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产房真人秀:在骂声中呱呱坠地

yangguangshixian 2014-06-03 18:04:52 ■ 刘浩睿 总第173期 放大 缩小

 

四五月间,新一年的卫视大战拉开了帷幕。这一轮上场比拼的“项目”是真人秀。

湖南卫视的《花儿与少年》、《爸爸去哪儿》第二季轮番上阵接棒黄金档,浙江卫视的《爸爸回来了》继续借力亲子节目的东风,北京卫视青年频道的《完美婚礼》将新人婚前的家庭矛盾放大到荧屏上……大陆的电视节目市场正处在一个真人秀大爆炸的时代。

可是在这场混战中迎接口水最多的,是来自深圳卫视的产房真人秀节目《来吧孩子》。首期节目播出的一周之内,批评文章每天都见诸报端。“血腥”、“残忍”、“口味重”,是评论中出镜率较高的几个词语,媒体责任与收视率之间的关系更是不断被拉出来重新讨论。

在信息快餐时代,一个热点转瞬即逝,《来吧孩子》究竟有怎样的“修为”,才会让自己一直处在众矢之的的地位呢?

产房传喜讯

《来吧孩子》的定位是“国内首档直击新生命诞生的真人秀”。摄制组将64台摄像机架设在上海“红房子”妇产医院,记录下孕妇从入院到产子的整个过程。

展现生命原点的样子,《来吧孩子》在题材上至少和歌舞、亲子类充斥的真人秀节目市场拉开了距离。虽然不是国内首创,将这档节目搬上卫视也需要很大的勇气,毕竟上星卫视的节目有一套更加严格的审核制度。

操刀《来吧孩子》的制片人易骅1993年加入湖南卫视,制作过《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等重头节目,2010年空降深圳卫视,成了深圳卫视的中流砥柱。经验丰富、同时身为女人的易骅在这档节目的前期准备上丝毫没有怠慢。

易骅告诉媒体,在节目中出现的嘉宾大都是节目组游说来的,没有特别的标准,只要嘉宾愿意,就可以成为节目的主人公之一,将自己的生产过程同观众分享。为了避免将当事人的隐私无意间泄露,在后期剪辑工作上,节目组更是谨小慎微:一期节目的后期剪辑时间大约为5个星期,并且“所有播出的情节都会征得当事人的同意”。

相对更长的制作周期也有利于导演组对于节目内容的控制。第一期节目播出后,针对在网上引发争议的镜头,易骅表示如果观众感到不适,他们将在后面的节目中删掉这样的镜头。

互联网领域有一句话,叫“不怕没人骂,就怕没人看”,不缺少骂名的《来吧孩子》不出所料地赚得了高收视。腾讯视频平台是本节目最主要的网络播放窗口,节目播出一周后,第一期节目的点击率已经达到了8000万次。尤其是节目播出两天后迎来了母亲节,更是为节目导入了不少的流量。

可是观众是容易厌倦的,随着节目的播出,产房的神秘感、真实的冲击感被熟悉所取代,一季12集节目想要挽留住观众的注意力,就要加入不同的元素。在节目的策划文案中我们看到,医患关系、婆媳关系都将是后面节目所展现的主题。更多的冲突自然会带来更多的争议,《来吧孩子》还将在磨砺中成长一段时间。

隐秘才伟大?

针对《来吧孩子》的批评大多是围绕着节目尺度的。

此前,“生子如过鬼门关”的观念一直存在于很多人的记忆里,这让人们对于分娩的疼痛有了原生的恐惧,而节目中,产妇疼痛的表情被直接记录播放出来,许多观众感同身受。有人批评,产子是一件“隐秘而伟大”的事,一旦有人让这件事变得不隐秘了,实际上已经跨过了道德的边界。

当然,只从道德上进行批评,说服力是不足的,因此一些批评者开始寻找更直接的抓手。在新华网的报道里出现了这样的表述:“一份调查显示,在影视剧中长期并过度夸大分娩痛苦的影响下,82%的产妇对住院有心理负担,98%的产妇在分娩时有恐惧症。”如果这个因果关系成立,自然可以说明传媒对产妇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样的话,《来吧孩子》成了火上之油,其合理性便大大存疑了。可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个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查询后笔者发现,上文提到的数据最早出现在2004年的一篇报道里,数据的来源是前国家计生委人口宣教中心。更加有趣的是,这篇报道的内容讲的是,2004年6月9日,当时的国家计生委人口宣教中心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中国人口》中“直播”产妇分娩的场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产妇分娩时的恐惧心理和认识误区,为观众提供优生优育的知识”。

央视的这期节目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播,其内容依然是前期制作好的,可它却开启了国内电视荧屏上播放分娩画面的先河。

十年前,国家计生委人口宣教中心通过调查数据发现,产妇普遍对于住院、分娩存在心理压力,因此决定通过电视媒介还原产妇分娩的现场,以减轻公众的忧虑。十年后,为了批判一档在电视上播放的产房真人秀节目,媒体重新翻出了这个调查数据,并且将产妇的忧虑定义为“影视剧中长期并过度夸大”造成的。

且不说沿用十年前的调查数据直接写在报道中是否合理,原数据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综合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到了媒体的报道里,随意加入了一段状语,98%的产妇分娩恐惧症就全部来源于影视剧的罪过了。这样的偷梁换柱既不高明,也不职业。

《来吧孩子》节目中有一个小细节,产妇在即将分娩时,参与接生的护士为产妇注射了麻醉。虽然节目里没有对这个环节大书特书,但是注射麻醉所代表的分娩镇痛技术确实能够很大地减轻产妇的痛苦。

欧美在20多年前就开始推广这样的技术,目前一些地方分娩镇痛的普及率高达95%。分娩镇痛能减轻产妇的痛苦,让更多产妇愿意选择顺产,而不是选择开销更大、风险更高的剖腹产。尤其是当知道有这样一种技术能够为自己“保驾护航”,孕妇的产前焦虑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出现产后抑郁的几率也会降低。

真人秀的边界

一篇报纸评论中这样写道:“(从《来吧孩子》)我们的确看到了伟大,也看到了母爱父爱,看到夫妻之间的爱,可当这一切,成了某个商业计划的一部分时,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就是也许我们都被玩弄了。”

作者批评了节目的商业冠名,批评了电视台从点击率中获得的收益,批评了制作人员因为节目而得到的绩效。按照这个思路推演下去,作者的观点就是,世界上的东西,一旦它具备了美好的属性,它就不可能再同时具备商业属性,否则就是亵渎美好、玩弄感情。

在当今年代,如果有人喊一声“商业即是罪恶”,想必会嘘声四起。可是如果这一声是冲着真人秀喊的,有人便应声沉思、甚至附和起来。可见,真人秀节目的边界在哪里,依然是一个模糊的问题,没有达成共识。

不如我们将繁琐的问题简化出来。

第一个问题:谁来判定“美好”有没有被亵渎?答案很简单,是节目的嘉宾们。一个妈妈愿意将自己最痛苦的一面展现出来,一个爸爸愿意将自己最焦急的一面展现出来,无论“煽情”还是“利诱”,只要嘉宾的首肯在手,节目组便拿到了“最高授权”,所有的“亵渎说”瞬间粉碎殆尽。

第二个问题:谁掌握了真人秀节目的“审判”权?答案也很简单,是法律法规。拿《来吧孩子》为例,电视节目最大的门槛是节目播放前所经历的每一道审核流程。前面提到了,上星卫视因为覆盖面广,内审流程更为严格,这样一档争议性大的真人秀节目,如果没有拍摄前、播出前的层层背书,是不可能与观众见面的。老电视人的经验丰富之处,就在于对尺度的精准拿捏。

上面两个问题分别对应了两条边界:前者叫“契约边界”,后者叫“政策边界”。在这两条边界之间,便是制作人们可以舞蹈的地盘。简单来说,一档真人秀节目,只要做到了“让嘉宾爽,别让法律法规不爽”,这档节目的道义性就守住了。

而评论家们喜欢谈论的道德边界,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要知道,我们曾经认为邓丽君的歌曲是不道德的靡靡之音,可见以道德作为限制的准绳具有局限性,甚至欺骗性。每个人自身的道德标准是不尽相同的,每个人对于社会的道德预期也很难形成统一,在社会问题上回归理性,本质上就是要求我们回归到大家形成共识的标准内讨论问题,而不再自说自话。

围绕《来吧孩子》节目的讨论,其实就是在迎接理性的呱呱坠地。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