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的歌剧,梦想的歌剧

banyuesudi 2014-10-10 17:06:47 陈维佳/本刊记者 总第181期 放大 缩小

 

伯鹤(左)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目前在中国,歌剧的发展与同样作为文化产业的电影相比显得很尴尬,无论是各大城市的剧场数量、观戏人数,还是歌剧演员的知名度,都不能与电影等量齐观,甚至达不到它应有的关注度。歌剧为何只能成为少数国人的娱乐,以及如何走出少数、走向大众,这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有幸采访了著名歌剧演员伯鹤女士。

年轻执着的女艺术家

初见伯鹤时很惊讶,这位上海歌舞团的独唱演员,上海戏剧学院音乐剧系外聘教师,曾任美国夏威夷歌剧院独唱演员;取得过中国音乐学院文学学士、美国夏威夷大学音乐硕士并成功举办过多场个人音乐会及声乐讲座的艺术家竟然如此年轻!笔者在惊讶之余问出了口,伯鹤笑说,我也是80后呀。

出生于青岛的伯鹤从小就有一副好嗓音,加上父母的鼎力支持与栽培,200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游学美国之际,考取了纽约著名的曼哈顿和曼尼斯音乐学院,然而面对昂贵的学费,最终她选择了给她提供丰厚奖学金的夏威夷大学音乐系,主修声乐硕士,师从于赞妮(Virginia Zeani)的弟子玛雅·胡弗教授。与现今大多数出国留学的学子不同,伯鹤拒绝用父母的血汗钱铸就自己的歌剧梦想,因此在美国期间,她一边在学校学习研究生课程,一边在歌剧院工作,周末还要在中国文化中心为侨胞授课。2013年5月她以全A的专业成绩毕业,取得音乐硕士文凭。对于一个学艺术又家境平凡的学生来说,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无异于缘木求鱼。然而年轻执着的伯鹤,这位像图兰朵公主一样拥有鞑靼族尊贵血统的姑娘,为了自己的梦想,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获得了成功,委实令人敬佩。

就像伯鹤反复说的她的梦想:“我希望中国自己原创的歌剧,有大量的剧场,哪怕很小,也可以让更多人参与或者欣赏到歌剧之美!”这又将是她人生中更难翻越的一座大山。

歌剧与电影的文化差异

歌剧本身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主要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在17世纪初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是一种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由不同声部的歌剧演员在指挥带领的交响乐队伴奏下呈现在舞台上。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然而,对比歌剧和电影:北京共有影院300多家,剧场100多家;上海共有影院400多家,剧场100多家。作为歌剧发展最先锋的两个国内一线城市,影院数量与剧场数量的对比比例仅为3:1,在全国其他城市,这个比例更加悬殊。究其原因,在于两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载体不同。歌剧的呈现载体是舞台,电影的呈现载体是屏幕。舞台决定了歌剧无法复制,单场演出所能容纳的观众数量有限。而电影则可以批量同时在不同地点上映,承载量更大,那么,歌剧的观众自然会远少于电影观众;同时,固定的舞台空间也决定了歌剧的协议特征:手持马鞭便是马跃关山、以浆激水便是周闯险滩,相比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写实性电影,它需要观众更高的理解能力。而在中国,歌剧基本常识普及率并不高,所以,歌剧只能是少数人的娱乐。

再者,舞台这一场所使得歌剧具有相当大的封闭性,歌剧演员往往只出现在舞台之中,不为人们所熟知,而电影则可以借助很多高科技载体深入平常人家,来提高影片及明星的知名度。从演员的角度来说,两种平台中的收入,自身价值差异比较会让更多的人才涌入影视市场,从而造成歌剧人才的流失和缺位。从观众角度来说,他们会更习惯选择影视,而非了解不多的戏剧。

正因为如此,像伯鹤这样极具才华、以非凡的毅力施情于歌剧舞台角色的年轻女子,才会让人格外动容。对于上述问题,伯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在欧美很多国家游学、演出,我看到欧洲一些很小的村镇都有自己的剧场,不大不华丽,简单朴素温馨,甚至在有足够空间的工厂里,白天做工,晚上就临时搭建舞台,每逢歌剧季到来几乎每天都有歌剧上映,观众有些是社会名流,也有普通白领,甚至晚归的体力劳动者,他们以欣赏歌剧的方式放松自己的身心,陶冶情操。为何我们中国的歌剧动辄就在华丽的大剧院里这般隆重的地方以高昂的票价拒绝更多受众呢?我认为普及歌剧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从‘小’入手!这个小,包括剧场,包括剧目!”说到这里,又回到了伯鹤的“中国梦”:拥有中国原创的歌剧。然而说到剧目,就更让人忍俊不禁了。如今歌剧舞台绝大部分传统派一直在致力于外国经典复排,但经典毕竟缺乏时代养分,无法聚拢数量更多的观众。偶有先锋派代表以前卫著称,但其前卫的风格需要建立在反传统的基础上,而中国没有完整的现代歌剧体系,因为“反”和“前卫”就更加难令大众理解。归根结底,中国歌剧还缺乏具有世界级的高质量作品创作,如张艺谋大师偶尔心血来潮排歌剧《图兰朵》,依然还是拿他擅长的视觉意象、大型景观造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观众对歌剧本身的关注。

前赴后继的中国歌剧人

就如伯鹤老师所说:“有无数人为了这一目标(在中国普及歌剧、创造原创歌剧)在努力,我只是其中之一,然而,即便我不能成为那位在中国歌剧史上留名的浪尖人物,依然愿意作一名小小的推手为中国的歌剧事业添砖加瓦。”中国的歌剧需要广泛吸纳如伯鹤老师般的人才,推陈出新,努力打磨并推出优秀的、有影响力的作品,同时从“小”入手,传播歌剧知识,耐心培养观众。毕竟相比10年前,现在更多的观众愿意走进剧场。相信随着越来越多优秀原创剧作的出现,以及人们对歌剧的了解程度加深,使得中国观众可以进一步领略到歌剧的音乐美和戏剧美,从而让歌剧能够在中国文化市场上开拓出更广阔的疆土。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