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足球,何日出头

yangguangjujiao 2014-08-04 19:54:03 马想斌/特约撰稿人 总第177期 放大 缩小

 

全世界球迷四年一次的party,终于以德国战车带走大力神杯画上了一个句号。然而,大洋彼岸的火热,难免“波及”到让人失望的中国足球。“没有中国队参赛,你们也有记者来”的尴尬,以及社交网络中各种调侃中国足球的段子,让作壁上观的中国球迷,在狂欢之余总有那么一点心酸。

世界杯盛宴,我们兀自品尝中国足球的落寞与感伤,中国人只能是看客,因为我们没能冲出亚洲,更没资格在世界舞台上一展身手。十几亿中国人真的就选不出几个会踢球的?

被失望的球迷屡屡以“扶不起的阿斗”为比喻的中国足球,何日才有出头之日?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但更多的人,希望能给成功划出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只是,中国足球成功的时间表,难倒了一大批人。

足球与中国足球

当世界跳起来了桑巴舞,在社交网络中熬夜看球的中国球迷,大多数只能拿出世界杯绿茵场上的碎片,来映照足球带给这个国家的伤疤。

2002年,中国足球第一次挺进世界杯,先被一个并不被大众熟知的小国家哥斯达黎加虐,紧接着又遭遇了足球强国巴西,当年含恨离开之后,中国足球至今再无缘世界杯。如今,在刚刚结束的巴西世界杯上,球迷看到那个小国家哥斯达黎加并不弱,当年中国足球被虐似乎成了一种可以释怀的必然。之后,东道主巴西被德国7∶1横扫,接着又挥霍在与荷兰队的季军争夺战中。

央视新闻评论员白岩松说,“巴西队最后两场丢了10个球,超过了2002年中国队首次参加世界杯3场小组赛的总丢球数(9个)。这样比不对,一届是一届的,中国队这次明明1个球都没丢。”在如此调皮的苦涩中,人们再一次意识到足球与中国足球的距离。

“中国足球,就是聊天吐槽的对象。”这些年,似乎在任何地方,很多球迷形成了一个共识,看球图的是赏心悦目,而看中国足球则是“给自己添堵”。

正如《中国青年报》在一篇题为“足球与中国足球是不是一码事”一文中引述球迷的观点,足球的观赏性最为重要,不管是智利、哥伦比亚等队采用的积极进攻战术或是意大利队坚持的保守功利主义,每个国家鲜明的足球风格成为大多数中国球迷选择支持对象的标准。但对于中国足球,很多球迷都无法概括其风格,反而都默契地贴上“急功近利”的标签,“中国足球的性格优柔寡断,有点儿四不像,一任外教一种风格,稍微一遇挫折马上就推翻重建,时间就这么白白耽误了。”

事实上,“1978年,中国老百姓才有规模地了解世界杯。”这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汕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回忆。当时,一部名叫《世界在他们脚下》的影片,让中国球迷赫然发现世界足球已经发展到了这种水平。

而真正将足球与中国足球划分开的,是2002年。那一年,米卢带领着中国足球队,冲进了韩日世界杯,尽管三站全负,但中国足球昙花一现的瞬间,还是让很多球迷重新关注中国足球。然而,那年只是中国足球这些年最后一次绽放,此后便陷入既无法普及足球又无法找到提升职业足球真谛的困局里。

之后,随着队长马明宇宣布退役,邵佳一赴德国踢球,江津、祁宏等参与“末代甲A”的假球,2003年成为中国足球“黄金一代”的转折点,也是日后“中国足球扫赌打黑风暴”频频提及的关键一年。曾经为国家而战的足球,丢弃了体育精神,开始推崇金钱至上。收买裁判、打假球,踢球仅仅成为球员谋生的工具。$nextpage$

看不到未来,却能看得见历史

“中国球迷那么多,为何找不到11个人踢球?”中国球迷的热情和中国足球的落魄,让很多人有了这样的的疑问。

当很多人在滚动的足球上找不到中国足球的未来时,很容易将目光回溯到历史里。

2004年7月15日,在第三届国际足球博览会暨第三届世界足球论坛开幕式上,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山东淄博为足球的发源地。蹴鞠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体育运动,曾流行于2300多年前齐国都城临淄。

2300年前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如今只能在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笔下追寻当时的情景。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国那时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超级大国。2300年的岁月,就在人类的繁衍生息发展中匆匆过去了,今天,当我们坐在酒吧里,端着啤酒杯,欣赏4年一次的世界足坛“大餐”时,我们或许想不起这些过于遥远的历史,然而在中国球迷心中,百年前的晚清民国,当现代足球在这片土地上起步之时,也曾创造过如今难以想象的辉煌。

从清末留着大辫子在北京胡同里踢球,到民国初年中国足球的兴旺已出现苗头,并掀起了一股势不可当的足球旋风,从1915年到1934年,中国队在远东运动会的19年间,连获9届足球冠军,其中从第2届到第8届,蝉联7次冠军,号称“远东连捷七届”。尤其是1923年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在日本大阪举办。日本人以为稳操胜算,准备一雪前耻,不料又以一比五大败,又惊又气的日本媒体纷纷印发号外,沮丧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当时的中国足球,显然没有现在这么阔气。当时,没有人投资足球,国民政府也没有相关的预算。为了筹备1936年柏林奥运会,只能向各个政府部门去“化缘”,经过一番从上到下、地毯式的“化缘”,共筹集资金17万元,但仍缺5万元。

于是,一场江湖卖艺便开始了。足球队提前两个月出发,从越南、新加坡、印尼到马来西亚,经过缅甸和印度,中国足球队一路踢向柏林。先后踢了27场球,其中胜24场,平3场,筹得收入20万元港币,解决了中国奥运代表团成行柏林的路费。

尽管当时中国首战便是作为现代足球运动鼻祖的英国队,终究因体力不支被淘汰了。可这些曾经变成闯荡江湖、卖艺谋生的足球队员,在国内甚至亚洲都是被人顶礼膜拜的。足球主力队员李惠堂,与贝利、马修斯、斯蒂法诺、普斯卡士并称为世界五大球王;张邦伦,拥有远东第一“铁门”之称,1948年和1952年,曾两次代表中国出征奥运会;谭江柏,为香港著名歌星谭咏麟之父,外号“谭铜头”,连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也曾因其头球功夫颇佳向其赠送了一块金驼表。

没有人口,何来人才

巴西世界杯结束了,奉足球为宗教的巴西,被踢成大筛子,中国队恐怕都不会输得那样惨,这大概对中国球迷那拔凉拔凉的心,算是个安慰。

然而,中国足球究竟患上了什么病症?却始终是人们无法回答的问题。人们看到,朝鲜在封闭中把足球搞得风生水起。韩国多少年让中国戴上一顶令人心寒的“恐韩症”帽子。就是日本,与我们的职业联赛同时起步,但如今,哪还将中国足球放在眼里。

十几亿中国人,真的就选不出几个会踢球的?

如果要正面回答这样的问题,必须先了解当前中国十几亿人踢球的现状。要知道,一个国家足球水平的高低,根本因素取决于该国足球人口的基数,这也是足球与绝大多数竞技体育项目的最大区别,

可当我们期许一个足球强队的出现时,忽视了现实的境遇。中国足协曾公布过一项数据,2011年国内注册的足球人口萎缩到只有3000人左右,近14亿人中每40万人中只有1个注册足球运动员。荷兰人口没有北京市人口多,足球注册人口却有120万,每15人中1个;日本足球人口200万,中国青少年足球人口3万,日本是我们的10倍,30万。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49支,加上草根的也就几百个,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和日本的数据均超过中国几十倍。

曾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足球学校正在“绝迹”。2001年国足打进世界杯时,国内足校超过2000家,10年后成气候的还不到30家。位于河北秦皇岛的“中国足球学校”以官办起家,规模庞大,2009年也停止招生。

越来越少的人去踢球,自然也就让中国各级国字号球队的选材陷入困境。2012年的U17国少队首期组建时,适龄的注册球员仅仅只有51人,以至于应该是1996年出生球员为主的球队,主力阵容中却有一半都是1997年出生的球员,球队被迫以小打大。

甚至,有人说,中国人热衷于盖楼,却不让孩子踢球,原本可以修建足球场的地方,被高楼所侵占。全国有多少足球场呢?不知为何没有官方统计,估计标准的草皮足球场不会超过600个,相比之下,这20多年来,虽然三令五申,中国违规修建的高尔夫球场数量已经超过600,一个高尔夫球场占地的面积大约可以修建100个以上的足球场。资金投入比例也差不多。罕见有块绿地旁边插块牌子:“嫩绿小小草,最怕你的大大脚。”

但是,最近两年中国足球正在探底回升。众多有识之士越来越意识到了青少年足球的重要性,以恒大、万达为代表,青训问题不再被漠视,加上校园足球工程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铺开,踢球的小孩又慢慢多了起来。

中国足球最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恒大能否许一个未来

经过半年的足球反腐,以及国家领导人对足球的重视,在今年年初,推迟了足足7年的中国足代会终于召开了。

国际足联执委、亚足联第一副主席张吉龙会后激动地对媒体表示:“这次会议是在我们中国足球不景气的情况下召开的,可以这么说,我个人觉得中国足球的春天就要来到了。作为足球从业人员应该按照新主席所讲的,要有信心、有决心,同时横下一条心把中国足球搞上去。”

与之相呼应的是,恒大足球横空出世,给沉闷的中国足球注入了新的活力。自2010年进入足球领域以来,恒大4年超过20亿元的投入,为恒大带来了中超“三连冠”和创中国足球职业化历史的亚冠冠军。

分析者认为,在缺乏成功商业模式的中国职业联赛,恒大成功构建了一个“足球-品牌-产业”的价值链。通过品牌这个桥梁,恒大把新业务足球和主业地产联系在了一起。而对于中国球迷来说,更重要的是,恒大模式是否能够许给中国足球一个美好的未来?

就在恒大捧起亚冠冠军奖杯的一周之后,中国国足在西安举行的亚洲杯预选赛中,淘汰出局。恒大的成功,尽管给疲软的中国足球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并未让中国足球“雄起”。

人们看到,恒大舍得砸钱,但恒大成功的启示不仅仅在于砸钱,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进行了全职业化的操作。经济实力、重奖机制、企业化管理作为“恒大模式”的先决条件,决定了此类成功的商业属性,它可以成为列入大学经济教科书的经典案例,却并不具备在中国足球球范畴内的推广价值。

事实上,中国足球不缺钱,缺的是职业化的管理和经营的模式。就在人们为恒大夺得亚冠欢欣鼓舞的时候,曾培养出冯潇霆、赵旭日等国脚的辽足知名个体户教练程显飞打官司的事情,又冷不丁地把中国足球令人沮丧的青训弊端放上了台面。教练为要培养费状告弟子,一场两败俱伤的官司,始作俑者其实是中国足球从未健全过的青训体系,而这只是中国足球诸多恶疾之一。

所以,当恒大站到亚洲最高峰,只能说是恒大模式的胜利和恒大管理理念的胜利,并非中国足球的成功。

正如足坛名宿金志扬所说,“恒大的成功相当于给沉疴已久的中国足球打了一剂强心针,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和希望。但中国足球内在肌体的康复不能只靠恒大。中国足球还没有质的变化,特别是国家队这个层面。”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