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专家观点:互联网思维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yangguangjujiao 2014-12-05 18:37:48 总第185期 放大 缩小

 

【姜奇平:谈大数据不能离开人这一主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一些人看大数据的角度有问题。从数据这个角度解大数据,是客体的角度。仅从客体角度解大数据,缺点是难以聚焦,因为数据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它们的存在是为了什么。所以,我建议人们换一个角度,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什么是大数据,也就是从大数据到底能解决人的什么问题这个角度,来看它是什么。这样看的结果,会发现大数据映射在主体上的是意义,是为了使人更好地获得智慧。对大数据来说,使人更能把握意义,就是智慧;干扰了人们把握意义,就是垃圾。

“大数据”作用的发挥,不光有赖于数据收集、数据提纯、数据判断等多重技术要素,更关键的是应用,要同人联系起来,同解决人的问题联系起来。衡量大数据成效的标准,不应是TB这样的客体标准,不是创造了多少TB的数据,而应是利用这些数据,在满足人们需求方面创造了多少价值,有多大意义,这样的大数据才是“真命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

【黄相怀:互联网思维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央党校黄相怀指出,不管在政治认知、情感还是评价上,互联网思维对当代中国政治都产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影响:

第一,从政治认知上看,互联网思维颠覆了一些传统的观念。人们通过网络表达的政治诉求更容易展示其影响力,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具有更强自主选择权力的主体,每一个政治主体都处在一个相对个人化的自主空间中,较少受到他人的监督与约束,也不必太多顾及社会环境的约束。在政治生活中,不再盲目崇拜和绝对服从,而是把自己的政治认知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吸收和甄别之上,从而形成了一种较为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政治态度。

第二,从政治情感上看,互联网思维助推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情感宣泄。由于互联网成为各种社会心理、情绪宣泄最为直接、畅通的管道和交流平台,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思想情感,而非理性和消极的内容也易于通过此途径得以传播、放大,弥散到整个社会,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政治化、局部问题全局化、国内问题国际化,既影响了社会稳定,又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主流舆论教育引导的能力和效果。

第三,从政治评价看,互联网思维使得人们的政治评价多样而复杂。网络的开放性极大地降低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门槛,使公民获得了政治参与的平等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合法有序的途径提出个人主张、反映个人意见,解决个人在政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此同时,这也为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意识自由表达、迅速传播和扩大影响提供了便利条件,造成了政治评价的差异化、多样化和复杂化。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