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市民文化大讲堂:彰显深圳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

yangguangbaodao 2014-08-04 19:58:31 王云伟/本刊记者 总第177期 放大 缩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近日迎来第800期讲座,这个不需要预订座位、不需要买门票、对所有人开放的大讲堂悄然间走过了十年。莫言、汤一介、厉以宁、张继钢、易中天、于丹、白岩松、王蒙、王刚……十年间,近千位饱学之士来深圳播撒智慧种子,为无数渴求文化的深圳人带来一次次思想的启蒙,印证了文化是流动的理论。

6月29日下午,“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十年暨第800期特别节目”在深圳广电集团演播厅举行,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文化部科技司司长于平以及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人白岩松,就“文化是流动的”这一主题展开对话。现场嘉宾还为十佳“堂粉”颁奖,并朗诵由王京生创作的《用爱造一座城》。

创办大讲堂,提高城市品位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人白岩松与文化部科技司司长于平都曾做客过市民文化大讲堂,对于与大讲堂结缘,两个人均表示十分感慨。

市民文化大讲堂到底是怎样创办起来的呢?在当天的节目现场,王京生回忆道,创办市民文化大讲堂,应该是“公私兼顾”,既满足深圳这个城市的愿望,也满足了自己的愿望。

王京生认为,深圳一定要形成求学问道的风气。而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宗旨为什么是“鉴赏·品位”这四个字,“简单而言就是求真善美,对真善美要懂得鉴赏,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美的?要欣赏它。要通过对真善美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品位,提高整个城市的品位。”

文化在流动中产生惊人的能量

王京生曾经提出过“文化是流动的”这一观点。他表示,任何文化都是需要陆续积淀的,流动代表着文化的本质,文化在时间上的积淀是纵向的,而在地域上的流动则是横向的,文化在流动中会产生惊人的能量,深圳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

对于“文化是流动的”这一观点,于平指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陈述或者描述,而是一种强烈的主张,流动的文化才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文化。而深圳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其文化更有一种包容性。

谈及文化权利这个问题,白岩松表示,他最看重的是权利的来源。他指出,政府不仅是文化权利的供给者,更要提供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服务,而市民也需要像卫兵一样,捍卫自己的文化权利。

深圳有诸多文化品牌,如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创意十二月、关爱行动等。谈及打造这些文化品牌的秘诀,王京生坦言,“从文化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就是要知行合一,首先得知道,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其次是,做文化以什么为起点,以什么为根据。比如,读书月就是求真,关爱行动就是求善,创意十二月无限的创意就是求美。这就是秘诀。”

文化大讲堂成为市民精神乐园

“十年风雨,大讲堂一路走来,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十年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公共文化,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为宗旨,讲文学、讲艺术、讲科学、讲知识、讲美好人生,坚持了组织承办社会化、服务对象市民化、讲座嘉宾高端化、信息传播多元化的运行模式。”当日,深圳市社科联党组书记、深圳市社科院院长张骁儒回顾市民文化大讲堂十年历程时表示。

据悉,大讲堂先后邀请了莫言、易中天、于丹、白岩松、王蒙、但昭义、白燕升、陈佩斯、厉以宁、姜昆、王刚等中外名家登台演讲,推出了800场市民喜闻乐见的讲座,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精神生活,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市民文化权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深圳十年的文化建设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骁儒表示,十年来,“市民文化大讲堂”已经成为广大市民求学问道、探索知识的生动课堂,陶冶情操、涵养心性的精神乐园。“市民文化大讲堂,让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因为崇尚学习、追求知识而备受尊重,让深圳的智慧型、力量型、创新型城市文化建设更加光彩夺目,更加富有内涵。”

深圳市民文化权利日益彰显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组委会表示,大讲堂十年,是深圳市民文化权利日益彰显的十年。“十年来,走进大讲堂聆听名家开讲的市民数以十万计,而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微博、微信等传播手段受惠于名家观点的市民更数以千万计,政府、专家、市民,合力推动,‘堂粉’纷涌参与到大讲堂建设的团队、社会机构日益增多”。

大讲堂十年,是深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就初显的十年。“从全国、全球来到这里的朋友们,每次对这个城市都有新的认知与感慨,青春的、激情的、开放的、兼容并包的城市文化的融汇,令这座年轻城市越来越呈现清晰的文化追求与品位,城市如南国初夏盛放的凤凰花一般火热,城市文化软实力生长其中,充盈其间。”

大讲堂十年,更是深圳城市愿景与品格逐渐成型的十年。“力量型、智慧型、创新型城市文化品格的构建,倡导市民求真求善求美的文化追求,是深圳这座城市与全体深圳人的共同愿景。流动文化的城市和拥有古老文化积淀的城市拥有着意义相同而旨趣各异的文化品格,国家文化主权意识经由每桩每件文化品牌活动的发展、推进而深耕于每一位市民内心,最终形成自醒、自信的国民文化主体,这是新城市文化经由创造性发展形成的融汇传统人文精神的新根脉。”$nextpage$

800期文化大讲堂滋润城市,滋养市民

2005年6月,以“鉴赏·品位”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文化普及活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启动。于今,已迈入第十个年头。

十年春风雨露,八百文筵清馨。十年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邀请了700多位海内外名家学者登坛开讲,与市民面对面交流,以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形式,让课堂走入生活、学术邂逅大众,赢得市民喜爱,经由媒体传播,受众累计达上亿人次,更有数以万计的“堂粉”为之如痴如醉。

每年的4至10月,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如约而至,与市民共度充实的周末时光。十年辛勤耕耘,十年砥砺前行,大讲堂跻身“市民喜爱的深圳十大文化品牌活动”,荣获全国“文化创新奖”、“全国十大文化创新工程”。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共享模式,让名家学者“大家”走向大家、走向市民大众,成为“市民学习的讲堂、文化传播的殿堂”。

时光流淌,迄今800场讲座犹如一汪清泉,滋润着城市,滋养着市民。

深圳“十年磨一剑”精品文化全民共享

2005年6月26日,著名钢琴教授但昭义携弟子登上市民文化大讲堂,开启这场文化盛宴的大幕。从此,这个文化品牌开始在鹏城扎根,好学尚思之风随即弥散。

这一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等多个单位联合主办的新生文化品牌很快引起各界关注:它是全国较早推出的由党委政府牵头、专为公众举办的公益性大讲堂,将学者请出了象牙塔,让普罗大众直面高雅文化,构建了一个高雅文化走向社会、走进市民生活的新平台,开拓了一个先进文化全民共享的新形式。

从一开始,大讲堂就定下了“鉴赏·品位”的主题,明确了“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公共文化,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主旨,这一宗旨十年来推动着大讲堂阔步前行——700多位名家学者举办了800场讲座,现场听众总数约12万人,每年递增约9%,而通过媒体分享大讲堂的受众达数亿人次。

大讲堂的魅力何在?讲堂是古已有之的授课形式,而在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为己任的深圳,它成为了一项全新的文化普及工程——在讲座内容方面,突破了狭义的社科圈子,范围涉及大文化各领域,为市民提供丰富文化大餐;在传播范围内,突破了学术圈子,最大限度调动市民参与热情;在承办机制上,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机构广泛参与大讲堂运作,达到“社会文化社会办”效果。

正是文化机制上的创新引领、运作方式的社会化、讲座主题系列化等诸多创新之举,让大讲堂在十年成长中迸发出日益鲜活的生命力。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是大讲堂的座上宾,在他看来,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创新品质很高,为群众提供了高品质文化服务,深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在文化建设上动脑筋,真正把文化惠民工程做好,为全国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推崇创新、激扬智慧,大讲堂赢得市民共鸣

2008年6月的一个周末,深圳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作客市民文化大讲堂的是著名作家王蒙,妙趣横生的《文学的启迪》讲座引起笑声、掌声不断。

讲座的火爆,令王蒙对市民文化大讲堂留下深刻印象:“从市民文化大讲堂中,就可以看出深圳是一座非常关怀市民文化需要,以及有多种文化活动的城市。开办大讲堂,非常令人鼓舞、令人高兴。市民对于文化的热情追求,更使大讲堂能够办起来,而且越办越好。”

谈笑有鸿儒,这是大讲堂对市民的馈赠,也为这座学习型城市带来更有力的文化脉动。至今,已有近千位名家登上过市民文化大讲堂的讲台。他们中既有学力深厚的学者,如汤一介、李欧梵、陈鼓应、周国平等,也有学术名人易中天、于丹等,既有蜚声文坛的作家,如莫言、苏童、白先勇、二月河等,也有演艺大家,如陈佩斯、姜昆、谢芳、王刚等。他们为市民带来了有价值的观点,并与观众畅快交流。

免门票、零门槛,只要你愿意,就可在家门口与似乎遥不可及的大家近距离接触。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对市民大讲堂寄予期许,“作为建设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的重要品牌,市民文化大讲堂推崇创新、激扬智慧、凝聚力量,在自由平等宽松的机制中,讲文学、讲艺术、讲科学、讲知识、讲美好人生,不断增添城市中的精神含量、学术含量、科学含量、知识含量,培育市民的真理追求和价值追求,营造出尚德崇文、勇于探索、昂扬向上的城市文化氛围。”

“曲高和众”,十年大讲堂,精彩不间断。多年来,主办方坚持每月设定一个主题,举办系列讲座。如今年主题就涉及城市人文精神、国学文化解读、军事国防教育、文学经典赏析、文明礼仪养成等,持续的创意、不变的品位,让“口味刁钻”的市民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

文化大讲堂“润物细无声”

每周六、日下午,深圳市民小陈早早从家中出发,赶到图书馆报告厅抢占第一排的位子。常去大讲堂的市民都认得这位每期都会发言提问的忠实听众,除了每次都抛出高质量的问题之外,每一期大讲堂的内容,小陈都会详细记录,回家后也不时翻看:“来市民文化大讲堂已是周末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大讲堂,那天好像会觉得缺少了什么。”

像小陈这样的“堂粉”,有1.5万人之众。他们会定时关注周末的讲座预告内容,挑选感兴趣的讲座,呼朋引伴共赴讲堂。不少资深“堂粉”还成为大讲堂听众俱乐部成员。大讲堂俱乐部是市民文化大讲堂社会化运作的一大举措,俱乐部定期进行交流,评点嘉宾表现并推荐合适嘉宾,有不少重量级嘉宾就是“堂粉”各显神通请来的。

没有时间到现场聆听的市民,则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微博微信、音像书籍等传播手段欣赏名家风采,大讲堂现已构筑起一个立体多元的传播体系,为市民观看、收听、阅读提供便利,品牌影响不断拓展。

如今,在周末走进大讲堂已成不少深圳市民的生活方式。有位市民幽默表示:“在这里,我们可以听到如此多的名师名课,花两小时就能分享到各行各业的最新成果,我感觉自己享受到了‘博士待遇’。”有位母亲深有感触:“在深圳,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带他到市民文化大讲堂来听课。”有位白领发帖:“从现场的热烈反响可看出,大讲堂是多么受欢迎,确实起到弘扬人文精神、丰富市民生活的作用。”因为这份爱,许多人把大讲堂课程表贴在书房;因为这份爱,许多人习惯了一到周末就朝市图书馆赶来。如同大讲堂主题曲所唱,“课程表贴在书房,好奇心回到胸膛,又是一个学生时代,喜气洋洋走进大讲堂……走进大讲堂,世界就变得青春奔放,走进大讲堂,生命就变得快乐芬芳。”

大讲堂的十年,是深圳文化跨越的十年

大讲堂的十年,是深圳文化跨越的十年,800场讲座涵养城市文化清泉,朵朵水花清新怡人。

“一个地方如果一年修一段城墙,十年下来,就是连绵不尽的长城。木石易朽,文化之城与血脉共存,经久不衰,市民文化大讲堂回应了一个现代化文明城市的市民所需求的广泛课题,无数人受益其中,可以想象深圳市民十年中心灵的变化,向真向善,趋和趋美”,大讲堂嘉宾、一级作家鲍尔吉·原野说,“这是一个玉化的进程,一个城市在岁月的微风中变得温润雅致。”

新起点,再远航。在大讲堂十年图片展后序《我是深圳的孩子——市民文化大讲堂十岁自述》中有一段话:

“我是深圳的孩子,我将令生我育我的这座城市越来越闪烁美丽人文的七彩之光。我将以最饱满的生长力成长,让文化空气满溢我的母亲之城,文明之花随城盛放;我将以最美丽的姿态生长,让讲者欢喜,让听者欣然;我将十岁,再十岁,又十岁地灿烂鲜美,直至永远。”

让公共文化产品亲近市民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是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科联等主办,深圳图书馆承办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自2005年创办迄今,已举办了整整800期。从开办至今,大讲堂探索出了一种政府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形式,对深圳市文化形象是一次很大提升。2009年,大讲堂还被文化部授予“文化创新奖”。应该说,深圳对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特别是市民文化权利的重视,是这些成果取得的重要原因。

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看,文化大讲堂应被视为深圳文化战略的一部分。表面来看,靠每星期一次、每次观众不过百余人的公益讲座来提升一个城市的市民素质,受众数量固然有限。但是,十年持之以恒,产生的是裂变效应。即一个个听过讲堂的市民,将会成为一颗颗传播文化的种子,在每个社区和家庭生根发芽。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神奇力量,与今年进入第15个年头的深圳读书月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北上广这些以文化著名的城市,文化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并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大学、图书馆、书店、咖啡馆,经常可以看到这些由市民自发发起的文化活动,包括讲座。事实上,文化讲坛之类的产品是文化繁荣的结果,而不是原因。面向公众的知识传播行动固然重要,但知识创造本身却更为重要。这些文化产品的产生过程在多数情况下多是市场需求、学术兴趣的自然衍伸的结果。而在深圳,在文化大讲堂示范效应之下,各种民间讲座同样遍地开花。这种变化,意味着自由交流时代的来临,而众所周知,自由交流是文化创造力的最重要来源。

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刻体现了深圳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记者认为,从长远来看,深圳需要真正的文化战略,更加深入、全面和系统化。在深圳读书月、市民大讲堂等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和公众自身的力量,激发社会需求,注重大学等知识共同体的建设,让公共文化产品无处不在,让市民文化权利不断得到满足,相信一定会为深圳这座城市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动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