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从“慎用枪”到“敢亮剑”

yangguangjujiao 2014-06-19 17:30:43 刘浩睿/特约撰稿人 总第174期 放大 缩小

 

5月6日上午,杨先生乘坐火车抵达广州火车站,刚刚走出车站不久,身后就传来了“杀人了”的叫喊。

杨先生回头看到,一名白衣白帽的年轻男子正挥舞着半米长的砍刀,周围已经有人受伤。惊恐万分的杨先生扔下了自己的行李拔腿就跑。之后的两个小时,杨先生一直瘫坐在广州火车站西侧的中国邮政营业厅前。

杨先生是昆明人。两个月前的3月1日晚,杨先生送朋友去昆明火车站乘车,刚刚走到进站口,便遭遇了砍人事件。杨先生想不通的是,自己怎么这么倒霉,连续两次在火车站遭遇到暴力袭击事件;更多人也想不通,当暴力事件如此密集地发生时,究竟怎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从昆明开始改变

张立元是昆明火车站派出所的副所长,3月1日晚上事发时,他正在治安亭里给陈宇贵登记。

如同中国其他的火车站一样,昆明站吞吐的人流为小商贩们带来了商机。陈宇贵就是其中一员,他经营着一家招待所。因为拉客影响了秩序,陈宇贵被张立元带回了治安亭。就在这时,张立元的对讲机里传来了警情。弄清状况后,张立元给治安亭里的每一个人发了一根木棍,自己拿起了一根警用钢叉冲向出事的广场。

第二天,张立元和陈宇贵并肩对抗暴徒的事迹通过媒体为人所知,可人们也注意到,面对持刀歹徒时,人民卫士手中的“武器”。为了将暴徒引向人少的地方,张立元甚至跑到暴徒面前大喊“来砍我”以吸引对方的注意。

另一个事实更加让人坐立不安:最早赶到现场的民警大多没有持枪,一名配枪的警察打光了全部6发子弹,未击中暴徒,反而被暴徒砍伤。在特警赶来击毙暴徒之前,恐怖袭击持续了12分钟,这期间,如果任何一个行为终止了暴徒的砍杀,都能够减少普通民众的伤亡。

击毙暴徒的特警匿名接受了央视的采访,作为四人行动小组中唯一一名配备长枪的警员,他透露自己在赶往事发现场前,已经了解到了事件的性质。面对暴徒时,他首先朝天鸣枪警示对方,遭到暴徒无视后,他开枪击倒了5名朝他奔来的暴徒,前后大约用时15秒。

采访的最后,这名特警告诉记者,开枪后他仍不能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直到看到遇难者的遗体,他才“稍有安慰”。《南方周末》在报道中证实,昆明事件中暴露出来的用枪问题,在公安系统内部引起“从上到下”的强烈震动。

2014年4月3日,公安部开展为期3个月的“依法使用武器警械专项训练活动”,简而言之,这次专项行动的目的就是要求警力强化用枪。民警不爱配枪、配枪的打不准、打得准的心存顾虑,这些现象不是昆明警方的专属,而是长久以来“从严控枪”的标尺下中国警察的常态。

张警官是北方某地的刑警大队负责人,今年春天出于破案需要,张警官和同事一起南下出差,出发前,领导出于安全性考虑,建议一行人配枪以防万一。最终,张警官向领导提出让自己多带两个人,用人力来弥补没有配枪的劣势。

张警官说,配枪是件操心的事,不仅自己操心,领导也操心。之前他和同事出差领了枪,领导每天的“关心”电话能有十多个,就怕出事。能不带就不带,能不用就不用,视枪为累赘,当突发事件降临时,警察自然无法瞬间变成神枪手。

敢于亮剑

视线回到5月6日的广州火车站。

单先生同样刚刚乘坐列车抵达广州,他的目的地是佛山,下了火车后,他还需要转乘长途汽车。可出站不久,单先生就成了凶徒的袭击目标。

“凶手第一次砍我时,我拿行李包挡了一下,他就没砍到我。”单先生这样告诉记者。事实上,偏出的刀锋还是蹭伤了单先生的头皮。单先生转身想要逃跑,跑出20多米后,单先生发现对方紧追不舍,索性决定把行李扔向凶徒,与对方对峙。这一举动阻滞了凶徒的伤人举动,让单先生成为当天袭击事件中最后一个受伤的普通民众。

单先生随手捡起一根地上的木棒,同凶徒周旋,十几秒钟后,持枪巡警赶到了现场。口头警告无效巡警开枪,两颗子弹击中了凶徒,后者迅速被众人合伙制服。

从过程来看,警方在处置广州火车站事件时出手更为“干脆”。广州事件发生后的当天晚上,公安部一正二副三名部长分别视察长沙、北京、上海三地的火车站。其中公安部副部长、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傅政华配枪巡逻,并要求民警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练就“一枪制敌”的本领。

很快,处置广州火车站伤人事件的两名警员受到了高调表彰,其中开枪射击的警员被记个人一等功,肯定用枪的信号公开化、标杆化。

5月末,媒体获悉,北京市执行反恐防控任务的一线特警随身配发的子弹增加一倍,如果面对正在实施暴力活动的恐怖分子,特警可以绕过原有的喊话、鸣枪警示环节,直接开枪。此前,京畿地区实施着极其严格的警用枪支管控,《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使用规定》要求,除非经过特别许可,警察进入北京市区时不得携带枪支。

同一时间,市民发现,配枪巡警出现在了北京人流量较大的地铁站。北京公安局公交总队工作人员介绍:“以往在地铁站配枪巡逻的是特警。从5月23日起,巡逻民警开始配枪。”依据《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使用规定》,在人群聚集的繁华地段不得使用枪支。

从昆明事件开始,中国安保防线骤然升级,反恐变得常态化,警员和枪的关系被重新审视。公安部门在警力用枪问题上需要找寻一个新的平衡点,从“慎于用枪”到“敢于亮剑”,枪械的威慑力成为对抗恐怖主义的重要武器。

不仅“敢”,还要“会”

儿童节前,未经证实的消息称恐怖分子正计划以学校、幼儿园作为袭击目标,各地纷纷加强学校周边地区安保。

5月29日早,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门前,交警统一配备枪支保障学生的安全。几十分钟后,当“南京交警”官方微博将配枪照片发布出来时,却引来了网友的围观和嘲笑。大家发现照片上,交警的转轮手枪反插入枪套之中,一名网友留言“枪套都插反了,还能指望快拔么?”

一段时间以来,警方拉练、演习、配枪的信息不绝于耳,可公众关心的是,这些行动真的能够转化成安全的保障吗?在今年的“专项训练活动”之前,许多警察已经多年没有摸过枪。一名警官透露,这一次,自己被允许打20发子弹,“找找感觉”。

老警察冯勤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训练的重要性。

1951年,16岁的冯勤杰成为一名警察。工作3年后,他领到了自己的配枪,直到1996年退休,他将自己的“六四”式上交。冯勤杰赶上了中国警用配枪管控较松的时代,虽然在退休前配用过多款枪型,几十年来枪不离身,但他坦言由于缺少训练,自己枪法不行,配枪的意义更多在于壮胆。

南京交警对网友的质疑作出了回应。原来照片中的交警是一名左撇子,因配枪时忽视了左撇民警的用枪习惯,没有考虑到定制左边制式枪套,交警只能把枪套别在左侧腰间,把枪反插进去。南京市交管局决定在新的枪套到位前,暂时更换成别的民警持枪护学。

最后,南京交警官微还不忘告诉大家,这名左撇子警官最近一次的射击成绩是10发90环。

一场小风波圆满解决,可公众的最大疑虑仍未化解。为期3个月的“枪械大练兵”进程过去了大半,谁能保证每一个配枪警员都能打出“10发90环”的成绩呢?倘若警员们只壮了胆而没练出枪法,看着配枪的警员,市民恐怕也难以心安。

一声“敢于开枪”的吆喝喊出了口,可是口号背后的制度保障、实战经验、精湛技术,才是“敢”字的最终底气。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