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服务差,收费贵”是如何形成的

yangguangjujiao 2015-06-30 18:50:03 ■ 朱昌俊/特约撰稿人 总第198期 放大 缩小

 

中国工信部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5月底,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达到12.56亿人,也就是说相当于中国90.8%的人都在使用手机。这份数字足以证明中国电信业在通讯工具普及上的成功。不过,在另一方面,手机拥有量有多大,它也可能意味着中国电信行业所遭遇的吐槽声就有多高。

漫游费贵、信号不好、套餐坑人、流量强制清零……这些几乎是每个使用手机的人都可能发出的抱怨。那么,这些指向“服务差,收费贵”的用户之声,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电信业改革始末

目前所呈现出的中国电信业整体格局,是四次大的改革形塑的结果。在1980年之前,中国电信业的基本体制是邮电部直接垄断经营公用电信业,被称为“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由于政企合一的地位,电信业的快速发展受到阻碍,发展和管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1994年7月,原电子部联合铁道部、电力部及广电部成立了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中国电信业的市场雏形开始显现。这一年也成了中国电信体制改革的起点。

1998年,中国电信业迎来第二次改革。当年3月,在原电子部和邮电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随后电信业实现了政企分开,信息产业部负责电信行业监管。1999年2月,国务院将中国电信拆分成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等三个公司。

为强化竞争,政府又给网通公司、吉通公司和铁通公司颁发了电信运营许可证。此后,中国电信市场共出现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通、吉通、铁通和中国卫星通信等七家电信运营商,初步形成电信市场分层竞争格局。但由于分层市场上垄断力量依然较强,新运营商进入时间较短,电信业的有效竞争局面仍未形成。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信业进行了第3次改革,总体思路依旧是破除垄断。2002年5月16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挂牌成立,实际就是中国电信被实施南北分拆,由北方的中国网通集团整合了原来的吉通和小网通。不过与此同时,移动业务开始替代固话,由中国电信拆分出去的中国移动业务迅速崛起,成为更大的电信寡头。

2008年5月23日,第四次中国电信重组方案最终敲定: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联通G网与网通集团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由此,现今的三大电信巨头合统市场的局面正式形成。

经由这样的改革过程,不难看出,中国电信业大致经历了从政企合一迈向市场化经营,再到整合市场资源,最终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化改革之路。其整体上有着行政向市场、垄断向竞争转变的改革方向,但这一系列措施,都是在行政之手的干预下形成,并没有改变整个行业的垄断性质。随着市场份额的增大,反而加剧了垄断经营的惯性。

垄断加定位不清:难惠民

中国电信业到底算不算市场垄断?这个问题,即便在专业人士那里,都仍有争议。但此前发改委一次“罕见”表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给出了一个较权威的判断。

据2011年的央视报道,国家发改委已经基本查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合在互联网接入市场上占有2/3以上的市场份额,具有市场支配地位。通俗说,这就是发改委针对中国电信和联通的反垄断调查。

遗憾的是,发改委这次引发普遍叫好和期待的反垄断调查,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直到去年2月,发改委召开的价格监管与反垄断工作新闻发布会才透露,“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因为价格歧视和互联互通质量差导致缺乏竞争遭到调查,目前已经整改。”至于具体的整改措施,消费者享受了怎样的便利,却语焉不详。

反垄断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垄断却是有目共睹。时至今日,中国电信部门并没有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电信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虽然采取了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形式,形成了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但国有股份占有控制地位的情况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尤其是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基础电信市场竞争。

在由市场寡头垄断下的竞争格局中,三大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注定不能像自由市场那般“优胜劣汰”,让消费者享受到竞争的红利,有两个例子可资证明。有业内人士撰文指出,国资委不但是出资人,同时还是“疯狂”的管理者,对三家电信运营商不但有收入要求,还有利润要求和市场份额考核。这些指标被层层分解到各地,有些指标事实上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些地方的三家运营商市场份额的指标加起来达到120%。这种经营体制或是管理体制下,“让利”消费者,当然就显得格外“奢侈”了。

另一个例子是,与国外电信行业普遍实行的基础设施外包和资源共享相比,中国电信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封闭与割据状态。如美国87家铁塔公司仅拥有10万座铁塔,而中国移动就有基站70多万个。这样一种“自建自用”思路所提高的经营成本,当然只能靠消费者来消化。好在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引起注意,如有消息称,2014年初,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向监管层第一次提议设立一个铁塔公司,统筹三大运营商铁塔设施的建设和运维,以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浪费和不必要成本。

事实上的垄断局面也导致了创新和技术升级的动力不足。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中国电信行业所表现出的不适合利润增长的下滑,就是很好的说明。而整体上要承受创新不足导致的成本下不来、服务质量上不去的,还是消费者。

作为国企,电信行业同样需要面对所有国企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即是定位的模糊。电信运营商到底是继续保持高额利润,以国有资产增值为首要任务,还是在承受打破垄断降低利润的代价之后,转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底层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通讯行业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凸显。在上述两种定位选择中,决策者必须尽快作出选择。不同的选择,电信业的发展格局也将随之出现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对消费者来说,则意味着完全不一样的消费体验。

他山之石:竞争是王道

在任何一个国家,囿于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电信业都是一个极其受重视的行业。但尽管具体的管理方式和行业形态有别,依靠充分的竞争来提升行业水平,降低消费者的通讯成本,依然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

李克强曾感叹:“有些发展中国家的网速都比北京快。”中国的近邻们越来就在此列。

每个第一次去越南的游客,也许都会对其收费合理又速度奇快的3G网络印象深刻。在这个基础设施远称不上完善的国度,3G网络却走在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前面。为了使电信公司展开全面竞争,越南制订了一些特殊的电信政策,政府允许国外投资者以BCC(商业合作建设)的方式投资,其参与实行与国内电信公司或其它公司合营的方式,允许外国公司投资电信建设、运行并从中获取收益。并允许国外股东在电信运营商中的持股。目前越南共有8家移动运营商。

在全球下载网速排名第一的韩国,确保各运营商之间的公平竞争是关键。韩国通信委员会通过实施非对称管制,压制垄断,实现某程度自由竞争。非对称管制实则是监管部门对主导运营商与非主导运营商在资费、结算、准入等方面采取非对称的管制措施,推动市场竞争格局形成。主要措施包括资费管制、互联互通管制、市场份额管制、终端补贴管制等。以上管制措施大多数为压制主导运营商,偏袒非主导运营商,实施差异化对待,规范有损公平竞争行为,确保市场公平竞争。

韩国从移动市场开放之初就开始实行非对称管制措施,为韩国移动市场带来有序的竞争环境,移动市场基本形成“竞争加剧—市场扩大—投资扩大—竞争加剧”的良性循环,为韩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提供增长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机制确保运营商有足够的财力与精力创新业务与普及网络,而不是在恶性争夺用户中互相耗损。

与中国类似,美国的电信业也曾差点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两次都被美国的电信监管机构在最后时刻叫停。美国的电信业业内人士也曾认为,如果监管者允许电信业整合成一个三寡头垄断的局面,会产生更良性的竞争。但所有尝试都被监管机构拒绝了。目前,美国电信业存在着一种结构性失衡的局面。Verizon公司是美国最大的无线运营商,而AT&T受益于曾经的固网客户基础排名第二,另外俩家则小的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不过,结构性失衡的局面并没有产生大鱼吃小鱼的局面。在美国电信业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T-Mobile正以不惜一切代价的方式来提高用户数量,连续六个季度,每个季度的用户数量都增加超过一百万。由于不断降低套餐价格、优化客户签约手机的方式,以及采用新的技术服务,T-Mobile给前两大无线运营商制造了很大的麻烦,这使得AT&T和Verizon公司不得不采用同样的策略跟进。

以美国运营商的发展趋势来看,在竞争上完全放开、降低准入门槛似乎是更好的电信改革之道。在公平和充分的竞争环境下,即使是弱小的竞争者也会依靠自己独特的方式蚕食巨头的市场,更重要的是在竞争的过程中,给用户带来实惠。这对于中国电信业而言,同样是可以借鉴的改革之路。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