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走上神坛的互联网思维

yangguangjujiao 2014-12-05 18:35:31 欧阳晨雨/特约撰稿人 总第185期 放大 缩小

 

2011年,当百度CEO李彦宏面对传统产业的老板、企业家探讨发展问题时,并没有料到,自己在《中国互联网创业的三个新机会》这篇讲稿中创造的“互联网思维”一词,数年之后竟会变得如此炽热风行。

2014年的海尔公司开年大会上,张瑞敏演讲便围绕“传统的思维方式都要改变,变成互联网思维”展开,丰收蟹庄的傅骏甚至不客气地指出:“今天互联网思维就是主流的思维,今天还没有互联网思维的,你就完蛋了!”

细看如今的这个世界,似乎一切都与“互联网思维”相关:人们的身边充斥着“互联网手机”、“互联网电视”、“互联网汽车”、“互联网金融”,甚至“互联网房地产”、“互联网农业”这些新潮概念,“互联网思维”甚至有改变整个世界之势。

强大的“互联网思维”,真的战无不胜、无所不能吗?

火爆背后的强大推手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互联网思维”如同旋风般席卷而来,但对于这种时尚思维的“标准像”,却有着不同的描绘与解读。

譬如,有观点称,互联网思维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指导、改造一切行业的行为准则;也有人说,互联网思维就是充分运用网站、即时通信、微博、微信、大数据等,直接与用户沟通交流,让用户全面参与、体验、评价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服务,等等。

在光怪陆离的“互联网思维”中,互联网技术是载体,而去中心化、用户至上、极致、民主、免费、消费痛点、大数据研究等,则是关键词。

透过时髦华丽的表象,更值得关注的,是制造和孵化这一新概念的诸多网络强人。李彦宏,堪称是“互联网思维”之父。在他的眼中,时尚杂志把创办网站的机会让给了优卡网,可以归结为没有“互联网的思维”,而这种短板和不足,恰恰是“在任何传统领域都存在的一个现象或者一个规律”。

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思维”一词在网络精英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也让更多的机会不再旁落。小米创始人雷军虽然使用的是“互联网思想”,实质却与“互联网思维”无异。“用互联网思想武装自己”,凭借这种思维模式,2010年才创立的小米科技,在2013年就卖掉1870万部手机、营收316亿元,崛起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手机厂商和移动互联网厂商。

雷军把小米奇迹视为“互联网思维”的胜利,央视的背书更将这一结论迅速推广。2013年11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就是《互联网思维带来了什么》,通过海尔和小米两个案例,来讲互联网思维给传统制造业带来的巨大改变,权威媒体的导向能量不可小觑。

而更多精于此道的网络精英,已直接向传统行业“喊话”。2013年11月8日,马化腾在“道农沙龙”发言中,说“互联网已经改变了音乐、游戏、媒体、零售和金融等行业,未来互联网精神将改变每一个行业,传统企业即使还想不出怎么去结合互联网,但一定要具备互联网思维”。

在360老总周鸿祎看来,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四个要素,即“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为此还出了一本名为《我的互联网方法论》的书,通过互联网方式的营销手段,售出了30万本之多。

行业领军人物和新闻联播的连续引用下,“互联网思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但被浪潮席卷的,又何止是IT产业。越来越多的传统商业被影响、重塑乃至颠覆,而更多的成功范例也不绝于耳。

如今除了小米、海尔,凡有井水处,人皆说“雕爷牛腩”和“黄太吉烧饼”,如今还包括了一个“西少爷肉夹馍”。只不过,这些案例就算与“互联网思维”有所关联,却更像是人生励志教案,而不太具备成功复制的基因。

唐代书法大家李邕告诫后学:“似我者俗,学我者死。”这一朴素的道理,推及互联网时代亦不过时。有互联网大鳄成功在先,媒体呼吁呐喊在后,蜂拥而至的模仿者们可能看到的,仅是成功者的伟岸背影。

至于为何互联网精英会如此热衷和推崇这个词汇,不排除有改造和推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正能量”使然,却也有表达与传统企业区别、彰显身份的成功心理等因素影响。

新瓶装旧酒的时尚思维

人们身处的这个崭新时代,因为互联网变得五彩斑斓。“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和大规模传播”,以“三位一体”为特征的工业时代,已隐约闪现落幕。而应运而生的“互联网思维”,正在商业运营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新潮的“思维”,正在创新工商业的商务模式:用户参与设计代替了“闭门造车”,低价和免费销售代替了高价销售模式,用户发布信息变成自媒体,大数据技术提高了商务活动的精准性等。

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悄然变化。互联网的平等、去中心、零距离、高效率等特征,颠覆了树状的官僚组织,扁平式结构更加开放、包容、互动,也能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力。而基于“互联网思维”,通过论坛、博客、微信等技术,自媒体影响力逐渐扩大,倒逼着企业自律。

然而,审视与“互联网思维”相关的若干内容,无论是以用户为中心、低价销售等,大多是不太新鲜的货色。再看人为限购、饥饿销售、包装盈利、神话领袖,打折促销,收买口碑等背后,这些传统营销中的娴熟手段,在家电、快销、零售、房地产等行业中常见,也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新宠。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未来“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区别将消失,所有的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依赖网络工具“谋生”,与“互联网思维”毕竟不能画上等号。

而透过“互联网思维”的时尚外衣,仍不难发现传统营销学的踪影,或可以说,当前的一些“互联网思维”行动,其实还是传统营销范畴。比如,“顾客”变成“用户”,“定位”变成“痛点”,“限购”变成“定制”,“消费群”变成“圈子”,“影响力”变成“口碑”,“顾客第一”变成“去中心化”,“消费者研究”变成“大数据研究”,“核心消费者”变成“粉丝”等。

再看周鸿祎提出的“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等要义,很大程度上仍是顾客至上等传统商业法则,虽在全新的互联网时代有所拓展,但很难让人认为这是一种脱胎换骨的革命。

表面看,通讯工具、电子商务平台、互动游戏、音视频网站等企业定位或业务错综复杂,但实质上都是一种信息服务而已。

是以,一些所谓的成功者难免为人抨击,被质疑不过是用“互联网思维”这个新瓶子,装上了传统商务的旧酒罢了。

世间没有万能药丸

在谈到“互联网思维”时,周鸿祎颇有一番感慨,“互联网思维成了当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啥都可以往里装,现在连卖煎饼的人都跟你说,互联网思维都能做100亿互联网煎饼。”

其实,在现实中,“互联网思维”并不停留在做黄太吉煎饼的程度。如今不仅出现了雕爷牛腩、西少爷烧饼,业务还拓宽到管理青楼、搞对象、做手机、造家居、规划保险、拯救传统媒体、管理寺庙、改造电视台、导演晚会等,可以说无坚不摧。

人们对于“互联网思维”如此坚信,以至于谁要是质疑,便要冒与众人为敌之风险。比尔盖茨说:“互联网无法改变贫困,无法改变疟疾。”立刻,有中国人撰文相向,鄙视其没有“互联网思维”。

《22条商规》如是说,人们总是过高地估计了积极思维的优越性。流行的“互联网思维”,也有被高估之趋向。

姑且不说目前大数据技术还不成熟,对用户各种数据的分析、研判,还有待深入研发和试验。“互联网思维”虽然强大,足以改变若干商业模式,让不思进取的企业倒闭,却不能颠覆制造业、金融业等行业。

之前,美国新闻界曾声称,将来不再有银行、保险公司、证券经纪商以及抵押贷款商,而只有金融服务公司。可是,用户并不愿如此,他们仍直接购买股票、人寿保险或使用银行帐户。因为没有人能预测未来,唯一可以预测的变革,便是那些已开始的变革。

而凭借“互联网思维”,并不能轻松跳过产品“硬件”之沟坎。有评论指出,黄太吉烧饼用排队折磨“用户体验”,顾客饭点得排上长队,“用户体验”不见了。至于用户体验最重要的产品一环,即食品味道如何,则乏善可陈。

也有网友爆料说,雕爷牛腩为体现“互联网思维”,有不少“与众不同”规定,比如不让小孩进入、人不齐不让进店等,让“说好的C2B不见了”。

而运用“互联网思维”的“西少爷”,因一篇《我为什么要辞职去买肉夹馍》而大红大紫,又因一篇《西少爷赖账,众筹的钱怎么还》的热传网帖,将明星创业公司创始人之间的矛盾内讧暴露于公众之下。

为众人诟病的,还有小米产品的“芯片门”等问题。互联网产品更新很快,采用的方法往往是迅速上线、小批测试,根据反馈调整。小米科技省掉了测试时间,直接卖工程机给用户,以此在市场发售阶段抢占市场,但硬件弱项并不能一跃而过。

况且,人类社会之跃进,思维更迭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思维,不是社会化营销、电子商务,而是一种开放交流的创新思维,也是一种民主参与的文化价值,其超越工具属性,进而在供应链和价值链层面发生革命性变化,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