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楷模是怎样炼成的

yangguangjujiao 2014-11-20 14:06:48 张 恒/特约撰稿人 总第184期 放大 缩小

 

“出名的感觉挺累。”卢伟双手向后撑在床上,叹着气。

那是7月的一天,河北保定的羊倌卢伟,眼见泥沙将火车轨道淹没,冒死拦下即将遇险的列车,避免了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无数媒体蜂拥而至,当地县委宣传部的官员陪着一波又一波的记者来到事发地点,拍照、采访。卢伟觉得让官员作陪不好意思。官员们则答:“你是我们县的英雄,应该的。”

虽然心下释怀,但依然感到疲惫。

媒体过后,各种荣誉也扑面而来:7月,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他“道德模范”,保定市委市政府决定给他“保定好人”的称呼,而省、市、县三级政府又分别奖励了他十万、十万、五万元的奖金。8月,又被河北省宣传部授予“善行义举最美河北人”荣誉称号。10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广播剧《千钧一发——善行义举河北人卢伟》。11月,2014年度法治人物评选又将他列为候选人……

很多活动,他都需要到现场。原来的生活节奏已经被打破,甚至都不能好好地养羊了。卢伟已经成了一种楷模和典范,政府需要通过褒扬他,来张扬某种价值理念。这是典型、楷模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媒体成群

卢伟已经数不清自己接待过多少拨记者了,但是刚开始那段时间,几乎每一拨记者都会要他带着重回故事发生的那段铁路,让他拿着羊铲,在他曾经连滚带爬冲下来救火车的山路上不停地来回跑,气喘吁吁。最后,他站在没有火车经过的铁路上,冲着记者的长枪短炮挥手——就像他那天挥手拦住危险的火车一样。

媒体喜欢这样的故事,它不同寻常。同样,读者也喜欢这样的故事,令人感动,或者敬佩。于是,在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下,卢伟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7月31日,河北省爱心志愿服务协会、北京大学河北省校友会的爱心人士,到保定涞源卢伟的家里看他,赠与慰问金和“推己及人见义勇为”锦旗后,拍照、留念。

类似的仪式,卢伟此后要经历很多,包括即将公布的2014年法制人物,若他能够当选,又是一场重要的仪式。

在典型塑造的过程中,这种来自官方或半官方的授奖仪式非常重要。这意味着,政府机构认可了当事人的做法,并以政府的名义为其道德背书。这之后,还可能组织相应的宣讲团,宣讲个人事迹,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这是一个制度塑造的过程,也是典型塑造不可或缺的一步。

当然,一旦牵涉到官方,一切都得谨慎对待,尤其是言谈用语。刚刚陨落的地震英雄雷楚年,在刚刚获得大量荣誉的那段时间,连说什么都要经过相关人士的提示、要求。一位熟悉情况的媒体人透露,“他的讲稿被反复地修改,以便故事、情节、所思所想更符合主流的道德宣讲模式。”

这其实已经是相当普遍的做法,甚至连讲稿的写作都有一定的模式。据《廉政瞭望》杂志报道:先进人物事迹演讲团,往往由先进的领导、同事、亲属等从不同角度描绘先进的感人事迹。每一篇演讲稿,逻辑严密、起承得当、语法华丽、煽情到位。而这背后往往是一个宣传团队的努力。$nextpage$

时代性

卢伟或许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官方在塑造典型时,也更多地注意到了来自民间的声音,而非再像以前由系统内部推荐、评选。

早在2012年,《学习时报》就注意到了这样一种变化:最美人物的评选,不再只是宣传部门单方造势,一家独唱,而是出现了哈尔滨的“最美女教师”和杭州“最美司机”这两位由民众通过网络的渠道广泛参与选择的人物。

这份中央党校主办的报纸认为,这有效避免了以往传统方式的弊病:“通过体制内力量做层层鉴别,经过逐级肯定后,再在一定范围内做宣传鼓动。其中难免有‘报喜不报忧’的信息上报逻辑起作用,这个过程容易产生信息失真,以致一些典型人物宣传后,社会公众认可度并不高。”

除此之外,典型的身份也有了很大变化。

仔细梳理1949年之后,官方塑造的典型人物,便能看出这些人物身上具有浓厚的时代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时,与西方国家仍处敌对状态,保家卫国成为官方宣传的主流思想,这期间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楷模便成为需要着力塑造的典型人物。

而新政权稳定后,工业发展成为政府领导人首要关注的内容,如何调动全国人民积极性,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就成了首要问题。这时候,裔式娟、王进喜等工人劳模辈出,感动了几代人。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经济建设重回轨道,同时,由于邓小平的力主,国家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发生重大改变。这批人不再是“臭老九”,而是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1978年,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让本来曲高和寡的陈景润成了全国的明星。

这之后,劳模也好,典型也罢,都逐渐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同层次、不同界别的人才。尤其让人们意外的是,腰缠万贯的企业家,也逐渐成为劳模的重要来源。如联想控股集团创始人柳传志,1995年就曾获得全国劳模的称号,2009年又被票选为“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60人之一。2011年,他又再次因为“生命不息,劳动不止,已然功成名就,仍旧不断向前”成为了“五一”劳模获奖人物。

模范争议

多元化的并不仅仅是楷模的身份,普通民众看待模范的眼光也日益多元化,甚至愈加挑剔。全国道德模范刘玉莲就陷入这样的争议之中。

刘玉莲,是新疆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的乡村医生,2007年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一篇名为“大爱无疆”的报道记述了她40余年为村民奉献服务的先进事迹,其中“亲情——无法弥补的遗憾”一节将她忙于工作却疏于照顾自己的孩子,第一个女儿在11个月大时因未及时治疗而病夭的故事呈现于世人面前。

这个在传统语态中反映了舍己为人、舍小家为大家精神的细节,现在令很多人出离愤怒。“一个连自己亲生骨肉都不爱的女人,你指望她去爱别人?”“为什么中国式的道德模范都要戕害自己的家庭?”一位有47万微博粉丝的急诊女大夫于莺就在微博上不点名批评道:“我在上班,家里打电话说孩子重病,我肯定会找人替班,赶回家照顾孩子。倘若我置自己亲骨肉于不顾,得有多狠,能安心看病吗?”人们甚至开始讨论,她的行为是否已经在法律上构成犯罪。

于是,被感动者,看到了牺牲精神;而质疑者,则看到了起码的人性的缺失。刘玉莲的遭遇,反映了民间社会对塑造典型,引导社会风气这一做法的盲信开始瓦解。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已经无法用旧有的思路,统一到一个体系上来。甚至,连以往的英雄楷模,如刘胡兰、赖宁、雷锋等人的细节,都开始被重新打量。

靠着民间舆论推出来的楷模卢伟,应该都发现了新的变化——普通人似乎已经将他遗忘了,微博上、市场化媒体上,很少再有人关注他的现状。只有主流的宣传系统,还在不断地赋予他新的荣誉。

于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40分钟广播剧里,他的故事再一次不显疲态地被演绎。《保定日报》在头版报道中写道:“剧中火车的轰鸣声、卢伟嘶哑的呼喊声、狂风暴雨冰雹声,以及紧张急骤的音乐声等交织,完美展现人物和情节,还原拦车现场和卢伟的真实生活,突出当时形势的紧迫和卢伟的善美。”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