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放不下的状元情结

meiqifengmian 2014-07-23 18:38:30 毕晓宁 总第176期 放大 缩小

 

时值盛夏,最吸引眼球的新闻莫过于高考,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高考状元也开始频繁登上媒体的头版。中国人素来有“状元情结”,而今年关于高考状元的新闻更让人百感交集,这一切只因为一个女孩:去年获得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被香港大学录取而又退学、今年重考仍然是高考状元的刘丁宁。

不停在谈该如何如何改革,但是,这么多年中国人似乎仍然未从“状元情结”中走出来。它是每一年高考后的保留节目。这种狂热的氛围,在1990年代,开始被市场化的媒体抓住并扩大渲染。上电视,做节目,每天的采访忙得不亦乐乎,社会上各种名誉也蜂拥而至。随后,教育部门的文件就下来了,要求“严禁炒作高考状元”。但是,教育部三番五次的禁令仍然阻挡不住各路媒体变着法地炒作状元,拉条幅、放烟花已经是最普通不过的了,甚至有学校为状元树雕像。

高考在中国人心目中仍然占着最重要的位置,是教育投资的最终验收,以及个人人生方向的关键点,而站在关键点上的最大赢家,毫无疑问就是高考状元。因此,“状元现象”虽历经各种新教育观念的批判与冲击,但至今未见根本动摇。

中国的高中生,像是圈养在高墙深院中的珍稀动物,他们的知识饲料和养育方式,完全被学校以及以考分为核心的高中教育体系所控制,社会任何进步的理念和资源,都难以成规模、成系统地进入这个体系。这就导致:下一个人才培养体系,在面对将要“施教”的“材料”时,完全是盲目的,也只好用统一的标准与模式去雕琢他们,即使有时候不得不削足适履。于是,我们看到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高分——名校——热门专业,而且是越来越高的分——越来越少的名校——越来越集中的热门专业,这样的组合几乎控制了整个从高中到大学的教育理念。

流水线的“超级中学”制造了高考的超级神话,但状元的神话却在对“超级中学”的抽丝剥茧中逐渐幻灭。“超级中学”制造的惊人成绩固然让人艳羡,但放在去应试化、社会评价日益多元的语境中,人们似乎更有足够的理由去质疑这个把个体潜能挖掘到极致的“高考兵工厂”,连带着,也一同质疑这种模式下创造出的状元。高考状元职业成就低于社会预期,甚至被自由开放的港大拒录,让许多人惊呼高考状元不过是现代“仲永”。尤其是在把应试化教育演绎到极致的“超级中学”中,状元更是成为人们抨击应试教育的“靶子”。从炒状元到故意贬低状元,人们对状元评价的变化,证明了人们对教育态度的变化。

放不下的状元情结,是这个社会成功至上的必然结果。而追求成功至上便是这个时代的病灶。当然,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但当社会上弥漫着功利求胜的心态,制度运行到了为求第一而不择手段时,这种极端的终点,其实并不一定是成功,反而可能离成功越来越远。

状元背后的利益链与当前教育功利化密不可分,以升学率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使学校背上沉重的升学包袱。如果整个社会能不以分数评价学校的好坏,减少教育中的功利因素,才能彻底斩断状元背后的利益链。没有了利益推动,状元热自然而然就会冷下去。

本期阳光观察栏目关注了备受热议的“西瓜办”、“禁酒办”等各种“××办”如何“为人民服务”,以及中国大妈的广场舞。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