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状元与超级中学,谁成全谁?

yangguangjujiao 2014-07-23 18:55:15 李 妍/特约撰稿人 总第176期 放大 缩小

 

几乎没有悬念,高考成绩发布后又成“超级中学”们展示高考榜单的盛宴。被称为“高考巨无霸”的河北衡水中学再次包揽了该省的文理科状元,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本溪高级中学、海南中学、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无一例外,这些传统的“超级中学”也纷纷把本省状元收入囊中。

状元,本是偶然的产物。一个人拿了全省第一,或许并不能说明什么,但一所中学总是能批量化地产出状元,这种现象就足以值得一探。

媒体揭开了这层面纱。报道中,这些“超级中学”俨然就是制度严苛的流水线“兵工厂”。以衡水中学为例,这条“兵工厂”流水线从每天清晨5∶30开始运作,到每晚上22∶10关机停工,其间的每一分钟都被精确管理。成绩、德行、卫生……生活、学习中的一切全部纳入“量化计算”,包括“男女生频繁交往”、发呆、吃零食等都属扣分范畴。拿着“超级中学”的作息时间表,你甚至看不到哪怕一分钟,是留给学生们自由支配的。

流水线的“超级中学”制造了高考的超级神话,但状元的神话却在对“超级中学”的抽丝剥茧中逐渐幻灭。“超级中学”制造的惊人成绩固然让人艳羡,但放在去应试化、社会评价日益多元的语境中,人们似乎更有足够的理由去质疑这个把个体潜能挖掘到极致的“高考兵工厂”,连带着,也一同质疑这种模式下创造出的状元:一个从流水线上用一个固定模子生产出来的产品,就算它再怎么光彩夺目,未来又能拥有多少可塑性?又能发挥多少创造、创新的价值呢?书呆子、高智商低情商、高分低能……这些标签开始与状元如影随形。但与此同时,在媒体报道中,并不那么苦哈哈的状元形象开始崛起:阳光、活泼、效率、兴趣广泛、交友甚广……俨然就是素质教育的典型。

神化还是妖魔化?究竟哪一种才是真实的状元形象?要看到,无论是把状元当成抨击应试教育的靶子,还是树为素质教育的典型,如果我们不能以平常心来对待状元,我们就无法更淡定地对待“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模式,就无法更平静地看待自己的未来人生。什么时候,我们对状元不热炒也不冷讽了,什么时候,我们就离自己的内心更近一些。

超级中学:高考状元赢家

2013年,《南方周末》头版那张声势浩大的河北衡水中学2012届高中毕业生合影,震撼了很多人。在一些中学校长看来,衡中就像这张图片所展示的那样,学生围站了整个操场,“像黑洞一样”吸纳了全省甚至省外的优秀生源,“站起衡中一个,倒下一片。”这其中,被这个“超级中学”“黑洞”吸纳的,就包括高考状元。

放眼全国,像衡水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不止一个。根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顶尖中学排行榜》,这份榜单上的不少学校多年来几乎都是状元产地。在这张排行榜上,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排名第一,报告显示其共产生了35名状元。银川一中历史上共产生了14个状元也居榜单前列。西安高新一中以及衡水中学也都因历史上分别产生了9名和8名高考状元而上榜,2013年,这两所学校分别囊括了两省的文理状元。襄阳五中虽然在这份榜单上排名靠后,但是2013年却包揽了湖北省的两名状元,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该校几乎年年都能产生状元。

这些学校不仅能“批量”生产状元,而且还囊括了全省的高分考生,同时,这些学校进入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人数也非常多。虽然在官方的表述中,状元不能给学校带来什么,但是在民间,状元就是一所学校的“金字招牌”。有了“金字招牌”自然会引来更多优秀生源以及择校费。为了保住学校的“金字招牌”,这些学校的学生、老师压力巨大。

在百度衡水中学贴吧里,有一篇题为《家有宝贝在衡中》的帖子,上面透露的一些信息可以一窥这类名校的情况:比如,学生上两周课才能放一天假,每月都有月考;作业考试化,每天可能都有一科在测试,只要测试就排名,出结果就直接挂在教室后面;作业分必做、选做和自助,如果哪科作业被学生全写完了,就是教学事故。也有学生回忆2007年在衡水中学复读的日子,发呆、吃零食、撕纸都会被记录,损失班级量化考核的成绩。一天晚间,她尿急去上厕所,就被工作人员记录下来,第二天通报批评就上了黑板报,班级量化考核被扣掉一分。

在媒体的眼中,这些“超级中学”就是一条教育的流水线,现代企业的流水线被无缝移植到中学教育当中。教师们仿佛是往电路板上焊接元件的员工——她们在规定的时间点上,娴熟地把语文、英语、数学等科目考试所需要的知识,焊接到这些十六七岁孩子的大脑里。这个工厂的产品,便是每年6月份的高考升学率。而每年金光闪耀的升学率既让“超级中学”成了高考的最大赢家,也让它们承受了无尽的批评。因为“超级中学”固然创造了很多高考神话,制造了无数的状元,却违反了教育规律,破坏了当地的教育生态平衡。“超级中学的本质是一种过度教育”,衡水中学一位离休领导所说的这句话,代表了人们普遍的看法。

状元成为应试教育的靶子

既然是过度教育,人们理所当然会认为,状元就是过度应试教育的产物,是靠揠苗助长生出来的头名。于是,状元神化的形象开始幻灭,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许多人认为,从这种教育中走出来的状元,只能是高分低能,是不问世事的书呆子,这样的群体也难拥有自由与开放的广阔未来。

现实似乎也在证实人们的判断。就在自行在内地收取本科生的头年,香港大学拒绝了11名内地高考状元。彼时,港大教务长韦永庚指出,港大对申请人的成绩与面试表现同等重视,以免出现“高分低能”学生。如果是只求读书来港,完全不打算参与课外活动的“书呆子”,则不会被收录。最终有11名“状元”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而被拒之门外。

状元的未来似乎也未能尽如人意。一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的时间,产生了为数不少的状元,但这些高考状元大多职业成就平平,历年竟没有一名成为杰出人才并做出杰出贡献,仅有个别理工科状元变身“职场状元”,而人数最多的经管专业高考状元多属“高级打工仔”,少见各领域的拔尖人才。

高考状元职业成就低于社会预期,甚至被自由开放的港大拒录,让许多人惊呼高考状元不过是现代“仲永”。尤其是在把应试化教育演绎到极致的“超级中学”中,状元更是成为人们抨击应试教育的“靶子”。从炒状元,到故意贬低状元,人们对状元评价的变化,证明了人们对教育态度的变化。这一方面证明,在一个对个体评价日益多元的社会,状元的“祛魅”一定程度让人们摆脱了“唯分数论”的情结;另一方面也在证明,人们对教育依然缺乏一种理性、平和的态度,因此对状元的态度才会迅速地从捧杀走向棒杀,而这对状元、对教育其实都未必公平。

状元的形象越来越丰满

因为“超级中学”盛产状元,就把状元当成应试教育的靶子,这样的观感未必准确。事实上,从媒体对状元的报道及相关调查来看,状元们似乎已经颠覆传统的书呆子形象,人人个性突出。“2009年中国高考(论坛)状元调查报告”就对2009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除山西、西藏等)高考状元的兴趣爱好、年龄结构、性别构成、报考大学及专业和毕业中学等状况展开调研分析。调查显示,高考状元已经步入“90后”时代,新科高考状元整体上堪称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完全颠覆长久以来很多人心目中关于“高考状元”的“书呆子”形象。

与以往状元相比,“90后”状元个性更显突出。在2009年新科高考状元中,不乏能歌善舞、文理兼修、古典与现代,娱乐与学习兼顾之辈。如江苏状元潘怡婧兴趣广泛,喜欢阅读、看电影、听音乐、体育锻炼,钢琴专业考试考到10级。陕西状元王欣怡在喜欢弹奏琵琶、古筝以及拉二胡等传统民族乐器的同时,还是台湾歌手周杰伦的忠实粉丝。2013年的北京文科状元张韵凝在公布高考成绩当天,正在剧院听音乐会,喜欢音乐的她不仅弹得一手好钢琴,而且喜欢烘焙。北京理科状元朱宸卓更是运动爱好者,在他的很多照片上都能看到手腕上的护腕,据说,高中三年朱宸卓几乎天天都带着它,即使是高三备考最紧张的时候,朱宸卓也坚持每周打两次球。

相对于这些体现状元素质的常规套路,更让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2013年的武汉高考状元和佛山禅城区理科状元居然在高考后大声喊出了“爱的宣言”。状元的爱情故事,也迅速成为了网络美谈和佳话,这进一步颠覆了状元“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

虽然很多网友对高考状元们“从不上课外辅导班”、“不熬夜”的说法表示不相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如今高考状元的形象越来越丰满。相对于这些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更为丰满的形象,“有多少状元能够成才”的诘问,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事实上,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杰出的历史人物基本不是状元,很多甚至连考试高分的优胜者都不是,这并不是由状元的应试性造成的。个体的成才或成功,很多时候取决于社会历史环境等复杂因素,所谓时势造英雄,成功很多时候并不完全由个人能力所左右,而在特定时势中能够成就伟业、出类拔萃者,所凭借的往往是抱负、胸怀、勇气、意志,是知人论世、审时度势的悟性,而这或许并不是擅长智力学习的状元的强项。

明白了这一点,或许我们对状元就更应该多一份平常心。不因状元资质惊人而过分神化,不因状元在应试上表现突出又过度贬低。不管对状元还是普通孩子,我们不妨都更淡定一点。人生本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对每个人来说,成功的教育是每一个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状元本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先做最好的自己。而那些形象越来越丰满的状元,其实做的正是自己。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