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新时代,新创业

yangguangjujiao 2015-05-20 13:58:21 集月音/特约撰稿人 总第193期 放大 缩小

 

创业,是当下最火热的话题,火到了创业故事天天见、创业理想人人谈的地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13处提及创业,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小微企业要扶上马、送一程,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还将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一系列的迹象显示,我们将迎来新一轮的创业黄金期。

数据佐证了这股创业潮流的奔腾涌动。据报道,新登记的市场主体出现井喷,去年几乎是一天增加一万家。2014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超过1600家;全国创业投资机构达到1000余家,资本总量超过3500亿元。这火热的景象,不禁让人联想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个体户创业潮和90年代的下海潮,甚至有媒体认为,大众创业将推动形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创业潮。

创业驱动经济转型

前两次创业潮都出现在中国经济变革的关键节点。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启动,个体户的出现,搅动了以往僵化的生产模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社会开始从计划型经济向市场型经济转型,许多体制内的人下海创业,推动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这一次,中国经济又处在转型升级的风口浪尖之上。当前中国经济形势颇为严峻,以往拉动经济的两驾马车——出口和投资,在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和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的双重压力下,增长后继无力。而中国延续三十多年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高投入高能耗低收益低回报,并由此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无论是有限的资源还是脆弱的环境,都不可能再继续支撑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

正是在这样严峻的时刻,创业又一次被寄予厚望。有评论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支撑。这其实包含两个方面,首先,经济发展需要从传统的高投入与高能耗模式,转化为以创新为驱动的高附加值模式。而个体创业创新所具有的投入小、回报率高特色,正是重要实现形式之一;其次,经济升级版,更是指要形成一种“淘汰落后,保护创新”的经济制度环境,让创新来引导经济的良性发展,从而形成经济发展价值内核上的升级。所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升级转型和保增长的引擎之一。

用创业创新驱动发展,主要是通过“创客”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的聚集与裂变创造条件,来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

技术创新缓慢、科研成果转化不顺畅,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健康成长的老问题。而打通这些旧梗阻、发掘科技与民智的真正潜力,会是新一轮创业创新的重要突破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甚至提出向社会全面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旨在充分利用资源,彻底释放民智民力,因为民间的力量会是创新的中流砥柱,根据美国的经验,真正创新创业的成果,80%来自于年轻人,来自于小微企业。

商业模式的创新虽然不是技术上的突破,但是它一样具有整合资源、推倒壁垒、激发潜力的能量。像阿里巴巴,融合了商业模式、组织形式、市场营销的创新,改变了商品供给和消费方式,创造了更多的创业机会,甚至能反过来为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机遇和资金。

当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有另外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那就是创造就业岗位,消化或者说更合理地利用过剩的人力资源。经历了“最难就业年”,以及接下来的“更难就业年”,今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所以,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必然的选择,同时也是最合理的选项。因为一味地要求大学生放低身段,放弃专长,是对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鼓励大学生去创业,会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让其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高质量就业。根据统计,一个人创业会带动4至5人就业,也就是说仅在就业层面上,创业的边际效应就不可小觑。而且当下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率并不高,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仅为2.3%,也就是说大学生创业的巨大潜能其实仍在沉睡。

同时,创新也会拓宽就业市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据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会长韩康测算,新兴的电商产业能吸纳3000万人就业,比房地产吸纳的就业人数还多,仅次于制造业。所以激发个体以及中小企业创新的活力,会大大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

创业迎来智力资本

即便都站在改革的转折点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前两次创业潮又有着本质的不同。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飞速发展累积的成就,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本。

最显著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创业者的身份发生了质变。过去两次集中的创业潮,创业主体不管是个体户还是下海经商者,大都是为了生存或者改善生存条件而奋力打拼。而如今的创业者们,是80后、90后,甚至00后,因为经济生活环境的改善,生存不再是他们创业的唯一目的,兴趣、追求才是他们创业的奋斗目标。而国家教育事业多年来的耕耘与培育,更是为这次创业贡献了难以估量的人才红利。目前中国9亿劳动力资源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亿4千万人。相比最早个体户们学识与视野的狭窄,新一代的创业者普遍具有较高的教育经历和独特的视角,据调查,近几年来的创业主体,是以大学生等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这使得思想的挖掘与创意的碰撞产生的创新,会成为现在创业的主流。

技术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迁,也给创业带来了不同以往的特质,如今互联网成为创新产业集中的基础和平台。因为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降低了创业边际成本,给予了所有人几乎同等的机遇,从而促进了创业者的加入和集聚。而大企业通过建立开放创新平台,也在聚合大众创新创业者力量。最突出的是,创新创业要素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跨境创业正在日益增多。

不过,互联网或者说整体创业环境的开放和包容,面向所有创业者的低门槛,理想化又激情迸发的年轻人,这些看似光明美好的因素叠加,结出的不一定是成熟的果实。据调查,中国年轻人的创业成功率并不高,大学毕业生创办企业5年内存活率仅有30%,比社会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创业激流中的弄潮儿,最终搁浅沙滩的为数不少。

曾经火遍京城的“西少爷”快餐连锁店便是让人印象深刻的铩羽而归者。几个名牌高校毕业生合伙创业,经营起这家卖肉夹馍的连锁店,虽然行业传统,但是在形式上做到了创新的极致,从股权众筹到互联网思维,再到微营销,彻底颠覆了以往传统餐饮企业的商业模式,其刚一试水的火爆效应成功引来了4000万元的风险投资,然而内部股权之争最终让这个创业神话一夜崩塌。显然创业在理想和激情之外,还需要全面的综合能力以及脚踏实地的经营。

但是提醒创业者创业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不代表不允许失败。健康的创业氛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创业者试错的机会,硅谷每天都有公司倒闭,乔布斯的第一次创业也是失败的,以至于硅谷流行一句话,常失败,快失败,接受失败,在这样的大浪淘沙存活下来的才是最有价值的金砂,而硅谷最神奇的地方更在于,每天又都有公司建立起来。所以以最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失败,打造出健康循环互相滋养的创业生态,才会为这支舞曲奠定光明向上的基调。

前两次的创业潮,释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调动了民众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新一轮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毫无疑问也将担负起相同的责任。国家的繁荣在于民众创造力的发挥,经济的活力也来自就业、创业和消费的多样性。就像政府报告中所说的,“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