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我的质疑书》不止于作家吵架

yangguangshixian 2015-06-30 15:56:47 ■ 姜 郁 总第195期 放大 缩小

 

4月18日凌晨,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在个人微博上公开发表《我的质疑书》,引发媒体关注。

她在文章中称“T诗人违规晋升”。被推定为“T诗人”的作家田禾则迅速反击,并反过来质疑方方工资收入等问题。20日,方方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情愿田禾选择打官司找律师等正常渠道,“他发任何声明都没关系,也可以去告我。但不要选择造谣辱骂。”同时亦对田禾对自己“拿三份工资”等质疑作出回应,称其“没有常识”。

《我的质疑书》引发多方争议

在这篇《我的质疑书》中,方方质疑湖北省人社厅在鲁迅文学奖得主“T诗人”的职称评定上“粗糙而轻率”。质疑书中不仅曝出T诗人的威胁短信,更曝光其给省作协原直管领导行贿。

“T诗人”何许人也?根据媒体曝光及查证,T诗人为2007年鲁迅文学奖获得诗人田禾。据相关报道可知,田禾在2011年评上正高四级职称后,又在2013年升为正高二级职称。方方认为,田禾在2011~2013年未有重要作品发表,也无重大社会贡献,火速晋升有违常规。

同时,方方还在《我的质疑书》中,公布了T诗人曾给自己发过的威胁短信。方方在“质疑书”中说,T诗人贫苦出身,努力至今不容易。我原本不想追究此事,让他写个书面道歉给我就算了,但他的道歉没任何诚意。并仍然在外炫耀和继续造我谣言……从而致我不得不认真对待此事,由此实名举报。

这条贴有《我的质疑书》的微博发出后被迅速转载,不少作家学者在网上予以声援。作家岳南在微博上表示对方方所言的认同,并表示某些丑恶表现“几乎每个单位机关都会有一二类似者”。

不过,在一片支持声中,也有人表示不同看法。有媒体报道,一位湖北省知名作家透露,方方本人在湖北省文坛十分强势,对人不够尊重。“方方的话有不实之处。田禾有时做事很极端,但本人很善良。”

随着事件态势升级,发出“质疑书”的方方与当事人田禾均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在方方贴出《我的质疑书》后,田禾很快作出回应。4月20日下午,田禾表示确实已经看到方方“质疑书”,但婉言谢绝了进一步采访的请求,表示博客更新的五条声明可以代表自己的态度。

田禾在19日更新的博客“致媒体”声明中,除表示“如有任何行贿受贿和违法行为,愿意接受法律的制裁和严惩”外,同时指责方方“侵吞国有资产”、“一年拿三份工资”,并表示方方在“质疑书”中讲的问题早已向省纪委举报过,很快会有调查结果,进而质疑方方在此时发文的动机。

“举报时间太久,我没有了耐心才选择了公开。”方方干脆利索地给出了回答,“当然我也失去了信心,希望公开后让大家知道,对此事有个公正的判断。”

而对于“拿三份工资”的指责,方方很不以为然。她说,自己只有一份工资,这些都可以调查。“我在作协拿一份工资,同时主编《长江文艺》有主编费、在华科大讲课有讲课费或者叫课时津贴,都是正常收入,每一分钱都是。”她直指田禾“完全没明白‘工资是什么’的常识,我在微博上也说了,你至少做做功课了解一下,起码要说有常识的话”。

此外,方方特别提到,作品好不好与学历无关,自己不同意田禾晋升是因为“年限”不足,“而且他的行贿也有品质问题。推这样的人成为湖北文学领军人物,需慎重。其实这些都是整个作家协会公开的事情,不是我在造谣”。

被边缘化的作协

根据作协官方网站的资料,1949年7月23日,中国作家协会的前身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在北平成立,1955年中国作协协会正式成立。中国作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各民族作家自愿结合的专业性人民团体,现有团体会员39个,个人会员6128人”。它是一个“人民团体”,但却是拥有编制的单位。它更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这些官方的奖项,是作协自己管理、自己评定的奖项,作协拥有全部的解释权。

在文化体制改革之前,作协是非常有力的机构,成为作协的会员,通常意味着获得稳定的出版权。文学爱好者要想出人头地,必须首先在刊物上发表文章,而这些刊物无一例外都是作协把持的。做文学梦的人,必须揣摩刊物的方针和编辑的口味,接受作协这一体制的规训。如果能够发表,那是莫大的鼓励,虽然稿费不多,但是却打开了通往“未来”之门。下一步,就是发表更多作品,参加各级作协评定的奖项,即使获奖,也不算成功,你还必须想办法成为作协的会员。很多人把上世纪80年代看成是文化的繁荣年代,湖北的方方、池莉,陕西的陈忠和、贾平凹,这些新兴作家的崛起,就是一个标志。但是,80年代的优秀青年作家,最终都成为各省的作协主席、副主席,成为体制的一部分。

90年代,市场化媒体兴起,很多报纸的副刊需要大量的专栏,像刘小枫这样“高深”的学者,当时也在《成都晚报》上写文章。这些市场化媒体,所需要的作品和作协所把持的刊物,在风格上是很不同的,它们要求更贴近生活、更活泼的写作,而作协的刊物,最终则被称为“纯文学”和“严肃文学”。“纯”和“严肃”这样的字眼,表面上是高人一等,其实则是被边缘化的一种表现。在90年代末期,网络兴起,到21世纪,随着论坛和博客技术的成熟,任何人,只要愿意,就可以发表文章,只要有才华,就会有出版商找上门来。

因此,如今的作协,其实已经处在被市场经济淘汰的边缘。湖北农村女子余秀华在老旧的电脑上打字写诗,在网上发表。文学的商品化,对作协这种体制的摧毁,不仅仅在于让写作者可以自食其力地生活,更在于让作协的一整套规训系统失效。湖北地方作协的领导找到余秀华,邀请她加入,在20多年前,大概是整个村庄的荣耀,如今对余秀华来说则是可有可无的,而她的读者则担心,成为作协会员,对她的创作会有不好的影响。当地作协领导不得不出面解释,并保证绝对不干涉她的创作。这真是意味深长的一幕,在方方《我的质疑》之前,余秀华的遭遇已经对作协发出了更强有力的质疑了。

方方的文章毫无疑问很真诚,她的认真和坚持,也让人尊重。这是80年代文学青年纯洁心灵的剩余,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值得珍惜。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我的质疑书》不过是对作协这种体制的捍卫和挽留。

私人恩怨还是文坛积弊

文章之优劣、素质之良莠、人品之高低,即便斥诸公论也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不应该也不可能由某个权威部门给出公断,这个道理适用于方方对田禾的质疑,也适用于田禾对方方的回击。实际上,方方的前两次质疑和批评,恰恰被这种“文事难断”的舆论转移了焦点,模糊了其中应该被评断、应该被回答的问题。方方此次数千字的质疑书中,也有这样该得到公论的问题,公众更该注意的是她叙述的部分而非评论的部分。

比如,文中回忆,此次湖北作协职称评定时间改在了方方北京出差期间,在方方向湖北省“作协党组J书记再次表明这么做不合适”时,“J书记”直截了当地说,“你可以放弃你的投票权”。再比如,方方向湖北省人社厅反映了T诗人的问题,“并没有收到回音”,两个月后,方方将书面材料交给了人社厅,在收到人社厅某处长答复“将向她解释和说明情况”后,省人社厅再无人与她联系过,该处长也再不回她的短信。

方方的前一条叙述涉及了作协的领导体制,以及话语权格局在职称评定这种业务性事情上的影响。后一条叙述涉及了人社厅的日常履职状态,在提供申诉渠道上的作为,作为公职机关在接纳意见和回复意见上的实际能效。无论方方对田禾晋职的评价是否公允,人们都有理由认为,她选择公开质疑是前述两条渠道闭锁的结果。

遗憾的是,方方的质疑虽然明确针对“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这一机构,针对“省作协职称评定的指标、标准、程序”这些原则,但迄今为止,湖北省人社厅和湖北作协都没有给出任何说明。反而是T诗人田禾被媒体追访,并提出了若干对方方的反质疑。这使得事情的舆论走势越来越可能滑向“私人恩怨”和“文坛嘴架”的方向,并将公众的角色由监督者潜移默化地置换成围观者。其实,越是在这种信息流中,越不应该丢了监督的目标,毕竟我们是在希望方方的“开炮”能触动文坛的暗角,而不是围观作家吵架。

职称评定的信任危机

职称评定是影响许多人职业生涯的大事。一个人获得什么职称,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拥有什么样的职业荣誉、社会地位、行政职务以及福利待遇。有些人在退休之前,念念不忘的是评个什么职称,从中获得相应职业地位与待遇保障。比如T诗人晋升的正高二级,相当于高校的“教授二级”,在这行当里基本上是到顶了。职称评定是一个金字塔结构,职称越高人数越少,相应地竞争也更加激烈。

当然,一个人也可以选择不参加这场游戏,但这样做不仅要主动放弃各种利益,还要有足够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猜测或不理解的目光。试想,无论是职业升迁还是福利待遇都要和职称挂钩,能有几个人具备这种勇气和决心?我有一个好友,从事新闻行业数十年,一贯不屑于参加各种职称评定,可当他想转到高校任教,就碰上文凭和职称问题,这时候他也只有徒呼奈何。

职称评定本身或许没什么错。这一机制若可发挥有效作用,对各种人才的拔擢不无好处。问题是,现在一些职称评定的乱象,可谓人尽皆知。比如:花钱买版面发论文,甚至抄袭或代写论文,而有些所谓核心期刊明码标价搞创收,已经毫无职业尊严与底线可言。

更值得一说,如今并不是那些不学无术者才挖空心思、弄虚作假,许多人哪怕在业务上是一把能手,为了职称评定的需要,也不得不违心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这表明,职称评定不仅让“坏人”有机可乘,而且也让“好人”遭罪折腾。当职称评定除了对人进行职业划分和待遇区别外,已难以合理有效地认定和选拔人才,这也说明这一机制所面临的巨大信任危机。

革除职称评定弊端,根本而言在于去利益化。也就是说,只把职称作为一项参考指标,而不作为职务升迁和福利分配的前提条件。一旦个人升迁、福利待遇不必然与职称挂钩,职称诱惑力也就没那么大,这有利于职称评定回归于本位。虽说由于既得利益群体“存量”巨大,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但这应成为一个坚定的目标。当前,还应从完善评定过程和加强监督机制入手,遏制各种职称评定不正之风,挽救其岌岌可危的社会形象。譬如,杜绝论文抄袭、期刊造假以及评定程序漏洞,都是亟待解决的机制问题。

职称评定把许多人拖入一场可能是耗费精力却又徒劳无功的游戏之中,这对一个社会的运作及其公正性都将产生不小的负面作用。就此而言,作家方方揭开职称评定这一锅“烂粥”的盖子,且不说具体事实和细节如何,客观上都有利于人们再次思考这个问题。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