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新“国九条”能够带来多少投资红利?

yangguangjujiao 2014-06-03 18:00:44 周俊生/特约撰稿人 总第173期 放大 缩小

 

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年底制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新“国九条”)于今年5月公开发表。在这份文件于去年年底制订完成到正式公布的这5个月时间里,中国资本市场的行情一如既往地处于低迷中,而被投资者视为“洪水猛兽”的新股发行(IPO)重启则已经打开闸门。继1月份将48家原来积存的公司密集推向市场以外,已经停止工作一年多的证监会发审委也重新启动。

在这个关键时刻,新“国九条”对外发布,其通过政策来给市场树立投资信心的意图十分明显。

政府重视不见得是好事

新“国九条”之所以受到市场好评,是因为它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这似乎显示了政府对资本市场的重视。其实,回顾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市场建立初期的上世纪90年代初,当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资本市场的巨大作用时,对其管理也是粗线条的,只是由地方的人民银行代理管理,而地方人行由于在这方面缺少经验,对其管理也是比较松散的。偏偏在这个时候,市场反而出现了巨大的赚钱效应,在上海,就出现了一批通过股市而致富的人。直到今天,尽管其中很多人已退出市场,但他们仍然是人们心目中成功的投资者。

但这种好日子并不长。在资本市场的魅力显示出来以后,它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众进场,而且也让政府看到了它的作用。可惜政府和民众的视角并不相同,民众是通过股市投资赚钱,而政府则是要利用股票所具有的融资功能帮助企业成长。于是,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国资本市场开始大干快上,大量资质很差、连银行都已经不愿意向其投放信贷的国有企业被包装成优质公司迅速上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中国资本市场,其规模在全球范围内都可称得上名列前茅。这被资本市场的管理部门当作一个成就来鼓吹,殊不知这种用20年时间追赶人家200年的发展速度,已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这种伤害的主要后果是,它让普通民众成为国企烂摊子的买单者。由于大量进入市场的国企资质很差,因此在上市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弄虚作假的行为,弄虚作假背后,都有地方政府支持的影子。少量的造假公司在媒体的揭露下露出了真相,公司高管甚至因此受到了法律制裁,但在他们幕后的地方政府官员尽管应该为此承担更大的责任却安危无恙,而更多的造假公司由于政府的包庇躲过了监管,继续在市场上危害投资者。

更大的问题是,政府面对长期的熊市束手无策,听任投资者的血汗钱不断缩水,而当牛市来临,投资者开始赚钱的时候,政府为了金融市场的安全,又习惯于出手干预,用行政手段压制行情上升。在20多年里,中国资本市场曾经出现过两次让投资者难忘的大牛市,一次发生在1996年,一次发生在2007年,但这两次牛市的结束,都是政府直接出手干预,给市场制造压力所造成的。

由此可见,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政府的重视不见得是好事。从本质上来说,资本市场是一个民间色彩很浓厚的市场,它依赖众多投资者不同的个人判断。但当政府开始重视市场的时候,投资者就会产生观察政府脸色的倾向,从而使博弈失去意义。此次出台的新“国九条”,虽然其口号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利益,但从其公布的内容来看,其实大都比较空洞,而其实质还是为了给更大规模的融资创造有利条件。

“保护中小投资者”概念很模糊

新“国九条”提出,要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但是,所谓的“中小投资者”却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没有清晰的定义。“中小投资者”,究竟是以什么标准来划分?一个可行的做法是以投资者投入市场交易的金额作为依据,在一些证券公司里,专门设有大户室,投资者要进入这个大户室需要达到公司规定的金额。但这是证券公司为了商业利益而自定的标准,而且各家证券公司开出的尺寸也有高低不同,因此,它并不能作为政府推行行政手段的依据。

事实上,在资本市场里,受到利益侵害的不仅是面目不清的中小投资者,当一桩违法事件发生的时候,大额投资者受到的损失更大,他们本来同样应该受到法律保护,但在“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招牌之下,他们的利益诉求常常受到漠视,这在A股市场上可以见到很多例证。比如2007年推行股权分置改革时,一些证券公司随意设置交易权证,引起很多大额投资者跟进,遭遇重大损失,最终却未能受到公正处理,虽然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不能排除这些人的大户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证监部门的执法意愿。

另外,所谓的中小投资者也并不天然地具有正确性,在证监会已经揭露的一些内幕交易案中,如果从交易金额来看,违法人也可以视为中小投资者,有的甚至出现了亏损,但证监会并没有因为他们的“中小”而放弃对他们的执法。

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其任务基本落在证监会身上。对于证监会这样一个执法部门来说,当它使用“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这个模糊不清的概念来指导执法行动时,就很容易陷入执法误区。证券市场最重要的原则是公正公平,无论是中小投资者还是大额投资者,所有投资者都有权利在公正公平的法律框架下获得保护,在这方面,所谓的中小投资者并无特权。证监会作为一个执法机构,需要维护的只有公正公平的交易原则,而不是抛开法律,另行制造一个“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口号。

政府应当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这个事实上充满逻辑悖谬的口号中走出来,当证监会能够以法律来主导自己的执法工作时,包括中小投资者、大额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就都能得到保护,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的合理诉求也能够得到伸张。保护了大额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自然也能得到保护。很显然,尽管新“国九条”就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利益罗列了很多条文,但如果它能落到实处,其功效并不在于只保护了中小投资者,而是保护了所有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此,投资者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离开市场也是“市场化选择”

新“国九条”的发布,应该是看到了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死气沉沉的现象,大量投资者离开了市场,导致市场清淡。如果这种局面得不到改变,IPO就不能顺利推进,那么,利用资本市场来帮助企业融资这个目标也将落空。在经济增速减退而货币政策难以改为宽松的背景下,政府对资本市场已经越来越重视,其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蓝图将使中国资本市场在未来数年内出现更惊人的发展,但这一切如果离开了广大投资者的参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因此,唤起广大投资者的热情,重新进入这个市场,是新“国九条”的一个“中心思想”。

前不久,新华社发表一篇述评《曾经对股市充满热情的股民们都去哪儿了》。这个问题的设计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曾经对股市充满热情”,这个叙述很容易让人回忆起20多年前A股市场刚刚建立的时候,“曾经对股市充满热情的股民”,正是在那段时间里涌现出来的。但是,投资者忽视的一个关键点是,经过20多年的演进,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已经十分严密,像以前那种因供不应求产生的机会,已经荡然无存了,而政府对股市的利用,不仅没有改变,反而越来越强化。

今天的市场,仍然能够产生一些暴富者,但他们已经不可能产生于草根阶层,而只能是与权贵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人。聪明的投资者早就看到了这个关节,从而离开了市场。最近在沪上因竞拍《功甫帖》的真伪而闹得沸沸扬扬的古董收藏家刘益谦,在股市上掘金成功后坚决离开了市场,因为他深知,这个市场不是普通人能够留恋的了。人们离开股市,其实是在不断地接受了这个扭曲的市场给他们头破血流的教训后作出的理智选择,什么是股票市场的市场化?这就是。面对这个扭曲的市场,人们除了像三千年前的先民那样,吟唱着“硕鼠硕鼠,无食我菽”,“誓将去汝,适彼乐土”的哀歌远离它,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

新华社的这篇文章,为重振投资者对股市的热情开出了很多药方,比如加大现金分红比例、完善股权结构等等。新“国九条”针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弊病提出的救治之道就更全面了。但是,这些药方提出已经好几年,政府似乎也作出了一些努力,却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是因为,它们并不是针对损害股市的制度性弊病的一种改革,充其量只是技术上的小修小补,而且即使实施了也不见得能收到多少实效。比如提高上市公司的分红比例,这只能加剧股民的短期炒作,在分红之前固然可以推高股价,但一旦除权,利好兑现,股民大量抛股,又会导致股价加快下滑,这对公司来说,却因为将大量现金分了出去,其后续投资能力相应降低,股价估值也只能相应降低。可见,这种技术上的小修小补很容易“按下葫芦浮起瓢”,老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新的问题却又产生了。

要求A股市场回到20多年前的情景,让投资者对它产生巨大热情,但这并非说A股市场就没有进行制度性改革的必要。A股市场的问题,关键在于政府对其过度利用,而政府之所以会过度利用股市,又与其长期形成的对经济的干预惯性有直接关系。因此,要让股市重新受到股民欢迎,关键还是在于政府要摆正在市场中的位置,不要对市场采取竭泽而渔的态度,让它成为企业圈钱的工具。令人遗憾的是,就在前不久,证监会等中央部门还专门发文,要利用股市来解决西部地区的扶贫问题。虽然扶贫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要求股市在这方面发挥作用,那就是要求股民拿出钱来支援贫困地区了,那么,这先要问一声,股民们对此会说OK吗?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