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教育公平、科学选才

yangguangbaodao 2014-09-24 13:11:29 亚 寒/特约撰稿人 总第180期 放大 缩小

 

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次改革的总体定位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30多年来,中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中国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这次改革在保持现行考试招生制度稳定的基础上,着力解决突出问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更好地科学选拔各类人才,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

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本次高考改革被广泛关注的要点是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每科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钱钟书”还能不能被科学地选出来

看到高考改革新方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最直接的感受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科学选才“又进了一大步”。

9月4日,酝酿一年多的高考改革新方案终于浮出水面。用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虞立红的话来说,这是一次广集智慧的系统性改革,也是中国推出的教育领域重大改革。

在顾明远看来,“新方案做到了促进教育公平和科学选才的结合。”这有效解决了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困境,让高考“指挥棒”更加多样化,也让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元化。

改革新方案取消了自主招生联考或专门培训,这意味着作为高水平大学探索科学选才重要途径的“北约”、“华约”、“卓越联盟”三大自主招生联考,将成为历史。

方案对自主招生推到高考后进行的措施,也引来不少人议论:“钱钟书数学也考零分,那偏才怪才需要参加高考吗?”

“需要!”顾明远回答。

在他看来,大众化教育与科技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产生了变化,自主招生所选拔的“偏才怪才”需要更高水平,“数学、语文、外语是三门基础,都必须有。”

近年来,虽有开展自主招生试点的90所高校在人才选拔方面进行了些许探索,但离科学选才尚有差距。因此,不少人发问:“还能不能科学、高效地选出‘钱钟书’?”

对此,虞立红认为,高校面对海量的考核和评价信息,还须依赖现代手段进行科学、高效分析,并对选才进行跟踪分析,通过不断总结和完善方案,朝着科学的方向前行。

她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综合评价系统举例:“考生信息之全面,令人叹服,比如,包括考生的全国统一考试SAT和ACT成绩、中学课程成绩、大学先修课程成绩、考生的志愿服务情况等。”此外,评价工作全部在网上进行,参与评价的教师都需经过严格培训,试评合格后才具有评价资格。根据标准,多个专家背对背评价,很像中国高考的网上评卷。

“这些公立高校也用规则严格地规范着招生行为,其目的已不仅是公平,还在于科学。这种情况下,选才的公平与科学不再相互矛盾,而是协调统一的。”虞立红说。

她建议,在今后的自主招生选拔中,高校要将学生特长、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等均纳入考虑范畴。最好确立以能力为标准的门槛,而不是以学校为资格的门槛,或者创造条件给那些不具有推荐资格的中学学生自荐申请的机会,从而实现入学机会的公平。

突破分分计较,学生需要怎样的考试评价

“如果唯分数论再继续下去,那创新人才就出不来。”顾明远认为,打破“分分计较”和“三天考试解决一生”是本次改革方案推进科学选才的最大亮点。

虞立红提到,高校招生时,录取依据只有考生的高考分数,高校从志愿考生中按高考分数由高到低录取,从而导致考生“分分必争”。“为了提高分数,在兴趣萌发、憧憬未来的花样年华,考生不得已用大量时间,反复地进行应试训练。也许分数提高了,但代价是磨灭了创新探索,影响了全面发展,这是必须减掉的‘学生负担’。”

“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没有选择就没有真正的个性发展。”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看来,这样的变化不仅克服了文理分科的痼疾,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化学习和个性发展,也实现了高中生对高中课程学习与大学专业学习的双向对接。

如何解决“分分必争”?改革新方案把学生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均纳入考核和评价范畴,并为有些科目提供了两次考试机会。

在顾明远看来,打破唯分数论和加强选择权会对中学应试教育有抑制作用,还能推进中小学基础教育中课程多样化的改革。虞立红也认为,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升入大学已成为多数学生的选择时,考试评价必然对基础教育和学生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这让虞立红想起了一名出国留学生的经历。这名学生出国前读高中时,可以“傲视群雄”,因为自己考试分数高。而到国外留学,便没有了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学生考分不高,而是因为学校评价、社会竞争不再以分数为单一标准,很多学生有不同的特长,而特长是他们的竞争力。她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超群,必须认真思考自己到底该发展什么。”虞立红说。

如何保证老百姓的公平诉求

缩小区域间高考录取率差距、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学校人数、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除了探索科学选才的方式方法,本次改革方案还重点推进了教育公平问题。

顾明远认为,之所以着力解决公平问题,是因为高考改革除了总体要考虑人口多、发展不均衡等国情问题,还要照顾老百姓最高的公平诉求,“过去中国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心理,这种心理至今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其实,取消录取批次也在解决公平问题。”在顾明远看来,不分批次不仅解决人们的等级心理,还解决了高校公平竞争问题,“有的学校总体水平不高,但某一学科很好,被放在第二批次就很不公平。”

虽然国家规范招生行为、公平公正招生的要求不少,但近些年,高校本身有章不循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此,虞立红提到,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提出依据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以及未来不分批次录取,增加高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等改革,均扩大了考生的选择权,但同时也对高校规范招生、促进公平提出更高要求。“高校的社会声誉将直接影响生源质量,成为高校的生命线,维护生命线的行动必然是主动的。”

着力推进教育公平,但教育科学性要逐步解决。顾明远坦言,新方案是建立在力求“平衡”和“利多弊少”的基础上,无法达到“绝对好”。“学业成绩怎么考?综合素质怎么评?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在虞立红看来,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抓住了考试招生的关键环节,举措具体明晰,将带给高校招生一系列新变化,任重而道远,“高校推进改革需要更新观念,需要智慧与魄力,更需要严谨和整体设计,但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