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国外如何防范踩踏事故

yangguangjujiao 2015-01-19 19:29:14 陶短房/特约撰稿人 总第188期 放大 缩小

 

当上海外滩“迎新”踩踏事故导致36人死亡、数十人受伤的消息传出,人们悲痛之余不免要问,踩踏事故是否是不可避免的?国外的情况又是怎样的?

踩踏事故的“重灾区”

近十年来伤亡最惨痛的踩踏事故发生在2005年8月,当时伊拉克巴格达传闻将遭到“基地”组织人弹袭击,什叶派穆斯林惊慌失措,在大桥边发生践踏,导致1005人死亡。

桥梁似乎是踩踏事故高发地,2010年11月22日柬埔寨金边钻石岛斜拉桥送水节庆典踩踏事件,死亡347人;1883年5月30日纽约布鲁克林大桥发生踩踏,死亡12人;1711年10月11日法国里昂桥梁踩踏,死亡245人。

节日庆典、烟花节也是踩踏事故的“重灾区”:2001年7月20日,日本明石大藏海岸烟花节踩踏事件死亡11人;2013年1月1日,科特迪瓦阿比让迎新烟花表演,烟花弹爆炸被讹传为“火箭弹袭击”(当时该国内战刚刚结束),导致现场恐慌和自相践踏,死亡63人。

体育场馆的踩踏事故层出不穷:著名的比利时布鲁塞尔海塞尔惨案(1985年5月29日),导致39人死亡;1989年谢菲尔德希斯堡球场踩踏,导致96人死亡;1971年谢菲尔德伊布洛克斯球场惨案,导致66人死亡;2009年3月29日科特迪瓦世界杯外围赛体育场外墙垮塌导致踩踏事故,19人死亡;2011年2月21日马里巴马科球场踩踏事件,36人死亡。

音乐会、夜场秀也是构成踩踏的“杀手”。2010年7月德国杜伊斯堡“爱的游行”电子音乐狂欢踩踏事故,导致20人死亡;去年7月29日,几内亚科纳克里海滩音乐会踩踏,33人死亡;2003年美国罗德岛2月20日夜场踩踏事故,导致100人死亡;1913年12月24日密歇根卡鲁梅特圣诞秀踩踏事故,导致73人死亡;1883年6月16日英国森德兰夜场踩踏事故,更导致180人死亡。

宗教场所的踩踏死亡事故也很多,如1956年元旦,日本新泻神社踩踏事故,死亡人数多达124人;2013年印度中央邦10月13日神庙踩踏事故,死亡人数多达109人。“圣城”麦加近年来已发生过多起重大踩踏事故,其中1990年死亡1426人,1994年死亡270人,1998年死亡119人,2004年死亡251人,2006年死亡362人。

由此可见,踩踏事故往往密集发生于平时人流量不大,但在特殊场合、时段却会瞬间聚集大量人流的地方,如广场、体育场、神庙等,而在一些狭窄通道附近情况会更严重,如桥梁、出入口等,且容易被一些特殊、意外事件激发或放大,如烟花坠入人群爆炸,人流最密集时出现恐慌性谣言,或突然发生斗殴(比利时海塞尔惨案就是由英国利物浦、意大利尤文图斯两国球迷看台斗殴所造成)。

踩踏事故一旦发生,秩序势必混乱,现场人流密集,自相践踏,老弱病残更难保护自己,许多出现重大伤亡的国外踩踏事故,老人、妇女和儿童的死亡率都较平均水平高得多。

预则立不预则废

尽管如此,许多实例都表明,有没有周到的组织、准备、预案和硬软件措施,踩踏事故的发生率、发生后的伤亡情况,会有很大差异。

许多体育场馆和秀场的踩踏事故,都发生在散场前后或入场前后,因为那一时段会有大量人流聚集在出入口,一旦出现秩序混乱或发生某种意外,就可能引发大规模踩踏事故。如果能够增加出入口,适当分流,并加强出入口的秩序管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踩踏事故发生。近年来美国和欧洲在体育场、秀场普遍强制采取了多出入口分流等措施,美国、加拿大不少州、省规定秀场夜间必须保证有多个疏散通道,且不能上锁,一些地方甚至在重大节日要求举办大型狂欢活动的秀场“敞门营业”,这一方面是为便于疏散,另一方面也是避免空气不流通导致场内人群中暑或身体不适,而后者同样会加大踩踏事故的发生率。

采取措施减少人群密度,改善人群秩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英国在上世纪90年代前,球场踩踏事故屡屡发生,究其原因,和球场老化、普遍采用站席看台有关,在两次谢菲尔德球场事故发生后,英国当局痛定思痛,强令英伦三岛所有球场取消全部站席,从而极大降低了球场看台踩踏事故的发生率。

而科特迪瓦发生的球场惨案,则是不折不扣的反面典型:球场售票处不出售对号入座票,导致只能容纳两万人的球场涌入近4万;当球迷退场时,部分出口又被管理人员锁上以防逃票入场者离去;部分球迷因迟迟不能离场燥热难当,选择翻墙离场时,管理人员和保安又不知所措,未及时疏导、应变,结果当球场外墙被蜂拥而上的球迷压垮,悲剧便瞬间发生,正如一些分析家所言,上述环节只要有一点事先得到重视,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科学的人流引导和周密的疏散计划对于大型活动而言十分重要。美国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的迎新等活动人流同样很密集,组织者采取交通管制限制人流、引导参与者沿同一方向行走,组织车辆及时疏散等方法,缓解人流压力,预防踩踏事故发生。

北美一些嘉年华活动采取科学手段及时获知场内人数和停车场停车数,然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放人、放车入内。巴西狂欢节和麦加朝圣都是踩踏事故高发活动,痛定思痛的组织者也采取了一些亡羊补牢的措施,如麦加在多次悲剧后采取了“配额制”(每100万信徒只能来一千人),增加了监控设备和警力,同时对一些人流特别集中、出入口偏少的地方进行整改,如多次发生重大伤亡惨案的投石驱邪桥,2006年踩踏事故发生后出入口由两个增加至12个,并改由大巴专门运入运出朝圣者,而不再允许朝圣者自行步行前往和离开,这些措施都有效减少了踩踏发生概率,和踩踏发生后的伤亡率。

许多统计都显示,人群拥挤、无序涌动后,如果有人突然跌倒,或突然改变行进方向,都可能导致瞬时大面积恐慌,并引发踩踏悲剧,且在这种情况下伤亡通常都会较为严重。而造成上述情况的“罪魁祸首”,一是恐慌性谣言(如“有炸弹”、“死人了”),二是突发性事件(如有人撒钱或某个明星突然出现在人群中),三是地面或通道上存在障碍物(如麦加朝圣踩踏中经常有人倒地,就是因为许多信徒背着行李朝圣,一旦秩序混乱,随地乱扔的行李、箱包就成为无处不在的绊脚石,而一些秀场、体育场等封闭场所关闭部分出口、通道,不仅会导致拥堵,而且会让好容易冲到出口处,却因“此路不通”而不得不转向、折返者,和后面不明情况的人群发生挤撞,这是最危险的情况),如果能在这些方面加强管理,做到未雨绸缪,隐患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排除。

在欧美许多大型活动场合,组织者都会尽可能减少“人群中意外”的发生率,如除非做了周密的预案,很少采用让明星、名人在人群中“快闪出现”的“惊喜”,避免情绪激动的粉丝突然“发作”破坏秩序,而诸如“秀场撒钱”或现场促销、募捐等行为,都是受到严格规范、限制的,一旦违规,后果自负。在多次因地面障碍物多、通道不畅发生踩踏重大伤亡事故后,许多国家在类似场合、活动组织时都格外注意保持通道畅通和地面无障碍,以免一旦出事后局面失控。

应对谣言最有力的武器是“透明度”,因此欧美许多大型活动场地都有照明度的规定,如果照明度不符合要求,组织者会受到严厉处罚,这是因为研究表明,足够的照明度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误解,降低恐慌性谣言的发生率。大型活动场所也需设立足以保证场内外各角落都能清晰听见的有线广播,这样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可以迅速澄清实情,并及时出声提示和引导。一些组织者还尝试用手机群发来引导疏散,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低头看手机有时反而增加了拥堵和倒地概率,且人群过分密集会导致活动场地手机接收不畅、频道拥堵。

一些不法分子的确会利用重大活动制造恐慌,在欧美,有关方面会在重大活动时加强警力,提高治安防范等级,美国自9.11后规定,时代广场新年活动等场合不能设立垃圾桶,正是为了避免恐怖分子利用垃圾桶放置炸弹。此外,“酒能乱性”,加拿大等一些国家禁止在烟花节等户外大型活动期间现场售酒、饮酒,也是出于同样的考量。

此外,一些踩踏事故的发生,是因科学素养不够造成的,如欧美早期和不发达国家近期,都有些桥梁踩踏事故是因为过多游客在桥上“齐步走”引发“共振效应”,导致桥梁倒塌所致,在公众中普及科学知识,在日常加强对相关应急疏散、避险等常识的教育,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踩踏事故的发生率,以及一旦发生后的伤亡率。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