如在校大学生或毕业生。有新闻就报道了大学班级集体炒股的案例。当国家层面对创业创新的倡导,还并未带来实质性的进展之时,炒股对于一部分人而言,可能就成了所谓的“创业”、“就业”,甚至成了一些人逃避现实、寻找补偿和安慰的场所。

无论是对股票的投资依赖还是为了谋求生活保障,中国股民对于股市的热情和高关注度都是一致的。

这种急于赚快钱的变现需求和过高的关注度,与国外成熟股票市场的股民表现,呈现出鲜明反差。如美国人不会在公众场合大谈股票,一只股票可以藏它几十年。这里首先与股市的收益有重要关联。根据过去50年的统计,美国股市每年的增长率为10.6%,远远高于房地产6%的年增长率,所以股市被美国公众普遍认为是一种收益率高的投资保值渠道,当投资收益稳定,也就自然不会成为需要时刻被关注的事项。

当然,这种反差也与文化的差异有关。一位长年往来于中美之间的华侨说,在香港、东南亚和中国大陆地区,“炒股”动不动就会成为“全民运动”,人们一见面就谈论股票。特别是当股市出现较大波动的时候,股票成为茶余饭后最热烈讨论的话题。这在美国很少见,很少有人会在朋友聚会上头头是道地谈论、分析近期股市的涨落。更多的人会把买股看作很个人的事情,根本不愿在公众场合高谈阔论。但同时也表现出,美国股市毕竟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所以人们对股市的心态相对更成熟一些。

低门槛的诱惑

曾有文章谈论为何时下不少年轻人,宁愿花上两个月工资也要去购买最新的苹果手机。文章提供的主要解释就是,在苹果手机已成为一种消费“身份”象征的时代,这可能是一些底层年轻人,唯一能够实现的与上层人士看齐的工具。

某种程度上,不少并未有多少闲余资金的新股民入市,也有同样的心理成因。无论投资多寡,只要开个户头,你也就成为股民中的一员。这里不存在歧视和门槛,只有一个共同的称谓——股民。这对于不少年轻人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诱惑”还表现在,受技术进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一机在手就能随时观看行情和操作买卖,不再像以前需要去交易所或紧盯电脑,炒股的“硬门槛”前所未有地降低了。以前还有单位规定,员工上班时不准在电脑上看股市,但现在载体换成了手机,这一“禁令”基本上被无声瓦解了。

社交媒体的发达,也对股民数量的增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是在微博还是在微信朋友圈,股市的阴晴都能无缝对接反馈到社交平台。这让炒股由一种通常意义上的投资行为,衍生出“社交”属性。涨或是跌,它都意味着一个话题和谈资,如股市段子的密集出现。这让不炒股的人,只能疏离这样的社交圈,股民与非股民形成一道界限鲜明的社交隔离带。

炒股的“社交”属性,更加大了盲目入市的可能。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对群体心理分析就指出,当个人置身于群体情绪中,原本突出的才智会被削弱乃至抹平,展现出来的只是更低层次的智力。而跟风式的跑步入市,本身或就说明了这一行为的非理性。

当然,除了钱,炒股对有些人而言可能还有着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有网友就称,喜欢炒股的人,并不都是很爱钱的人,炒股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锻炼智商的娱乐活动,可以强迫自己关注一些经济政治方面的新闻和评论,为了不荒废自己的专业相关内容而已。在自己投入的股票上赚点钱自然也会有成就感,就像打牌打赢了,也会高兴一样。

入股抑或不入股,都各有各的理由,并不存在必然的褒贬、是非。但股市终究是一个资本市场,风险如影随形,何况还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仍如“赌场”的股市。历经大涨大跌的中国股市到底何去何从,最终能够稳住在哪一点位,没有哪个人能够准确预估。但无论涨跌,见证大风浪后的中国股民,若能因此习得更多的风险意识和投资理性,终究也是一种无形资产的累积。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