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那些被工业蚕食的景区

yangguangjujiao 2014-10-26 16:59:31 王 聃/特约撰稿人 总第182期 放大 缩小

加拿大摄影家爱德华,或许是个需要被关注的名字。作为工业对自然界“革命”的观察者,在《中国》一书中,这个加拿大人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影像,展现了一个领土广阔、人口庞大的国家,为谋求发展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毫无疑问,自然景观正在遭遇的工业化“入侵”,正是此种发展代价之一。它就在我们身边,它容不得被忽视。

世界自然遗产中的争议电梯

谈及张家界,就无法不谈及它那部充满争议的“世界第一观光电梯”。

这部百龙观光电梯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据了解,这座吃掉1.2亿人民币才建起来的庞然大物,垂直高度达326米,游人乘坐“天梯”只需用两分钟时间便可以从山谷直升山顶。而游客步行登顶通常需要花费两个半小时,游客还可以在电梯里俯瞰张家界全貌及这里的石灰岩砂岩地质景观。这项浩大工程自1999年起建,2002年完工并投入使用,但是随后因安全考虑暂时关闭,2003年再次开放。

建成后,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山体内的百龙天梯,号称与德国鱼缸电梯、美国的拱门电梯等一同上榜世界11大创意电梯,成为中国唯一上榜的电梯。自2002年投入营运起,张家界百龙天梯便以“世界上最高、载重量最大、运行速度最快的全暴露户外观光电梯”三项桂冠独步世界而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号称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景区电梯,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舆论的争议漩涡。建设过程中,它就在众多专家和媒体的质疑中停建了10个月,建成之后,它招致的更是沸沸扬扬的批评。

按照当时媒体的报道,社会各界对这部电梯的修建充满争议。赞同者认为,电梯将金鞭溪、天子山等精品景点连成一体,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电梯本身号称三项“世界之最”,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强张家界景区的观赏性和吸引力。至于反对者,提出的意见更多,譬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张家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宗旨是为保护其原貌,而在保护区内凿隧道、打竖井、立钢架,是与这一宗旨背道而驰的;譬如张家界峰峦属石英砂岩,质地强度虽高,但大兴土木建这种伤筋动骨的工程,其危险性仍是不可估计的;譬如任何一个环境都有相应的容量,张家界去年的游客量已达五百一十多万人次,故现在不是增加设施招徕游客的时候,而应考虑适当控制容量、提高旅游质量。

也有一些专家表示,此事难以定论到底是对是错,这其中态度最鲜明的是当时北京大学城环系的教授俞孔坚先生。在俞教授看来,项目本身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大,影响主要来自其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等;这个项目本来属于张家界地区开发规划之中,立项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之前,在那时,修观光电梯是合法的;在解决旅游交通方面的问题上,电梯的建立是合理的,它确实给游客带来了方便。但是,俞教授更认为,电梯修建之后不一定能给当地带来好处,因为投资方会把赚来的钱都拿走,不会用在当地的发展建设上,当地的农民并没有从电梯的开发中受益,治理和保护环境的问题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综合看来,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问题还有待协调,修建巨型观光电梯的对错也难以简单地下结论。

争议声中最值得关注的,或许是景区当事方和管理方的说辞。对于电梯修建的动机,当时的张家界市旅游局副局长于国鑫表示,“大家都抱着个金饭碗,抱着个美丽的风景而过着贫穷的生活,那么总要处理这个矛盾。”张家界武凌源区负责建设的杨新明区长也表示,“现在已经建起来,再想拆除它起码现在做不到。将来条件成熟以后也许能够做到。”张家界武陵源地税局办公室主任莫胜众更说得直白:“对于百龙电梯的收入,现在都是按5%征税,一天就是一万块钱。要是这里经常保持两千多人的话,那一年可以给我们提供三百万的税收。这个数字大概占我们整个税收的二十分之一。”

总而言之,对于当地的决策者来说,修建电梯的目的非常直白,那就是为了增加当地的收入。既然如此,什么工业文明下的自然风景遭到破坏就不值一提了。

一场静悄悄的“入侵”革命

工业化正在对风景区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工业化正在“入侵”风景区,其实远不仅仅是张家界,类似的案例几乎俯拾皆是。

此种“入侵”,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2005年。2005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但这天下午,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正春教授来到圆明园,却看到了一幕骇人的情景:几十台挖掘机正在疯狂地破坏着圆明园的景观,所有湖底被挖开,铺满了大片白色塑料,四周用水泥严密封闭。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湖水渗漏。往年公园每年要向园内湖中放水三次,水费约几百万元人民币。铺设防渗塑料一年可以只注水一次。但毫无疑问,这只能是一次彻底的、毁灭性的生态灾难和文物破坏。这不仅会严重破坏园林的生态景观,彻底破坏了园林固有的水系结构,甚至与水隔绝的圆明园中的树木都将面临严峻考验,圆明园生态系统的环境污染势必日益加剧。

2006年,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张纪中的《神雕侠侣》剧组破坏九寨沟自然景观。据媒体报道,原本禁止游客“触水”的九寨沟,破例让张纪中的《神雕侠侣》剧组多次“下水”拍摄。该知情者还指出,在张纪中的要求下,这部戏的选景都是九寨沟最美的地方,包括著名的珍珠滩瀑布。他向媒体透露:“张纪中不懂得怜香惜玉,让摄影师来回在水中走动,还让马匹在里面拼命折腾,这些都伤害了九寨沟的水环境。在没人管的状态下,工作人员也肆意破坏,把珍珠滩瀑布四周的青苔踩得七零八落,有些地面甚至已是一片空白,连植被都被破坏了。”这个消息引起一片哗然。

相比这两者的人为化因素,北岳恒山所遭遇的一切,更让人无语。恒山主峰位于山西省浑源县,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然而,山西省浑源县的无序开采,正蚕食着恒山美景。2013年,这类报道还有:“山西悬空寺所在山脉被挖空,景区遭破坏无人治理。”来自中新社的消息说,以飞梁架柱、凌空而起著称的山西旅游胜地悬空寺,所在的翠屏山背后竟然有人偷偷挖煤,这对拥有1500余年历史的悬空寺景区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有关人士呼吁“别让悬空寺真的‘悬’了”。

风景区为何难敌工业“入侵”

工业文明进入到自然风景区中,其好处当然是看得见的,譬如完善了景区的基础设施,有助于丰富游客的旅游感受,但其破坏性也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看得见的,那么此种破坏性到底从何而来?在笔者看来,它至少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一是旅游经济利益的驱使。因为旅游业是一种低投入高收入的现代产业,所以不少地方政府都会努力去“刺激”游客量,而不顾忌景区的承载量,以及现实的破坏。此种“逐利心态”,在张家界巨型电梯的修建过程中一览无余。正是因为电梯而增加的可能收益,所以当地政府对电梯的负面破坏作用,完全不加考虑。

二是管理权限的问题。在前文北岳恒山被破坏的新闻中就提及,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恒山景区管委会仅有保护景区的责任,并没有对破坏景区及其附近的自然环境比如山体的执法权,既不能抓人也不能罚钱,“我们只能在发现之后立即把这个情况上报给有关部门,而无权对他们进行任何处罚。”直接管理力度的虚置,无疑为一些破坏风景区的行为留下了暧昧的空间。

三是体制性的问题,也即自然景观被工业破坏的根本缘由。对此,旅游研究专家谢凝高的观点可谓一针见血,他认为,风景名胜的管理涉及规划、建设、林业、文化、文物、宗教、旅游、商业各系统,关系错综复杂,管理体制不顺。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决策权和执行权落到了地方政府手里,如此工业化开发难免进入。在谢凝高看来,另一个体制缺陷是,国家风景名胜区仍由各地管理保护,通过门票开发资金来保护。国家财政几乎没有资金投入到风景名胜区,导致许多风景名胜区因此不得不走上“靠山吃山”、“以景养景”的道路,最后过度开发,损失惨重。

正因如此,杜绝现代工业“入侵”自然景观,要厘清管理权限的浅层问题,但关键的仍然在于通过细化法规,理顺自然风景区管理的体制性问题,让自然景观的保护获得体制和法律的笃定力量。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