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拼妈时代,她们如何做母亲

yangguangjujiao 2014-07-11 18:20:29 ■ 张 恒/特约撰稿人 总第175期 放大 缩小

 

30多岁的叶莉从小就没学过五线谱,但她还是决定要自学音乐了。

不止钢琴,她要学的东西还很多。网上的段子已经给她规划好了需要学习掌握的课程,有些她已经会了,有些课程还在前面等着她。要达标,这些都躲不过去的:“下得了菜场,上得了课堂,做得了蛋糕,讲得了故事,教得了奥数,改得了作文,懂得了琴棋,会得了书画,搜得了攻略,找得了景点,提得了行李,拍得了照片,想得出创意,搞得了活动,挣得了学费,付得了消费。最重要的是,扛得住情绪崩溃,熬得过岁月沧桑!”

她要做这些,因为她是一个妈妈。

这个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拼妈”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里的许多妈妈们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未来走向。为了既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不让他输在奔跑过程,以致到终点都能遥遥领先,她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人们说,“拼爹”拼得是金钱、关系等硬实力,“拼妈”拼的则是软实力。

十项全能

叶莉还记得那一幕。那天,儿子在琴行,忽然对打击乐产生了兴趣,于是不停地问她问题。“但他的问题我都没法回答,只能现场‘问度娘’,真是好有挫败感。”她想起自己的大学时代,如果能像身边同学一样选修一些音乐课程,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吃力了。

对70后的叶莉来说,早已过了学习音乐的最好时间,但为了儿子,她不得从零开始。儿子在学钢琴,她也跟着学。每周陪着上课,每天等儿子放学后,再陪他练一个小时。平时,她还找来一些乐理方面的书籍开始自学,以便在孩子练琴时,能够予以指导。

除了音乐知识,叶莉还找来画画方面的书籍学习,以备之后能够指导孩子学画画;虽然对围棋兴趣寥寥,但叶莉也已经可以和儿子对弈了。总之,拼妈的第一要义是,一切围绕着孩子的学习、兴趣转。

“拼钱、拼权、拼地位、拼关系,我拼不了,唯一可拼的是辅导和指导孩子学习。”东部沿海某市高中女教师李芸的这句话可算代表了众多妈妈的心声。一位28岁的妈妈,每天坚持和刚上幼儿园的女儿用英语对话,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英语语感,“将来读小学肯定有优势”;37岁的营养专家兰若水,陪女儿打羽毛球,结果自己球技倒成了周边社区的佼佼者;月薪八千的一位妈妈,咬牙给连鼻涕都不会自己擦的儿子,报了一个每年十万的儿童MBA班;叶莉周围的许多妈妈,大都30多岁陪着孩子练琴,几年下来,都能弹得一手好琴。

甚至,准妈妈们都开始冲刺了。学习文科的孙晓蕾刚开始备孕,《十万个为什么》、《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就成了手边书,补上科普课:“孩子的好奇心,最能激发他的学习欲望和热情。我可不能因为自己知识面的缺陷,影响了对孩子的启蒙。”

“‘拼妈’是继‘拼爹’之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拼爹’指的是比拼权力和金钱,比如为孩子安排工作或办一些事情是贬义词。而在我看来,‘拼妈’则有关子女的教育和发展。”《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但很多时候,“拼妈”也有不得不为之的苦衷。

好妈妈,坏妈妈

和叶莉类似,35岁的任丽姝开始学习烹饪面点了。之所以如此,也是来源于一场刺激。

这位高校教师的女儿上幼儿园,给孩子带餐点时,她只给女儿装了一只香蕉。放学后,她发现女儿闷闷不乐,一问才知道,其他小朋友的妈妈准备的餐点都精美绝伦,让女儿顿时觉得被比了下去。为此,她特意到幼儿园去“侦查”,发现孩子那一个个小饭盒里的食物果然“一个比一个精美”。

不忍看到女儿失望的眼神,任丽姝添置了烤箱,自学烘培,向着“十项全能”的要求改造自己。为了孩子,她几乎放弃了和朋友们的交流时间,一心扑在“升级”上。

学校里的面食餐点似乎已经成了“拼妈”的基本功。庞慧敏是一位小学生的母亲,学校要在儿童节举办水果拼盘大赛,提前半个月,她便开始每天准备食材做陪练。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很称职了,结果比赛当天,儿子用水果拼出的小乌龟在“凤凰呈祥”、“海底世界”等拼盘面前,普通到了尘埃里。她一打听才知道,为了这个游戏性质的比赛,家长们搜罗了各式拼盘视频让孩子练习,有的甚至拜五星级饭店的雕花师傅为师求取真经。

她原本是个随心所欲的妈妈,以为让孩子快乐就是最好的教育了。但从上学的那天开始,一切都被改变了。她还记得孩子入学报名时,有个简单的面试,要孩子写下自己名字。儿子不会,紧张地抓耳挠腮,身边另一个孩子则抄起报纸随机念了一段,老师又是拥抱又是合影。看着儿子眼里的失落,庞慧敏开始后悔没有早点教他识字。她在一篇文章中反思道:“尽管知道过度干预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件好事,但身处拼妈时代,我还是不由自主地焦虑,不由自主地拒绝做一名平庸的母亲。”

功利教育下,很难做一名平庸的母亲。学校里,为了让孩子发展均衡,常会举办各种活动,这些原本是游戏性质的活动,但是因为成人眼里三六九等的划分和孩子眼里的攀比心理而变得复杂起来。孩子们在学校的对比会带到家里告诉母亲:谁家的妈妈如何如何。甚至,因为这种对比受到伤害。

每逢佳节,老师会布置让孩子们做贺卡,做得好了,不吝表扬,做得差了,老师就不闻不问,让孩子非常失落。老师不会反思这是自己教育的问题,于是,孩子得到的压力便会传递到家长那里,做妈妈的不得不担起孩子手工课教师的角色。教得好了,孩子便能在比较中获得胜利的快感,教得差了,孩子的失落便会压到家长的心头。

任丽姝付出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在孩子眼里,她已经成为了一名毫无疑问的好妈妈:“我妈妈带我做的手工是最好的,她会弹钢琴,还会给我带全班最好看的便当饭盒!”

但激烈的比拼之下,味道也悄然发生变化。人脉社交也开始成了“拼妈”的重要项目。有位妈妈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道:“你要能厚着脸皮,带做错事的孩子去别人家登门赔礼道歉;也要能上得了台面,积极参与幼儿园家委会的工作,筹划各种活动。”

甚至,还要做得更多。北京一位妈妈曾坦陈,自己最担心的还是孩子和老师的关系。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老师评职称要发论文,为了能够让孩子更受老师重视,她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忙发了一篇,“事后老师相当感激我,对我儿子也比一般送礼的孩子要好得多了。”

全职“拼妈”

中国传统中旧有“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孩子的教育问题,更多被放在“内”的范畴,于是她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吃喝用度、学习成长全由妈妈一力承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缺失,孩子就成了许多妈妈最大的事业。妈妈们奋力拼搏,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教育下不落人后。拼到极致,便辞去工作,做了全职妈妈。

林晞就是如此。怀孕之前,她是国内某知名企业福建分公司的总裁,月薪三万,管理着2000多名员工。从她和丈夫准备要一个孩子开始,两个人商量之后,她便辞职了,计划儿子3岁之前,不再出来工作。这位毕业于福建大学教育专业的高材生,从此便开始了全职妈妈的角色。

收入上的牺牲,林晞一家还可以接受,难以接受的是生活节奏上的变化。每天的锅碗瓢盆、尿布哭声成了她最主要的生活内容。“宝宝的尖叫声、24小时永远都缺觉代替了,太烦躁了,又没有地方发泄。”林晞渐渐患上了压力性进食症,只有从不断的吃东西中才能获得满足感。

像林晞这样的“全职妈妈”正变得越来越多。2011年,某网站曾做过调查显示,全职妈妈每年按照30%的上升比例增加,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放弃工作,甘愿在家带孩子。这其中87%的全职妈妈为本科以上学历,6%的全职妈妈为硕士学历。这些高知全职妈妈认为,职场压力太大,工作和孩子之间,重心应放在培养孩子上。

对这些全职妈妈而言,生活的圈子、社会上的认同感都与孩子进行了捆绑。在孩子和家庭责任面前,女性再出色的工作能力、再光明的职业前景,都悄然让步。

曾经激发了美国1960年代女权运动的贝蒂·福莱顿在其畅销书《女性的奥秘》中曾写过一个场景,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其参照性:所有的家庭主妇每天都是做着铺床、购物、照看小孩这样的事情,等到晚上躺在床上时,她们就会自问:“这就是我要的全部吗?”(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