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信访制度的前世今生

yangguangjingpin 2014-09-02 21:09:03 总第178期 放大 缩小

 

最近,上访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因为江苏泗洪7个访民集体自杀事件而再次沸沸扬扬。呼吁改革中国信访制度的各界人士不在少数,尽管此前曾作出一些改革,比如,不准越级上访等等,但是,由此看来,改革并未达到相关人士所期待的结果。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上访,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不满意政府对自己的事情的处理结果而对其大加指责。中国信访制度从设立之初就是如此吗?还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才慢慢变了味?而信访制度的未来又是怎样的?

而谈到上访,又不能不提到截访。在信访的链条上,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上访者,以及庞大的截访群体。甚至,还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有专业的公司替当地拦截访民。“在北京的各个火车站,都聚集着大量的截访人,如果有上访的人进京,地方上就会打电话给截访人,向他们提供上访人的姓名、车次、长相等资料,截访人通过关系,可以以查身份证为由,在火车站堵住他们。”一位截访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之所以地方政府如此急切地要接回进京上访者,源于信访压力。据河北基层一位乡镇领导透露:“我们信访维稳压力非常大,只要有进京赴省上访的就免职,您说好不容易争取到一官半职,容易吗?我现在年纪还不大,但从奥运安保以来,血压就高了,非常上火。信访是目前的大气候,尤其是个别闹访户,越是敏感期越是闹。”

然而,倘若回望信访制度的产生历程,却会发现,信访制度的设置初衷依旧充满着善意,信访制度也曾经发挥过重要的现实调解作用。信访制度设计的初衷,概括地说来,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各级人民政府同人民的密切联系;维护信访秩序;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然而,民众“信访不信法”,必然导致通过其他途径不能实现权利救济的民众,大量涌入信访渠道,越级上访,甚至到北京上访。正因为地方大量访民开始涌入北京,中央要求地方政府对这一群体进行关注,尽可能地将上访人接回当地,为此还设置了信访排名。所谓信访排名,是指各级党政领导成为信访责任人,辖区内访民进京上访次数与其升迁直接挂钩,即所谓的“一票否决制”。

面对“零上访”、“一票否决”等考核压力,千方百计控制进京上访人员、花钱买“稳定”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非常之举”。同时,由于现在信访已经是整个维稳工作的重点一项,信访工作是高悬在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于是地方基层官员便千方百计、不择手段也要维持表面的稳定,控制上访,截住访民。

中国信访制度历经了半个多世纪风雨。十八大召开之后,针对信访制度的严重弊端,触发了一场国家主导的重大改革。这场信访改革一经面世便争议不断:赞成者有之,认为其为旧信访制度赋予了新的生命;贬损者亦有之,认为与其缝缝补补,病灶未除,不如干脆将其废除。行走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信访,究竟应向何处去?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