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被削弱的家庭观

yangguangjujiao 2015-02-13 16:01:57 张 铭/特约记者 总第190期 放大 缩小

1月1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计委新闻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单独二孩”政策实施至今已有一年时间,截至2014年底,近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

在政策落地时,有专家曾预期,第一年度将有不超过200万孩子出生。现在看来,这与实际数字相距甚远。

有分析认为,生育意愿转变为生育行为明显受到家庭收入、住房、就业、受教育程度及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1月12日,新华网推出调查:“你认为‘单独二孩’申请遇冷的原因是什么?”67.28%的用户认为是“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高”,23.23%的用户认为是“抚养孩子的时间成本高”。

然而近日的一则新闻,则给我们提供了解释政策遇冷的另一个视角。

生不生二孩是整个家庭的事

有媒体报道,44岁的肖女士家住武汉市徐州新村,是一名家庭主妇。由于丈夫王先生开公司,家里经济情况较好,国家“单独二孩”政策放开后,自己也是独生女的肖女士与丈夫备孕一年,终于成功怀孕。然而,面对家里将新增一个成员的事实,13岁的女儿雯雯却非常生气。

“她是我们家的小公主,被宠坏了,从小就非常任性,说一不二。自从得知我怀孕,就常说如果生弟弟妹妹,她就跳楼。”肖女士说,“一开始,我们以为她就说说而已,但是随着我怀孕时间越来越久,她脾气越来越大,经常在家里乱扔东西。”

除了扔东西发泄不满,就读于武汉市某重点初中初三的雯雯还威胁父母,要逃学、要拒绝参加中考、要离家出走。最近一个月,雯雯常常吵着要自杀,经常折腾到半夜也不肯睡。肖女士清理雯雯房间时发现刀片,她观察雯雯手臂有几条清晰的刀痕。意识到情况严重后,夫妻俩与雯雯谈心,但女儿态度强硬,一直坚持,只要生二孩,她就自杀。

经过反复考虑,肖女士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汉口医院妇产科做了终止妊娠的手术。

可以说,生不生二孩不只是夫妻两口子的事,而是整个家庭的事,这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有话语权。很多人觉得是父母的过于溺爱导致女儿蛮横、自私自利,逼迫母亲打胎惨剧发生。但是,怀二孩之前这对父母是不是应该和女儿商量一下呢?

虽然事件是个例,但折射出的惯性思维却在中国式家庭中很常见。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导,大事小事都要自己说了算。他们从个人感受和意见出发,忽略了具有一定独立意识和认识的女儿的意见和感受。甚至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单纯认为怕独生子女寂寞,再生一个给他作伴,却不问他们的感受。

不妨推己及人,如果从小都是一个人在家里自娱自乐,集父母亲朋的宠爱于一身,未经商量,母亲突然告诉我有一个人要入侵我的领地,结果会怎样?这个时代的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享受着公主王子般的养尊处优,若这样的待遇被人夺去,心理上也会或多或少地有所变化。因此,为人父母者,在生二孩前一定要和孩子商量,不能以家长的绝对权威做主。

另外需要反思的便是面对孩子的跳楼、逃学、甚至以死相逼,家长为何一味妥协?未和孩子商量,决定生二孩已经犯了一个错误,面对孩子的咄咄逼人,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却只道妥协相让,便是错上加错。如果纠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多与孩子沟通,在情感上引导孩子领悟爱的本意,逐渐消除孩子心理上过度的优越感,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事情不致如此。

亲情纽带和家庭观念被严重削弱

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了30多年。如今很多新晋父母均是在此间出生长大的独生子女一代。虽然80后、90后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各行业的中坚力量和各个家庭的脊梁,确有值得称道之处。但是关于亲情与家庭家族观念的缺失却是不争的事实,有人将缺失的成因归咎于独生身份和国家的一胎化政策。

2014年国家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是因为中国已经开始面临人口增长放缓的新局面以及社会老龄化严重的趋势。可以说,随着一胎化政策的终结、生育限制的逐步放开,多子女家庭模式可能成为未来国内的常见家庭结构。因此,亲女逼母打胎事件暴露的社会性问题才应该引起重视。

为何亲情和家族观念在这一代独生子女身上若隐若现,或者全然不见呢?这一代人缺乏和同辈亲人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经历,亲情和家族的观念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润物无声般被窄化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直系的感情。另外,随着乡镇城市化的进展,很多父母选择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发展,造成留守儿童和候鸟儿童,直接导致这代人和其他亲族之间联系的切断。

因为亲情观念在被无声无息之间淡化,使得以前不容易出现的问题却频繁出现在当下,诸多家庭与社会问题屡上报端。例如,二孩政策开放后,北京、广州、成都等城市申请二孩的家庭数量远远低于预期,不少初为人父母的独生子女恐惧生育第二个孩子,一些未成年的独生子女则很难接受父母带来弟弟妹妹。

因为亲情纽带和家庭观念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使得中国人口结构的战略局面非常被动,独立生活成为新时期独生子女生活的常态,预计未来出生的下一代人和不擅于应付家族问题的独生子女长辈之间,也不会容易相处。

社会观念和人口政策应调整同步

1980年,“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在全国推行,直到国家放宽对生育“二孩”的限制为止,从1980年到2010年出生的中国城市人口,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跨越了30年的“独生子女一代”中,最年长的已经为人父母,最年幼的仍未谙世事,他们迟早将成为主导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备受瞩目的这一代人有着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一点,莫过于亲情与家庭家族观念的缺失,这种缺失的肇因,正是他们的“独生”身份。

由于缺少和同辈亲人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经历,“亲情”这个概念很容易在独生子女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被窄化为单纯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的感情”。与此同时,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很多都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发展,导致这一代人和其他亲族之间联系的切断。非直系亲属之间的亲情纽带,在独生子女一代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削弱,独生子女一代几乎没有什么传统家族观念。对于他们来说,老一辈人那种和兄弟姐妹一起成长的经历是陌生而疏远的,那种大家族的生活感受更难以想象。家族意识淡薄的独立生活是独生子女生活的“新常态”。

然而,面临人口增长放缓和老龄化的大趋势,“一胎化”政策已然终结,生育限制被逐步放开。“一对父母,多个子女”可能重新成为中国家庭的常见结构。在过渡时期,独生子女一代被弱化乃至异化的亲情观念,将导致诸多家庭与社会问题。当下,不少初为人父母的独生子女恐惧生育“二孩”,未成年独生子女则很难接受父母再为家里添丁,这对中国人口结构的调整十分不利。

13岁的少女对父母以死相逼,或许只是极端个案。但是,这一事件却提醒社会关注亲情观念在独生子女一代的重构问题。就如我们不能在本事件中将责任都归到一个未成年少女身上一样,要重构整整一代人丢失的亲情与家族观念,绝不能只靠这一代人自己的努力。

长辈有责任通过与独生子女交流,来强化子女的亲情意识,并且用行动重新建立起从自己这里开始被削弱的亲情纽带;政府机关、教育机构更主动引导人们重新适应多子女家庭的亲情观念,将社会观念和人口政策调整同步。只有社会各界各司其职,共同努力,这一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