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大爱深圳 情系粤东北

yangguangbaodao 2015-07-15 15:30:11 王云伟/本刊记者 总第199期 放大 缩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5周年,也是深圳对口帮扶友好城市25周年。改革云涌,沧桑巨变,今日的深圳,已由边陲小镇变成现代化大都市。25年来,深圳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一颗金子般的心,真情、真切、真意,始终关心和扶持着经济欠发达兄弟城市的发展。清清东江水、滔滔红树湾,欢唱着深圳对河源、汕尾的大善,镌刻着深圳对粤东北的大爱。

6月8日至12日,在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记协的组织安排下,本刊记者随“中国梦 同富裕”港澳在深媒体采访团共赴河源、汕尾两地采访,收获满满,深刻体会到“上善若水,大爱无言”的深圳情怀。连续数日,在深圳市记协副主席旷昕、干事黄伟健带领下,以及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主任科员叶佳欣、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林伟军陪同下,本刊记者连同香港《文汇报》、《大公报》、《香港商报》、《香港经济导报》、《瞭望中国》杂志等媒体的同仁们顶着30多度的高温,深入到河源、汕尾的田间地头、学校村舍、产业园区等地采访。展现在记者们眼前的是粤东北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老人和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欣欣向荣的产业园区以及深圳扶贫驻村干部满腔热情和赤诚的微笑……从“输血”到“造血”,深圳对口河源、汕尾扶贫“双到”工作不仅全面、扎实,而且细致入微,卓有成效。

巴伐利亚庄园:

翻开河源生态旅游发展新篇章

6月8日上午,“中国梦 同富裕”港澳在深媒体团来到此次采访的首站——河源巴伐利亚庄园采访。只见郁郁葱葱的园林、五彩斑斓的风车、充满异域风情的欧式建筑一下子映入记者的眼帘,令人流连忘返。巴伐利亚庄园首席文化官何艇告诉记者,巴伐利亚庄园是河源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振兴粤东西北”战略部署,重点打造的高端生态旅游项目,也是深圳对口帮扶河源“双转移”重点示范项目。目前,庄园一期已累计投入45亿元,完成了一期三养置业、温泉酒店群(五大酒店)、国医国药温泉、禅修福源寺、《家源》剧场、全龄教育、儿童乐园、山顶公园、林场、乐活农场、欧亚超市、七大养生餐厅、医疗健康养生院等九大产业五十余项核心产品建设。巴伐利亚庄园已于2014年11月正式对外试业,将致力打造世界级三养度假新地标。

在巴伐利亚庄园品牌推广部副总监李悦、文案曹姝丹陪同下,采访团一行坐上电瓶车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整个庄园。只见蓝天白云掩映下的巴伐利亚庄园绿影扶疏,百花绽放,典雅大气的温泉酒店、别具特色的山顶公园、欧亚小镇,以及钟声悠扬的福源寺……一一尽收眼底。记者们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抑或是传说中的天堂。李悦介绍,在深圳全面对口帮扶下,巴伐利亚庄园突破了河源旅游发展的瓶颈,现已成为河源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典范,翻开了河源生态旅游发展的新篇章。记者发现,深圳帮扶河源爱的结晶——巴伐利亚庄园,依托河源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以“健康养生、禅修养心、度假养老”为理念,将医疗、保险、度假、旅游、农场、寺院、禅修、教育、健康健身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出一套“三养度假”配套服务产品体系,目前已成为河源旅游业的龙头企业,带动了河源旅游业新发展。

河源高新技术开发区:

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6月8日下午,采访团一行分别来到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以及中兴通讯(河源)生产研发培训基地采访。只见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目光所及之处,一派“你追我赶”、“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赶超气息迎面扑来。

据记者了解,深圳对口帮扶的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又称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简称“河源高新区”)自2003年6月正式启动开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建设资金约60亿元,引进工业项目200多个,带动社会投资500多亿元。近12年来,河源高新区持续高速发展,建设发展成效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连续四年获得省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级,连续三年获得省科技厅组织的省级高新区绩效考核第一名,是广东省产业转移园“十大重点园区”和省星级服务园区中的“五星级园区”;并于2015年2月初获得国务院批准,正式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家国家级高新区。

据河源高新区副书记李茂辉介绍,河源高新区依托区位、生态、资源等突出优势,在深圳对口帮扶下,现在已逐步建成了一座经济效益良好、主导产业突出、创新创业活跃、配套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工业新城,并在近年来逐渐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产业规模壮大、创新水平提升、配套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发展前景广阔”六大亮点。预计到2025年,高新区开发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太阳能光伏等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800亿元、400亿元、400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园区企业总数45%以上。

招商引资力度升级

提升河源“造血”功能

“把招商引资作为深圳对口帮扶河源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三大抓手’,把河源更多的优质项目向深圳、珠三角以及港澳地区的企业推出,着力提升河源的‘造血’功能。”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黄远明如此介绍。

记者了解到,与深圳共建的产业园区是广东省产业转移的新典范、河源产业集聚的新平台。目前,河源全市建有深圳(河源)、福田(和平)、大鹏(源城)、盐田(东源)、宝安(龙川)、龙华(紫金)、南山(连平)等7个产业转移园,其中前6个是省产业转移园,是粤东西北地区各市中省级产业转移园数量最多的。2014年,深圳(河源)7个产业转移工业园投入开发建设资金39.44亿元,扩园12.6平方公里,引进落户项目777个,其中开工在建147个、竣工投产580个。安排劳动就业人数11.3万人,其中本地劳动力占72%。2014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95.76亿元、增长30.4%,实现入库税收21.62亿元、增长18.1%,成为河源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黄远明介绍说,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自挂牌以来,改变了以往结对帮扶主要是“输血”的方式,在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大背景下的这次对口帮扶,核心是帮扶发展、提升“造血”能力。去年,指挥部协助河源引进项目169个、意向投资额达1020亿元,其中已动工超亿元项目50个、投资216.22亿元。成功推动深圳(河源)产业城、中兴通讯(河源)基地、王老吉、华电新能源等优质大型项目正式动工或成功立项。河源全市生产总值758.95亿元,比增10.9%,增速全省第一。

25年倾情扶贫暖人心

对口帮扶结累累硕果

6月9日,采访团一行来到河源和平县的新兴村、石江村、中前村采访。只见一片片绿油油的丰收田野,挂满枝头沉甸甸的果实,错落有致整洁的村舍,修葺一新的乡村文化广场以及村民们憨厚淳朴的微笑和学校操场上奔跑嬉戏的孩童,无不令我们深深动容。和平县委常委、副县长陈斌深切地对记者说:“非常感谢河源这片热土,我们在帮助当地百姓的同时,也从中学会了感恩,体会到一种新生的力量,是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

据了解,深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挂钩帮扶河源,今年刚好届满25个年头。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以来,深圳市、区两级财政共支持河源资金25.51亿元,落实帮扶项目3000多个,受益人口160多万。真情的帮扶温暖人心。

2013年1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珠三角地区对粤东西北地区的对口帮扶工作,并决定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河源。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深圳对口河源扶贫“双到”工作中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884亿元,是目前河源到位帮扶资金最多的对口帮扶地区。在2014年度考核中,深圳对口帮扶村全部以“优秀”成绩通过市考核。

在2015年5月21日召开的中共深圳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向大会做报告时指出,深圳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进深莞惠和河源建设提速,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下达的对口支援和帮扶任务。

扩大开放的新格局正在构建,新一轮建设也要求对口帮扶工作站在新的格局上的不断探索创新。近年来,深圳对口帮扶河源工作不断探索“造血”模式。两市不仅通过项目推介引进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为河源建设提供规划、投资、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支持,加快促进河源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更着力构建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为打通深莞惠和河源大经济圈的“经济血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汕特别合作区:

把理想写在大地上

6月10日,“中国梦 同富裕”采访团来到深圳对口帮扶城市汕尾市采访。在首站——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总指挥、汕尾市委常委、副市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何学文,深汕特别合作区社会事务局副局长叶征航热情接待了采访团一行,并在百忙中与记者们进行了座谈。

何学文首先热情洋溢地介绍,亲爱的记者朋友们,当你们把目光投射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这片热土时,意味着梦想开始着陆,理想已经启航。深圳向东60公里,就是深汕特别合作区,这是一块产业高地、一片生命绿洲、一座未来之城。2011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粤东红海湾划了一个468.3平方公里的“圈”,创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圳+汕尾”,当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特区携手资源禀赋优异的滨海之城,一个撬动粤东经济跨越发展的增长级开始驱动。

何学文说,深汕特别合作区承载着广东省委省政府的美好愿景:推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排头兵、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城镇化创新发展示范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肩负重托,深汕特别合作区唯有扬鞭奋起。深圳向东,再建一座新城!这是深汕人的理想,我们要把理想写在大地上。

何学文表示,深汕特别合作区是一座产业新城。“产业+新城”,是理想写在大地上的现实依托。深汕特别合作区坚持产业优先发展策略。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滨海旅游业等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立足于为深圳乃至珠三角未来的主导产业做配套。

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处珠三角经济圈和海峡西岸经济圈结合部,是珠三角通往粤东的桥头堡,深港向东拓展辐射的重要战略支点,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何学文透露,当前合作区的总体思路是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工作部署和深圳对口帮扶汕尾工作要求,深汕特别合作区将以争当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排头兵、又好又快建设现代产业新城为总目标,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着力推进招商选资、征地拆迁、项目落地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合作区加快发展。

深圳大爱照亮汕尾人民的幸福生活

6月11日至12日,“中国梦 同富裕”采访团一行马不停蹄地奔赴汕尾的海丰县城东镇梓里村、梅陇镇的深圳龙岗(海丰)扶贫产业园、陆丰市的东山村、下葫村、以及陆河县的新河工业园采访。灿烂的阳光照耀在我们,生动感人的帮扶故事感染着我们,仿佛一团团烈火在胸中燃烧。通过在实地采访,我们深切感受到大爱深圳如春雨般滋润着粤东北大地,深圳扶贫驻村干部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赤诚之心点亮了当地百姓的幸福生活。

走进海丰县梓里村,记者随处可见深圳对口帮扶带来的新变化:从进村的水泥路、到村头的晒谷场、到田间引水渠上新架起的桥梁,再到村民新建的安居房,这些都是深圳对口帮扶的成果。

在东山村宽阔、整洁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有的在唱歌、有的学跳舞、还有的在下棋或聊天,三五一群,个个怡然自乐,笑容在他们脸上绽放。微风习习,菏叶连田田,花香四溢,好一幅美丽的“田园欢歌”!

在下葫村的中学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在上自习课,低年级的学生正在操场上奔跑或嬉戏。夕阳西下,一行白鹭飞回树林,成群的水鸭们在湖里欢快地游弋,好一幅“乡村暮归”图!

据深圳市派驻陆丰扶贫“双到”工作组组长、陆丰市委常委曾庆伟介绍,陆丰市11个镇共有贫困户3169户、贫困人口19384人,是汕尾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现由深圳34个市直机关、10个国有企业以及9个区属单位组成的工作组以观念扶贫为抓手,以产业帮扶为措施,设立了53个重点帮扶村,并为4089户住房困难户改建住房,其中2013年改建任务1250户,2014年改建任务2849户。与此同时,还启动帮扶项目20052个,其中生产经营类项目4350个、民生类项目1538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16个。

这些帮扶项目中,有不少项目已经竣工,并产生效益,给当地群众带来实惠。例如,深圳市纪委在帮扶的陂洋镇陂沟村复建当地的大利桥,为村民的出行带来了便利,使得当地孩童不再涉水上学,并带动、盘活当地的经济;深圳市政法委在帮扶的陂洋镇龙潭村开展高涵引水工程,修复了约20000米的引水涵道,解决了当地农田的灌溉问题及群众的饮水困难。此外,深圳市规划国土委从深圳调来遥感测绘飞机,对潭西镇的闲置土地进行测绘,充分地规划并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深圳市外办在帮扶的博美镇蛟溪村带动并投入社会资金700万元修建跨河桥梁,有力地促进村与外界的联系……诸如此类帮扶事件不胜枚举。

曾庆伟表示,扶贫“双到”不仅仅是“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更多的应是“心到,责任到”,诚如广东省委胡春华书记所言,“扶贫是真正心的和谐”。曾庆伟认为,“深圳的扶贫精神不仅仅是先富带动后富的政治责任感,还要有情系百姓、情系基层的情怀,真抓实干、解放思想、创新开拓、团结协作的精神。”曾庆伟表示,做好扶贫工作不仅要观念创新,还要理念创新,更要用我们的真心换来农民兄弟的开心,帮助他们彻底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深圳人心之所向。

从“输血”到“造血”,深圳扶贫“双到”暖人心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不光是让贫困村集体有收入、贫困村民脱贫,更是一场着眼于农村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在“双到”工作中,深圳扶贫驻村干部不仅注重通过产业扶贫带动村民脱贫,还将“输血”升级为“造血”,致力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帮助农民真正脱贫致富。

在龙岗(海丰)扶贫产业园建设现场,记者看到,这块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园区里一片“大干快上”的繁忙景象。龙岗区对口帮扶海丰县工作组负责人吕海茵告诉记者,这片产业园由龙岗区投资3000万元,建设厂房1.5万平方米,产权归25个贫困村集体所有。产业园将依托海丰梅陇首饰加工专业镇,引进首饰加工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加基础加农户的扶贫方式,预计园区2015年建成后,可增加4000个就业岗位及集体收入160万元,每个村一年可增加7万元的收入。届时,这些贫困村将由现在的零分红变成“村村有分红”。

在东山村,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对口帮扶驻村干部陈浩介绍,该委引进中兴能源(深圳)有限公司,由东山村委会和中兴能源合作,采用先进的“造血式”扶贫新模式,开展“东山村光伏发电扶贫惠农示范项目”,打造了广东省第一个“光伏扶贫惠农富农示范工程”。通过利用东山村委会、贫困户及潭西二中校舍空置屋顶资源,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并网发电销售给南方电网,电费收入归属东山村集体和贫困户,主要帮扶无劳动力、缺少劳动力的贫困户家庭。项目预算投入资金不超过50万元,预计每年获得电费收益超过5万元,回报率超过10%,实现了村集体和贫困户的稳定增收。光伏发电是国家倡导的清洁能源,对环境无污染,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可以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林伟军介绍,深圳市各委办局和四个区共帮扶汕尾市90个贫困村和5804户贫困户,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到位帮扶资金3.45亿元,实施帮扶的村项目1304个。在5月份广东省组织年度考核中,全部深圳帮扶村都以“优秀”成绩通过全省考核。

记者通过连续数日在实地采访,深刻体会到,深圳作为先发地区,在对口帮扶中,把政府责任和社会责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先富地区的高度责任感。回首数年的扶贫路,驻东山村扶贫干部陈浩说,最难忘的是长年来为村里拉项目、修公路、架桥梁的艰辛和收获,最难舍的是朝夕相处的农民兄弟。确实如此,有的农民兄弟一开始并不太积极参与扶贫,到后来主动找驻村干部要项目。从一开始的冷眼相待,到驻村干部结束扶贫返深的依依不舍,一批又一批的深圳驻村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资金而来,留下了带不走的致富项目和精神财富。

回望深圳市多年来对汕尾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汕尾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温国辉表示,对汕尾人民尤其是被帮扶的农民而言,不仅仅是生活发生了很大改观,改变了等靠要思想,还认识了一群台风刮不走、困难吓不倒的特区干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实干精神、创新意识,将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精神力量。

在2015年5月21日召开的第六届深圳党代会上,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提出,深圳将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未来泛珠三角城市将通过与深圳的深度贯通与连接,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国际化城市的建设,成为创新型经济板块中的重要一环,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有力基础。从这一目标出发,多年以来,深圳对口帮扶工作以探索“造血”、“双赢”的理念为新一轮的国际化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未来对口帮扶工作也将任重而道远。美哉!“大爱深圳,情满粤东北!”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